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04.专题三 二三十年代的散文 - 鲁迅的杂文、散文和散文诗.ppt分析
04.专题三 二三十年代的散文 - 鲁迅的杂文、散文和散文诗.ppt分析
老莱娱亲”,一个白发 老头子在那儿故作小儿状,“简直是 装佯”,那“诈跌”更让我反感,仿 佛无端地受了“侮辱”。
• 还有“郭巨埋儿”,那儿子“实在值 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亲的胳膊上, 高高兴兴地笑着;他的父亲却正在掘 窟窿,要将他埋掉了”,这真令人恐 怖!
• 而且“我从此总怕听到我父母愁 穷,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总 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 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 人”。 • 这样一本《二十四孝图》,其所 宣扬的“孝道”,竟然把自然的 本能的爱,变得那么复杂可怕, 那么扭曲、恶心、残忍,完全违 反了人的天性。
• 所以,目下的办法,是凡遇猫们捣乱,至 于有人讨厌时,我便站出去,在门口大声 叱曰:“嘘!滚!”小小平静,即回书房, 这样,就长保着御侮保家的资格。其实这 方法,中国的官兵就常在实做的,他们总 不肯扫清土匪或扑灭敌人,因为这么一来, 就要不被重视,甚至于因失其用处而被裁 汰。我想,如果能将这方法推广应用,我 大概也总可望成为所谓“指导青年”的 “前辈”的罢,但现下也还未决心实践, 正在研究而且推敲。
• ——钱理群《“保存我们”是“第一义”的》
• 鲁迅自己说:“在我的生活里,没有爱,也 没有诗”。这便是鲁迅的人生与文学的基础。 一个在自己的生活里感着没有爱也没有诗的 人,社会与人生的种种现象,反映到他的眼 光里,自然会现出黑暗,虚伪,腐败与恶毒。 过去的生活经验,好像一把钢刀,把他的眼 光,磨练得格外锐敏。他能看出旁人所看不 到的,感到旁人所感不到的,表现出旁人所 表现不出的。过去的历史,使他清楚地认识 了现在的社会与人生。现在社会上扮演的种 种丑恶虚伪的把戏,都瞒不过他那双锐敏的 眼睛。 • ——刘大杰 《鲁迅与写实主义》 • 原载1936年12月1日的《宇宙风》第30期 • 后收入《鲁迅纪念集》
鲁迅的散文 和杂文
一、精神的桃花源—— 《朝花夕拾》
• 集26年写的10篇散文。作者对青 少年时代生活和求学经历的回忆, 目的在于“从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 来”,表现的心态宁静、祥和,自 然、亲切,一种美好温馨的回忆。 • 他写忆旧的散文,并非为“忆旧而 忆旧”的。
《狗· 猫· 鼠》
• “从去年起,仿佛听得有人说我是仇猫的。 那根据自然是在我的那一篇《兔和猫》; 这是自画招供,当然无话可说,——但倒 也毫不介意。一到今年,我可很有点担心 了。我是常不免于弄弄笔墨的,写了下来, 印了出去,对于有些人似乎总是搔着痒处 的时候少,碰着痛处的时候多。万一 不 谨,甚而至于得罪了名人或名教授,或者 更甚而至于得罪了“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 前辈”之流,可就危险已极。”
“《野草》最深刻地表现着 他在大革命过程中的悲观, 绝望,矛盾,愤慨和苦痛 的追求的心情。他的悲观 是由于他所接触到的革命 现实恰恰与所希望的相反, 他的苦痛是由于在四面 ‘碰壁’之下发现他的旧 的思想武器之衰朽。整个 中国正沸腾在大矛盾,大 分裂中,鲁迅的苦痛是与 整个时代相关连着的。”
• 现在说起我仇猫的原因来,自己觉 得是理由充足,而且光明正大的。 • 一、它的性情就和别的猛兽不同, 凡捕食雀鼠,总不肯一口咬死,定 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 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厌了,这才吃 下去,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 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 • 二、它不是和狮虎同族的么?可是 有这么一副媚态!
•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大角色是“不好惹” 的。怎地“不好惹”呢?就是怕要浑身发 热之后,做一封信登在报纸上,广告道: “看哪!狗不是仇猫的么?鲁迅先生却自 己承认是仇猫的,而他还说要打‘落水 狗’!”这“逻辑”的奥义,即在用我的 话,来证明我倒是狗,于是而凡有言说, 全都根本推翻,即使我说二二得四,三三 见九,也没有一字不错。这些既然都错, 则绅士口头的二二得七,三三见千等等, 自然就不错了。”
• 因为鲁迅是一个直视人生,背着因袭的重 担,出现于人间的猛士,所以在他的作品 里,找不到甜蜜柔媚的爱情,找不到堤畔 墙边的香花,也找不到悦耳销魂的歌声。 只有阴凉病态的心理,蔷薇上的刺,伪善 者的灵魂,青年们的血。 • ——刘大杰 (同上)
2、自我拯救的心灵 炼狱——《野草》 • 写于1924年9月15 日——1926年4月 10日,23篇加一 篇题辞(1927年 后写成)。 《野 草》是中国现代散 文诗的经典之作。
《阿长与〈山海经〉》
•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从 “记忆”土壤中培育出的一朵鲜花。 在这朵“朝华”上,沾满了作者感 情的露水,晶莹鲜丽,素朴清新, 特别动人。 • 作者怀着诚挚的感情,塑造出一个 淳朴善良的农妇形象,抒发了自己 对她深沉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
• 儿童读不到他应该读的书,我们竟然 熟视无睹;有人要剥夺孩子该有的乐 趣,我们居然无动于衷,这难道不正 说明我们的心灵已经麻木了,我们连 “人”的基本感觉都已经十分淡薄了, 还有比这更可怕的吗?——鲁迅的 《二十四孝图》令人战栗之处即在于 此。
• 而在鲁迅的感觉中,这更是一种心灵的 扭曲,是自我天性的残害,生命元气的 扼杀,这构成了永远无法疗治的精神创 伤,是心灵深处的无以摆脱的梦魇般的 记忆,是他无论如何也不能原宥的,如 有人试图将其重加于新的年青一代,那 就更是他这样的立志“肩住黑暗的闸门, 放他们(年青一代)到宽阔光明的地方 去”的先行者所绝对不能容忍的。—— 鲁迅的神圣愤怒正源于此。
• 鲁迅回忆说,最初他接受了长辈的赠 品,看到这书“下图上说,鬼少人多, 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 但“接着就是扫兴”,因为“人之初, 性本善”,我本来就“愿意孝顺”父 母,而起“以为无非是‘听话’, ‘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 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自从得了 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以后,才知道并 不然,而且还要难到几十几百倍”, 甚至觉得很可怕。
• “仇猫”的话柄,也从此传扬开来。然 而在现在,这些早已是过去的事了,我 已经改变态度,对猫颇为客气,倘其万 不得已,则赶走而已,决不打伤它们, 更何况杀害。这是我近几年的进步。经 验既多,一旦大悟,知道猫的偷鱼肉, 拖小鸡,深夜大叫,人们自然十之九是 憎恶的,而这憎恶是在猫身上。假如我 出而为人们驱除这憎恶,打伤或杀害了 它,它便立刻变为可怜,那憎恶倒移在 我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