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谈创造性思维》

19《谈创造性思维》

谈创造性思维教学目的1.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内涵。

2.学习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相结合论证方法。

3.培养学生自觉的创新的意识。

重点难点1. 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2.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知识梳理二、字词积累1、重点字根深蒂固(dì)孜孜不倦(z)汲取(jí)锲而不舍(qiè)渊博(yun )2、多音字创(chung)创伤称(chèn)对称3、形近字蒂(dì)根深蒂固di 喻(yù)不言而喻汲(jí)汲取谛(dì)真谛谛听渝(yú)忠贞不渝吸(x )吸取4、重点词汲取:吸取, 汲, 从下往上打水。

推敲:字斟句酌、反复推敲。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 不可动摇。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恒, 恒心。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 一直刻下去不放手。

比喻有恒心, 有毅力。

锲, 雕刻。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有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喻, 明白。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 不知疲倦。

孜孜, 勤勉的样子。

5、词语辨析“吸取”“汲取”辨析“吸取”有二层意思, 即把液体或气体等吸进来;吸收采取: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从好书中吸取知识。

“汲取”吸取经验、养, 主要用于书面语。

二、整体感知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不满足于一个答案, 不放弃探求。

2.本文论述哪两个问题?(1)创新思维的要素有哪些?(2)怎样的人才能有创新思维?3.理清文章思路, 同时思考, 作者是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的?1——3举例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提出了“我们不能满足于一个答案, 不放弃探求”的论点。

4——8论证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及所引发的创造力9——12论证怎样拥有创造力13总结第二课时一、分析课文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 思考:长期以来, 我们已经习惯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

这篇课文却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 要求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 不放弃探求, 这一点为什么非常重要?请在文章中找到作者给我们的答案。

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 而是多种多样。

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 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 就会止步不前。

2、那么, 要做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需要具备哪些要素呢?请在文中找出答案。

汲取知识——基础活用知识——关键坚持尝试——根基3、作者是如何来证明要创新必须扼要具备这些要素的呢?举例论证4、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一下事例(1)约翰•古登贝尔克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2)罗兰•布歇尔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 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 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5、能否再举一例类似的事例?有天中午, 日本帝国大学的化学教授池田菊苗在喝妻子端上来的一盘海带黄瓜片汤时, 觉得很鲜, 很奇怪海带和黄瓜都是极普通的食物, 怎么会产生这样的鲜味呢?于是他以科学家的机敏和兴趣, 对海带进行研究, 在海带中可提取出一和叫做谷氨酸钠的化学物质, 并给它取了一个雅致的名字——味精。

6、小结文中所举事例典型有代表性, 能具体的阐明事理7、那么怎样的人才具备这种创造力呢?请阅读第三部分留意细小想法坚信自己8、小结:作者引用了某心理专家研究小组的结论, 通过引用论证, 指出是否具有创造力, 关键在于看能否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并坚信自己一定能变为现实。

二、深入理解, 质疑解惑1、文章为什么要从图形的问题谈起?从生活中的现象谈开去, 直观生动地揭示话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内涵。

生动有趣, 这样使读者很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 并一步步思考探求知识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

同时也为后面分析作了很好的铺垫, 显得自然顺畅。

2、文章最后一节的作用是什么?总结前文, 得出结论三、主题归纳本文由一个选择题入手, 阐述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告诉读者有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是有渊博的知识, 有活用知识的意识及态度, 还要持之以恒。

以及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 号召人们坚信自己的创造力, 努力保持好奇心, 不断探求, 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四、写作借鉴由一个问题的答案入手, 思路清晰, 结构合理, 逻辑性强。

过渡段和过渡句的使用使文章结构严谨, 衔接自然, 条理性强。

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说服力强。

多处运用设问句, 引起读者思考。

五、课外积累创新思维名人名言科学也需要创造, 需要幻想, 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 才能发展科学。

——郭沫若距离已经消失, 要么创新, 要么死亡。

——托马斯·彼得斯如果你要成功, 你应该朝新的道路前进, 不要跟随被踩烂了的成功之路。

——约翰洛克菲勒在自然科学中, 创立方法, 研究某种重要的实验条件, 往往要比发现个别事实更有价值。

——巴甫洛夫在科学上, 每一条道路都应该走一走。

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 就是对于科学的一大贡献。

——爱因斯坦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

——李政道基础积累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A.晓谕(yú)渊博(yun)压榨(yà)根深蒂固(dì)B.相貌(xing)汲取(jí)思维(wéi)锲而不舍(qiè)C.楔子(xi)恭喜(gng)对称(chèn)孜孜不倦(z)D.模式(mó)契约(qì)创意(chuàng)持之以恒(héng)。

解析:A选项“晓谕”的“谕”读“yù”;, “压榨”的“榨”读“y”;B选项“相貌”“相”读“xiàng”, “锲而不舍”“锲”读“qi蔓孜孜不倦”的“孜”读“z”。

2.下列成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C )A.锲而不舍不言而谕袖手旁观苦口婆心B.不求甚解开卷有益前扑后继气急败坏C.精疲力竭同仇敌忾釜底抽薪日新月异D.自出新裁山清水秀钟鸣鼎食全神贯注解析:A选项里“谕”——“喻”;B选项里“扑”——“仆”;D选项里“新”——“心”3.下面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C )A.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之间的联系是基于两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关系之上的, 是根深蒂固的, 不能被忽略的。

B.他和专题组人员一道, 经过孜孜不倦的探索, 在成矿规律和成矿理论上提出了创新认识, 指出了进一步的找矿方向。

C.听到“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好消息, 我们全家的那种高兴劲不言而喻。

D.增强“造血功能”的精准扶贫是一种改善民生行之有效的方法。

解析:C选项里“不言而喻”形容道理很明显。

与语境不符, 应该用“不可名状”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D)A.《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 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B.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

把电视接收器作为实验对象, 看它产生什么反应”。

C.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 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D.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 开发出一种新产品。

解析:A选项“《正确答案只有一个》”书名号使用错误, 应该用双引号;B选项里双引号去掉;C选项里第一分句要加问号。

故选D。

5. 选词填空。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______知识, 使自己____渊博。

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 从数学到插花, 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 形成新的_____。

(B)A吸收学问创造. B.汲取学识创意 C.学习学识创造(2)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_____。

但这并不是说, 光凭知识就能拥有______。

(C)A.材料创造力B.素材创造力C.素材创造性6.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论证方法。

(1)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

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

(事实论证)(2)创造性思维, 必须有探求新事物, 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在此基础上, 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道理论证)(3)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此后不久, 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 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事实论证)阅读理解(一)阅读课文第7—13自然段, 完成第7—10题阅读课文第7-13自然段, 回答下面的问题。

7.举例说明第段中使用的论证方法。

答:第段列举了古登贝尔克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组合的事例, 由此可以看出使用的是举例论证。

8.分析“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 即便是他们, 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答:“在大多数情况下”, 而不是说“在所有情况下”“在全部时候”, “大多数”一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9.第12 、13段文字论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任何人都有创造力, 要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10.请你为第13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答: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产生灵感, 创立了万有引力学说。

瓦特看到一壶水滚沸, 产生灵感而发明了蒸汽机。

(二)阅读《换个角度看问题》, 完成第11—14题换个角度看问题一家儿童玩具店购进许多新奇玩具,把它们很讲究地摆放在柜台里.出乎意料的是,儿童们来到商店却全然不顾,选择去附近其他玩具店买.后来老板发现了问题:原来,大人容易看到的地方,对于小孩子来说,却是一个死角.于是,店老板一面用膝盖在地板上行走、观测,一面按照小孩子的视线高度,把玩具重新摆放一遍.而后,这家儿童玩具店的生意便空前兴隆起来.由此可见,观察事物的角度,确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同是这座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诗);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语).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可是,在日常实践中,我们却经常看到,有些同志坚持甲思维,考虑问题往往局限在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上,一条道跑到黑,钻牛角尖,闯死胡同,而不愿多想几种可能性,多开辟几条解决问题的途径.比如,以前发生过的为了发展粮食生产而毁林开荒、拦海造田的失误,就同这种直线式思维有关系.有些同志坚持乙思维,头脑僵化,习惯于用过去的教条解释现实,在已知的旧路上徘徊.比如,一谈到防治害虫,人们便习惯地想到种类繁多、浓度不断加大的化学农药.实际上,如果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就会发现治虫是可以不用农药的.有些植物本身具有毒杀作用,而且为某些害虫所爱吃;有些植物的根、茎、叶、花含有发挥油、生物碱等化学物质,害虫对它们避而远之.如果我们在农作物区选择适当的农业生态体系,利用某些植物的毒杀、忌避作用,不施农药,同样可以防治害虫.作战有正攻、反攻和绕到敌人后面或侧面进攻的迂回战术;思维科学中也有反向思考、侧面思考、多向思考等形式.在中国古代,孙膑以减灶擒庞涓,而虞诩却以增灶破羌兵,因时因地制宜,变换战略战术,这是克敌制胜之道.思维活动也是如此,一个方向受阻了,不妨换个角度作逆向思考.《丝路花雨》中英娘反弹琵琶的舞姿,日常生活中“推推不成拉拉看”的俗语,对我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思考,都有直接的启示.从相反的事物有同一性、既对立又统一这个前提出发,明确思维的多向性,这是开阔思路,克服直线式、习惯性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开头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用一个事例引出论题.(中心论点、作用)12.请仔细阅读第段,根据上下文,在第段的两个空白处分别填上相应的词语.甲:直线(式)乙:习惯(性)13.请指出本文(2)、(3)、(4)三段的论证方法.答: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答出一点给1分,共3分)14.本文与初三年级学习过的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都启示我们在求知的时候要运用创造性思维,请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调动你的知识积累,试举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事例.答:这是一道开放型性试题.可以举生活上的事例,示例一:有家旅馆,住客乘电梯上下,抱怨速度太慢,老板愁于重新设计安装花销巨大,接受了心理学家的建议,在电梯室里装上几面镜子,住客走进电梯室之后,都要对镜整装、梳理一番,这样,不但不嫌速度慢,反而觉得电梯太快了.示例二:大人切苹果一直习惯于纵切,而孩子却通过横切发现苹果里藏着一颗漂亮的五角星.也可以举科学发明方面的事例,如声音引起振动,反过来可以把振动还原成声音,这就是留声机的发明原理.综合性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班里计划开展“创新, 提升你我”的综合性实践活动, 请你积极参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