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19-22 节选

文言文19-22 节选

《欧阳修家教》先公四岁而孤:指失去父母的孩子,即孤儿。

古代多指失去父亲的孩子。

家贫无资:贫:贫穷。

资:钱财。

太夫人以荻画地:以:用。

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

画:划。

教以书字:以:用。

书:书写。

教他用荻书写汉字。

使学为诗:使:让,派。

为:写,做。

及稍长:等到(他)稍微长大的时候。

(稍:渐渐地)就闾(lǘ)里士人家借而读之:就:动词,接近,靠近,(此引申为)去。

乡里,街坊。

((欧阳修)便就近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

)假而读之:借。

或因而抄录:或:有时。

因:凭借。

以至尽夜忘寝食:达到尽头唯读书是务:唯:只。

是:无意义。

务:致力。

(唯....是.....为固定搭配)中心意思是逆境出人才,不怕困难,不怕贫寒,只要有意志就一定能成功。

译文: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中十分贫穷,没有钱供他读书。

(他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字,教给他写字。

还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诗文,让他学习写诗。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就到邻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

还没抄完,他就已经能背诵其中的文章。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启发:个人在年幼时家境不好,表面看上去是悲惨的,但对于有志气的孩子来说却不见得是一个坏事。

因为家境的窘迫会使孩子较早地品尝世态炎凉和生活艰辛,促使孩子早懂事,早立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嘛!从现实看,一些富足人家的子弟因为眼前吃不愁、穿不愁,倒是少了许多学习的动力,使将来有所成就缺少了思想和性格基础。

《司马光幼时》1.凛然:严肃庄重的样子。

2.瓮wâng:一种口小腹大的盛器。

3.足跌:失足。

4.迸:水涌出。

5.生:长到。

6.退:回去。

7.自是:从此。

8.释:放下。

9.至:甚至。

10.没:沉没。

11.皆:全,都。

12.闻:听。

13.去:离去。

14.戏:玩耍。

15.《左氏春秋》:是左丘明给《春秋》作注的一部史书。

16.如:像。

17.之:它,指《左氏春秋》。

18.了:清楚。

19.大旨:大意,主要意思。

句子即了其大旨:(司马光)就明白了其中的主要意思。

众皆弃去:很多小儿都扔下他离去了。

译文:司马光长到七岁时,严肃庄重的样子如同大人,听讲《左氏春秋》,十分喜爱,回去之后让家人讲给他听,马上了解它(指《左氏春秋》)的大意(大概意思)。

从此手里不放下书本,甚至不知道饥饿口渴,寒冷炎热。

一群人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小孩站在缸上,失足掉了进去,大家都扔下他而离去,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破缸,(缸里的)水涌出,落水的小孩得救了。

《程门立雪》1、盖:大约。

2、冥坐:打瞌睡。

冥,闭目。

3、侍立:陪立在旁。

4、去:离开。

5、既:已经。

6、觉:睡醒。

翻译杨时见程颐在洛阳,虽然自己已经四十岁了,但还是想学习,就去见程颐,见到的时候,程颐刚好在坐着打瞌睡。

于是,杨时和一同前来的游酢一直站在那等。

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下了一尺厚了!现用来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赵某误子》1.恃:凭借,倚仗。

2.恣(zì):放任。

3.俱:都。

4.寻:副词,随即;不久。

5.或:有的。

6.仆:向前倒下。

7.乃:是。

8.戒:同“诫”,告诫。

9.叟:老人。

10.殁:去世。

11.当:应当。

12.弗:不。

13.益:更加。

14.然:然而。

15.岂:难道。

16.计:计划、策略。

17.术:学问,也可指技术。

18.竭:竭尽,用尽。

19.殁:死(亦作“没”)。

20.尔:你。

21.或:有(的)人。

22.挥霍:浪费。

23.仆:趴句子有一叟相劝:有一位老人好心劝告他将何以自食:他们怎么能靠自己的力量生活?寻赵某卒:不久赵某死去然岂非其父计浅也:这不是他们的父亲计划孩子未来没有远见吗?译文有个姓赵的人,是吴国人,家里很富有,有很多财产,他有三个儿子。

他的儿子们仗着父亲有钱就每日挥霍不务正业。

有一位老头好心劝告他说:“你的儿子们都游手好闲,一旦你死去,他们靠什么去生活?应当让他们现在学习本事,以后才能有本事独立生活。

”姓赵的人不听劝告,继续放纵儿子们。

.不久赵某死去,资产更加都被他的儿子挥霍光了。

三个儿子中有的在街市中乞讨,有的偷邻居的东西,有的饿得趴倒在路边。

人们都说:“这是自作自受!”.然而这难道不是他们父亲在计划孩子的未来时没有远见吗?《高凤笃学》1、高凤:汉朝东汉人,(南阳人)高凤由于认真专注笃学,终成为了一名闻名天下的学者,于是在西唐山(现河南平顶山叶县常村乡西唐山)教学生读书。

叶县常村乡的漂麦河得名缘于此。

2、笃:专一、专心。

3、字:人的表字。

4、常:同“尝”,曾经。

5、之:动词,到……去6、曝麦于庭:曝(pù),晒。

庭,院子。

7、令护鸡:指守住鸡,不让它吃麦子。

令:让。

护:监护。

8、经:指古代儒家经典著作。

9、暴(bào):突然。

10、潦水:雨后地上积水。

11、觉:发觉12、持:拿。

13、还:回来14、怪问:惊奇地询问。

怪:使……感到奇怪。

15、乃:才。

16、省:醒悟17、西山唐中:山在今唐州湖阳县西北。

郦道元注《水经》云,即高凤所隐之西唐山也。

句子妻常之田,曝麦于庭:妻子曾到田地(工作),在庭院里晒麦妻还怪问,乃省:妻子回来觉得很奇怪,便责问他,高凤才发觉小麦被冲走了。

译文高凤,字文通,是南阳人。

年少时是书生,家里把种田作为职业,然而对诵读很有研究,白天黑夜不休息。

妻子曾经到田里去,在庭院里晒了麦子,叫高凤看护好鸡。

正值天突然下大雨,高凤拿着竹竿诵读经书(儒家经典著作),没有发觉雨后地上的积水冲走了麦子。

妻子回来感到奇怪便责问他,(高凤)才省悟过来。

后来他就成为了一位有名的儒生,在西唐山中教授知识。

高凤虽然年老了,但他执著于自己的志向,丝毫不觉得劳累,名声也广泛的被人们所听闻。

启发赞扬了热爱读书、专心致志、勤奋的人。

但也侧面批评了高凤只专注读书而不关心周围的事物。

《王充市肆博览》1.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东汉著名唯物主义学者。

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27),约卒于东汉和帝永元九年(97?)。

年轻时到都城洛阳求学,拜班彪为师。

后来回乡教书,曾任过功曹、治中等小官,晚年闭门潜心著书,迁居到这里。

终于完成了不朽之作——《论衡徙焉》2.京师:京城。

3.太学:东汉时最高学府4.班彪:汉代著名学者,史学家,班固的父亲。

《汉书》是他早创的。

5.章句:逐章逐句的疏通理解。

6.市;集市。

肆;店铺。

7.称:称赞、赞扬8.师:拜······为师9.辄:就10.遂:就11.好:喜爱12.少孤:少年失去父亲13.之:代词,···的14守;守候。

15章句;章节句子。

16肆:书铺17不守章句:不死扣子句18屏居:隐居19教授:从事教学译文王充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因在乡里以孝顺母亲被称赞。

后来到京城,在太学里学习,拜扶风人班彪做了他的老师。

(王充)喜欢广泛地阅读(书籍)却不死板地拘泥于文章的章句。

(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铺,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记住并背诵。

时间久了,他就广泛地通晓了诸子百家的著作。

后来回到乡里,隐居教学。

《赵伯公肥大》1、缘:攀援(爬)。

2、累:积累,共计,一共。

累计。

3 、既:已经。

4 、穴:破洞穿孔。

5 、且:将要。

6 、处分:安排。

7 、了:一点也……8、因:于是。

9、内(na):放入。

10、且:将要。

11、因:顺着。

12、因以李子内其脐中:(他)借机把李子塞进赵伯公的肚脐里。

13.乃知痛:才。

句子因以李子内其脐中:孙儿趁机把李子塞进了他的肚脐里译文赵伯公身体长得肥胖高大,夏天喝醉了酒仰卧在床上,他几岁大的小孙子爬到他的肚子上去玩耍,乘机用李子塞进他的肚脐里,累计有七八枚之多。

赵伯公醉得完全没有感觉到。

几天之后,他才感觉到疼痛。

这时,李子已经腐烂,流出李子汁来,他以为是肚脐破洞穿孔,害怕死去,就叫他的妻儿赶快安排家事,他就哭着对家人说:“我的肠子烂了,快要死了!”第二天,李子核掉出来,才知道这是孙子塞进去的李子。

《燕人返国》1、诳(kuáng):欺骗。

2、愀(qiǎo)然变容:凄怆悲伤地变了脸色。

3、若:你。

里:乡里。

社:祭祀土神的地方。

4、喟然:叹息的样子。

5、涓然:流泪的样子。

6、垅:坟墓。

7、冢(zhǒng):坟墓。

8、哑(â)然:笑出声的样子。

9、绐(dài):哄骗。

10、及:等到。

11、禁:禁得起,受得住。

12、庐:房舍。

13、愀然:凄怆的样子。

14、社:古人祭土地神的地方。

15、里:乡里。

16、更微:(反而)更少了。

17,城:都城。

18、昔:以前句子此若先人之冢:这是你祖上的坟墓译文有一个燕国人在燕国出生,在楚国长大,到他老了的时候回自己的国家。

路过晋国的时候,同行的人欺骗他。

他指着晋国的城市说:“这就是燕国的城。

”那人的脸色变得凄怆。

同行的人指着一座土地庙说:“这就是你们乡里的土地庙。

”那人便喟然叹息起来。

同行的人指着一座坟墓说:“这就是你先人的墓。

”那人便伤心地哭得无法控制了。

同行的人哑然失笑,说:“我刚刚都是骗你的,这里是晋国啊。

”等到了燕国,真的见到燕国的城楼和土地庙,真的见到先人的房舍和坟墓,悲凄心情反而淡薄了。

启发本篇寓言中的燕人“少小离家老大回”,可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国家不了解,以至于刚到晋国,就被别人骗了。

同行的人见他思乡心切,指着晋国的城市、神庙、房子、坟墓,哄骗燕人,这里就是他的故乡,浓浓的思乡情结催动年老的燕人“愀然变容”“喟然而叹”“涓然而泣”乃至“哭不自禁”,当他真的回到故乡,则“悲心更微”,可见初始印象和感受对人的情感冲击是多么强烈深刻,身在异乡的人们对故乡故土的情感多么刻骨铭心,这种情绪或情感根植于我们的灵魂深处,一旦受到挫伤就很难恢复。

《揠苗助长》译文有个担忧自己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春秋宋国人,一天十分疲惫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小步奔去看那禾苗的情况,禾苗却都枯萎了。

天下不犯这种错误的人是很少的。

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

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砚眼》1、于:在2、待用:等待(朝廷)任用。

3、尝:曾经。

4、佳:好的5、砚:砚台6、议:议论7、定:确定8、既:已经9、还:返回10、邸:官办的旅馆。

11、使:派12、往:前往13金:银子。

14、易:换15、归:返回16、持:拿17、坚:坚持18、是:正确19、鸲鹆:鸟名,俗称“八哥眼”。

20、何:为什么21、幸:幸好22、余:多余23、平:使.......平坦24、大:非常句子1. 公讶其不类。

陆庐峰因砚台的不相似感到惊讶。

2. 盖此砚佳处即在鸲鹆眼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