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学Ⅰ》教学大纲

《动物学Ⅰ》教学大纲

《动物学Ⅰ》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动物学Ⅰ
课程编号:12030002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学时/学分:40/2.5
开设学期:第一学期
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说明
1.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2.课程说明
《动物学》是生物科学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大学第一学期所学的两门专业基础课之一。

该课程以动物的演化系统为线索,介绍了动物界各门及主要纲的主要特征;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个体发育的特点;门、纲的分类、生态及经济地位;动物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各门与纲的演化关系的基本知识。

通过课堂讲授、参与、讨论学习,及实验、实习和综合性作业等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开展生命科学相关课程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能以动物的演化系统为线索,对各门及主要纲的特征和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个体发育的特点给予说明;
2.能通过门、纲、目的分类、生态及经济地位,认识当地常见代表动物种类;
3.能以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动物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解释各门、纲的演化关系;
4.能通过实验及实习,提高对动物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动物的采集、培养和标本的处理、制作技能;
5.能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国内外动物学发展的新成就。

三、学时分配表
章序
章题
讲授学时
实验学时
实践学时
上机学时
小计
1
绪论
2
2
动物的基本结构与机能
2
3
原生动物门
5
4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2
5
多孔动物门
2
6
腔肠动物门
2
7
扁形动物门
4
8
假体腔动物
4
9
环节动物门
4
10
软体动物门
5
11
节肢动物门
6
12
棘皮动物门
2
合计
40
四、教学教法建议
普通动物学所包含的内容广泛而庞杂,由于受学时数的限制,应以动物的演化系统为主线,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尤其分类部分不能太泛,应侧重于各门及主要纲的特征和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个体发育的特点。

部分教学内容通过借用实物标本进行直观或演示教学。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适时补充最新研究成果、知识动态,教给学生用进化的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学习方法。

加强辅导答疑与学生交流,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切实搞好实验和实习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采用课堂教学、实验与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

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标本演示、课堂讲授、讨论、启发、参与和多媒体的结合,同时结合近郊和野外实习,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五、课程考核及要求
1.考核方式:考试(√);考查()
2.成绩评定
计分制:百分制(√);五级分制();两级分制()
成绩构成:总成绩=平时考核(30%)+期末考核(70%)。

本文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
1.能对动物学课程学习产生兴趣;
2.能对所提供的动物作出简单的描述。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其中的地位
两界系统、三界系统、四界系统、五界系统和六界系统
第二节动物学及其分科
动物学定义及其延伸学科
第三节研究动物学的目的和意义
第四节动物学的研究方法
描述法、比较法和实验法
第五节动物学发展简史
国外动物学的发展;中国动物学的发展;动物学发展的新阶段
第六节动物分类的知识
物种概念、分类等级和动物的命名
教法建议
讲授与启发相结合
考核要求
识记动物学的定义、物种的概念及命名法则;分析动物学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二章动物的基本结构与机能
教学目标
1.能对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给予详细阐述;
2.能通过动物四大组织说明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相互关系。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细胞(自学)
细胞的一般特征;细胞的化学组成;细胞的结构;细胞周期;细胞的分裂
第二节组织和器官系统的基本概念
动物的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器官和系统
教法建议
参与与讨论相结合
考核要求
识记动物组织的类型与功能以及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相互关系。

第三章原生动物门
教学目标
1.能够区分单细胞动物各重要类群的异同;
2.能够通过示例,说明原生动物的生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时数
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原生动物门的概述、原生动物门的分类
第二节鞭毛纲
代表动物—眼虫、鞭毛纲的主要特征、鞭毛纲重要种类
第三节肉足纲
代表动物—大变形虫;肉足纲的主要特征;肉足纲的重要种类
第四节孢子纲
代表动物—间日原虫;孢子纲的主要特征;孢子纲的重要种类
第五节纤毛纲
纤毛纲代表动物—大草履虫;纤毛纲主要特征;纤毛纲重要种类
第六节原生动物与人类
教法建议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考核要求
识记鞭毛、纤毛、伪足、包囊、滋养体的基本概念及原生动物门的特征;通过示例,分析说明原生动物的生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第四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教学目标
1.能对给定的动物说明它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
2.能对胚胎发育的几个重要阶段特征准确描述。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
古生物学方面、形态学方面、胚胎学方面
第二节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
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胚层的分化
第三节生物发生律
教法建议
启发与参与相结合
考核要求
识记卵裂的类型、中胚层形成类型和生物发生律;举例解释什么是生物发生律(即重演律)。

第五章多孔动物门(海绵动物门)
教学目标
能说明海绵动物是侧生动物的理由。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多孔动物的形态结构与机能
结构的原始性、水沟系与固着生活
第二节多孔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逆行变态
第三节多孔动物的演化地位
多孔动物是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在动物演化史上是一个侧支。

教法建议
讲授为主
考核要求
识记逆行变态、侧生动物;领会多孔动物动物为什么是最低等、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

第六章腔肠动物门
教学目标
1.能通过代表动物说明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能说明腔肠动物门在动物进化上的重要位置。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生活方式与分布、辐射对称、两胚层、原始消化腔、组织分化、网状神经系统、刺细胞、水螅型与水母型个体、生活史与世代交替现象
第二节代表动物--水螅
水螅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与机能
第三节腔肠动物门的分类
水螅纲、钵水母纲、珊瑚纲
教法建议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考核要求
识记刺细胞、消化循环腔、皮肌细胞、水螅型、水母型、世代交替;分析腔肠动物为什么是真正的多细胞动物的开始。

第七章扁形动物门
教学目标
1.能解释两侧对称、中胚层的形成的重要意义;
2.能通过实例说明寄生虫对寄生生活适应的结构特点。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
两侧对称、三胚层、皮肤肌肉囊、无体腔动物、不完全消化系统、原肾管、梯形神经系统、生殖特点与生活方式
第二节涡虫纲
代表动物—三角涡虫;涡虫纲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吸虫纲
代表动物—华枝睾吸虫;吸虫纲的主要特征
第四节绦虫纲
代表动物—猪带绦虫、绦虫纲的主要特征
第五节寄生虫与寄主的相互关系及防治原则
教法建议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课外阅读书籍:《人为什么会生病》
考核要求
识记皮肤肌肉囊、原肾管和不完全消化系统;领会两侧对称和三胚层的出现的演化意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寄生虫对寄主的适应的原因。

第八章假体腔动物
教学目标
1.能够说明假体腔是如何形成的;
2.能列举几种人体及其他动植物寄生的线虫,并解释其生活史;
3.能认识当地的几种主要轮虫。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假体腔动物的共同特征
假体腔、消化管、其他特征
第二节线虫动物门
线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人蛔虫、线虫动物门的分类
第三节轮虫动物门
轮虫的形态特征及生活史。

教法建议
讲授与课堂讨论
考核要求
识记蛔虫的主要特征及其生活史;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几种寄生线虫的生活史。

第九章环节动物门
教学目标
1.能对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出现给予解释;
2.能举例说明环节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