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构建与发展中国家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构建与发展中国家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构建与发展中国家赵景峰*【内容提要】 本文从国际经济秩序的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出发,全面分析了现行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公正性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目标、基本内容、途径及艰巨性。

国际经济秩序的特征及其形成过程所谓秩序是指有条理和不混乱的状态或情况。

它是与无序与混乱的状态相对而言的。

国际秩序是指某一时期和某一阶段国际社会中的国际行为主体(主要是主权国家,但非政府组织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之间围绕一定的目标,在某种利益基础上相互作用、相互竞争和斗争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和结构状态。

国际经济秩序是指特定时期和特定阶段国际社会中的国际行为主体为了某种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进行相互竞争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均衡状态。

这种经济秩序是由一定的行为准则、规范和相应的保障机制来实现的。

而这些行为准则和规范则可以是通过国际条约和协定等成文的,也可以是不成文的习惯法内在发生作用的结果。

一般说来,国际经济秩序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它是由国际分工决定的国际经济关系的总和。

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是以宗主国和殖民地附属国之间的垂直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垂直分工的格局决定了发达国家在国际生产交换中的有利地位和巨大的利益分配与发展中国家被剥削被掠夺的地位。

(2)国际经济秩序的主观性。

由于国际经济秩序是由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根据自己的经济利益通过竞争建立的国际准则和规范,因而游戏规则制定者的意愿在其中体现得更加充分,使国际经济秩序呈现出较大的主观性。

(3)国际秩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在世界经济中,各种经济利益不同的力量经常相互竞争和斗争且缺乏一个像国家那样的权威力量,使世界经济经常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因此,从总体上讲,国际经济秩序处于不稳定状态。

但是,国际经济秩序一旦形成,就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使世界经济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4)国际经济秩序决定国际政治秩序并受其巨大的反作用的影响。

经济利益是目的,国际46广东商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经济秩序是基础,它决定着国际政治秩序。

但国际政治秩序既可以加速或延缓国际经济秩序的确立,也可以保护或破坏国际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

国际经济秩序是时代和历史进步的产物,不同时代和不同阶段产生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国际经济秩序。

在奴隶制时代和封建制时代,由于科技与生产力落后,交通闭塞,不能形成全面的国际交往和国际关系,也就谈不上国际经济秩序。

但在中世纪的欧洲,由于教权、皇权以及贵族等几种力量争权夺利,战乱频仍,人们普遍厌恶混乱,渴望安宁、和平与秩序,为此,许多人都提出过建立世界秩序的设想。

但由于世界各主要地区彼此之间处于隔离状态,即使有联系或交往,也是暂时的和间断的,因此,那时的世界秩序最多只是区域性的秩序。

近代资本主义产业革命以后,世界上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群,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列强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

这种国际经济秩序开端于首倡国家主权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此后由资本主义列强先后订立的维也纳会议文件、《凡尔赛和约》、《华盛顿条约》、《雅尔塔协定》等国际协约加以确立与维系。

其核心是维持列强之间的均势,谋求列强之间的势力均衡。

因为正是从资本主义产生开始,欧洲列强挟坚船利炮之威,开始了大规模的殖民掠夺,以满足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需要。

通过建立殖民统治,资本主义列强把广大殖民地变成自己的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和有利的投资场所,成为其经济附庸。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国际法西斯阵营的垮台,世界范围内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并取得节节胜利,殖民体系随之土崩瓦解,一大批新独立的民族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登上历史舞台。

它们从维护自身权益出发,强烈要求以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国际新秩序取代列强主宰的国际旧秩序,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主张应运而生。

新兴国家即发展中国家现已增加到一百多个,组成了国际社会的主体。

它们有着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和平等参与国际经济事务的意识,坚决反对任何国家损害其国家经济主权和垄断国际事务。

它们为了提高本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纷纷走上联合自强之路,通过各个地区性组织和不结盟运动及77国集团等组织,加强与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国际经济合作,提高和增加了自己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发言权。

发展中国家既是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催生者,也是推进这一进程的主力军。

虽然长期的、残酷的殖民剥削和掠夺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畸形,科技教育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资本积累薄弱,在国际经济体系中仍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但它们拥有世界上80%的人口,更拥有世界上大多数资源,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离开它们的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

然而,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和实施的最终决定力量毕竟是各国经济实力的对比,国际经济秩序实际上反映世界经济的发展。

由于在国际政治组织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它们所制定的政治经济准则所体现的也主要是少数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因此,在整个国际经济旧秩序下发展中国家被剥削、被掠夺的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

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主要表现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第一,以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国际生产体系。

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的产业结构都不同程度地有所改善,国际分工体系由以垂直分工为主转变为以水平分工为主。

但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经济技术水平相近的西方发达国家,广47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其中大多数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参与和利用国际分工的领域相对狭小,而一些最不发达的国家基本上被排除在国际分工体系之外。

当前南北之间的国际分工仍保持了农业和工业、采掘工业和加工工业、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垂直分工的格局。

这种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不仅使南北双方在国际分工中所获得的利益极不平衡,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原料或初级产品的依赖在逐步减弱,而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资金的依赖却在不断加深,从而形成国际分工中新的依附关系。

第二,以不平等交换为特征的国际交换关系。

南北双方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同地位,决定了它们在国际交换中的地位和利益分配也截然不同。

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仗自己在资金、技术和科学管理等方面的垄断优势,通过提高其出口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的价格,压低进口原料或初级产品价格来盘剥和压榨广大经济落后国家,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使以原料或初级产品出口为经济支柱的发展中国家蒙受巨大损失。

同时,随着科技的加速发展,新的合成材料层出不穷,各种节能新技术不断涌现,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国际贸易结构和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导致南北之间对交换的依存程度不同。

在商品贸易方面,发展中国家出口对发达国家市场的依存度高达3/4~4/5,而发达国家出口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依存度仅为1/5~1/4①。

在服务贸易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既是主要的出口国又是主要的进口国,发展中国家则主要是进口国,即依赖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出口。

这种不对称的依存程度使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交换中处于主要和有利的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被动和不利的地位。

此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为转嫁其经济危机,形成了以诸如环境保护措施、技术认证与安全标准等环保与技术壁垒以及以反倾销、保护知识产权等形式存在的新贸易保护主义。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始作俑者主要是发达国家,矛头大多对准发展中国家。

它们通过推行新贸易保护主义,不但削弱了其他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夺取市场份额,提高本国竞争优势,还获得了保护世界环境和资源的美誉。

一些双边和地区贸易协议更是为了提高“市场准入标准”而对发展中国家强加了苛刻的条件。

据估算,贸易保护主义使发展中国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超过了这些国家每年从西方发达国家得到的经济援助。

如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补贴加起来将超过非洲国民生产总值之和,如果西方发达国家取消这些补贴,发展中国家将得到比现在多3倍的好处②。

第三,以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为主体的国际投资体系。

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直接投资以大大高于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增长着。

跨国公司凭借其在生产、技术、经营等方面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跨国界、跨地区的生产经营活动,以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与此同时,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深刻地影响着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

首先,不平衡的国际投资格局制约了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加速发展的机遇。

西方发达国家既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投资者,也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吸纳者,而最需要外资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却吸纳得很少。

200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额为7350亿美元,其中70%以上是由西方发达国48①②根据《国际统计年鉴(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第485页有关数据推算。

《1999年世行发展指标》,中经网数据中心整理。

C EIdata99-7-27.家吸收的;流出规模为6210亿美元,其中90%以上是由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投资的①。

这种不平衡的国际投资格局实际上把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排除在利用外资发展经济的机遇之外。

其次,不合理的投资结构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为此,它们往往把能够使自己获得最大利润的产品、产业部门和地区作为投资对象,而对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技术、调整国内经济结构、提升产业结构层次、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要求持消极态度,更不会关心发展中国家的国计民生产业、基础设施和落后地区的发展,甚至为了避免培养竞争对手,它们还严格控制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的转让。

再次,跨国公司的垄断倾向和不公平竞争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为了谋取高额利润,跨国公司凭借其资本、生产技术、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优势,力图垄断一些产品和产业,攫取垄断利润,转移高污染、高环保成本的产品和生产环节到发展中国家,采取高估成本、低估价格的方法转移利润,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最后,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使国际经济关系主权原则受到严重挑战。

跨国公司根据其全球战略推行内部一体化,极易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甚至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政。

由于与贸易相比,直接投资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种种直接利益,所以,许多发展中国家为改善投资环境,吸收外资发展本国经济,出让部分国土和资源供外国资本开发使用,如双方共享领土、资源、技术和资金,这实际上是部分放弃经济主权。

第四,以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占支配地位的国际金融体系。

在二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居国际货币的垄断地位。

美国可以通过控制美元发行和汇率变化向广大发展中国家转嫁经济危机。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美元和其他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都实行浮动汇制。

由于这些货币具有国际结算和各国外汇储备的功能,因而发达国家货币汇率的波动总是给发展中国家的对内平衡和对外平衡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从属地位,使它们既无力影响汇率的波动,又难以防范汇率风险,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