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语文劝学练习题2

高一语文劝学练习题2

第9课劝学练习2一、双基夯实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舟楫.(jí)参省.(xǐnɡ)木直中.绳(zhōnɡ)B.砥砺.(lì) 槁暴.(bào) 锲.而不舍(qiè)C.驽.马(nú) 跬.步(kuǐ) 金石可镂.(lòu)D.蛟.龙(jiāo) 骐.骥(qí) 跂.而望(jī)【答案】C(A.中:zhònɡ;B.暴:pù;D.跂:q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蟹六跪而.二螯②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③犹且从师而.问焉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顺风而.呼⑦吾尝终日而.思矣⑧小学而.大遗⑨而.耻学于师⑩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⑪登高而.招A.①⑩/②③⑪/④⑧⑨/⑤⑥⑦B.①⑩/②③⑪/④⑧⑨/⑤/⑥⑦C.①⑩/③④⑦⑪/④⑧⑨/⑤/⑥D.①⑩/②③/④⑧⑨/⑤⑦/⑥⑪【答案】B(表并列关系/顺承/转折/递进/修饰)3.下列句子中“为”的词性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②木直中绳,以为轮③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④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⑤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⑥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⑦为君翻作《琵琶行》A.①⑤⑥B.②④⑥C.④⑥⑦D.③④⑦【答案】C(C都是介词)4.下列加点词的活用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D.填然鼓.之【答案】D(D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其它都是名作状)5.找出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何以伐为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D.夫晋,何厌之有【答案】C(都是定语后置)6.下列各项,都属于课文用来论证学习的意义的一项是()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③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④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⑤以为轮,其曲中规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A.①③④B.②④⑥C.①②⑤D.③④⑤【答案】C(③是态度方法,④⑥是作用)7.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题目是本文的论题,而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B.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不足,增长才干。

C.第三段论述学习的态度:坚持、专一。

D.本文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来说理,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答案】C(论述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积累、坚持、专心)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B.《荀子》二十卷。

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荀子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吸取。

在人性问题上,他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

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有积极意义。

C.战国末期人们尊称荀子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荀子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任过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

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

葬在兰陵。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D.荀子学问渊博精深,行文气魄宏大雄浑,有包容诸家的气概。

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类可以认识它,顺应它。

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孟法先王的思想,提出了“法后王”的口号。

【答案】A(荀子不是军事家)二、文本精品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不积跬.步跬:古代指半步。

B.风雨兴.焉兴:起兴。

C.驽马十驾.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D.金石可镂.:镂:雕刻。

【答案】B(兴:起。

)10.下列句子中的“焉”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A.且焉.置土石B.圣心备焉.C.不入虎穴,焉.得虎子D.犹且从师而问焉.【答案】AC(AC都是疑问代词“哪里”,B语气词,D兼词,于之。

)11.下列成语中的“备”字意义与“圣心备焉”的“备”相同的一项是()A.德才兼备B.有备无患C.攻其不备D.求全责备【答案】A(题干和A都当“具备”讲,B准备,C准备,D完备。

)12.下列对这个文段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这个文段启示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的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

B .从这个文段我们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 .从这个文段我们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而言,人的先天条件并不是决定因素,关键在于后天努力。

D .这个文段运用了排比、对比、对偶、夸张等多种修辞方法。

E .这个文段说明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答案】 D(没有夸张。

)三、课外延伸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16题。

魏惠王死,葬有日矣。

天大雨雪,至于牛目,坏城郭,且.为栈道而葬。

群臣多谏太子者,曰:“雪甚如此而丧行,民必甚病.之。

官费又恐不给,请弛期更日。

”太子曰:“为人子,而以民劳与官费用之故,而不行先王之丧,不义也。

子勿复言。

”群臣皆不敢言,而以告犀首。

犀首曰:“吾未有以言之也,是其.唯惠公乎!请告惠公。

” 惠公曰:“诺。

”驾而见太子曰:“葬有日矣?”太子曰:“然。

”惠公曰:“昔王季历①葬于楚山之尾,②水啮.其墓,见棺之前和③。

文王曰:‘嘻!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故使水见之。

’于是出而为之张.帐以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

此文王之义也。

今葬有日,而雪甚,及牛目,难以行,太子为及日之故,得毋嫌于欲亟葬乎?愿太子更日。

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

因弛期而更为日,此文王之义也。

若此而弗为,意者羞法.文王乎?”太子曰:“甚善。

敬弛期,更择日。

” 惠子非徒.行其说也,又令魏太子未葬其先王,而又因.说文王之义。

说文王之义以示天下,岂小功也哉!(选自《战国策·魏策二》)【注】 ①季历:周文王之父。

②:漏流。

③和:棺材两头的木板。

1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民必甚病.之 病:损害 B.水啮.其墓 啮:侵蚀 C .出而为之张.帐以朝 张:设置 D .意者羞法.文王乎 法:效法 【答案】 A(病,在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感到困苦”。

)1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坏城郭,且.为栈道而葬且.立石于其墓之门B.⎩⎪⎨⎪⎧ 是其.唯惠公乎则齐国其.庶几乎 C.⎩⎪⎨⎪⎧ 而又因.说文王之义我欲因.之梦吴越 D.⎩⎪⎨⎪⎧惠子非徒.行其说也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答案】 B(两个“其”字都是副词,均表推测,大概。

A 项的两个“且”字前一个是副词,将要;后一个是连词,表递进关系,并且。

C 项两个“因”字,都是介词,前一个意为趁机;后一个意为凭借。

D 项两个“徒”都是副词,前一个表示仅仅,限于某种情况或范围,可译为“仅”“只”;后一个表示动作的施行没有取得成效,可译为“白白地”。

)1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能够打动太子,使他推迟葬期的一组是( )①雪甚如此而丧行,民必甚病之②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③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④因弛期而更为日,此文王之义也⑤若此而弗为,意者羞法文王乎⑥说文王之义以示天下,岂小功也哉A .①②③B .③④⑤C .①③⑤D .②④⑥【答案】 B(①是群臣的谏言。

②是惠子讲述的周文王的话。

⑥是对惠子的评价。

)1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惠王死了,下葬日期已经确定,但天下起了大雪,城中道路无法通行,太子决定修栈道去送葬,大臣们纷纷劝谏。

B .太子认为不按期举行先王的丧礼是不合道义的,坚决不肯改期,群臣没有办法,最后只好请出了德高望重的惠子。

C .文王认为,当年先王的坟墓被水冲开,是先王想要再见一见群臣百姓,如今天降大雪,是惠王想要多停留几天,扶社稷、安黔首。

D .惠子凭借自己的智慧巧妙进谏,使魏太子没有匆忙地安葬先王,同时又向天下人宣扬了周文王的大义,实在是不小的功德。

【答案】 C(后半句是惠子劝谏太子的话,并不是文王的看法。

)参考译文:魏惠王死了,下葬的日子已经定下来了。

可是天下起大雪来,积雪深得几乎能没到牛眼,城里的路无法通行,太子将要修筑栈道前去送葬。

群臣中有很多人去谏阻太子,说:“雪下得这么大,如果丧礼如期举行,人民一定会感到非常困苦。

国家开支又恐怕不够,请暂缓时间,改日安葬。

”太子说:“做儿子的如果因为人民辛苦和国家开支不够,就不按期举行先王的丧礼,这是不合道义的。

你们不要再说了。

”大臣们都不敢再去劝说,就把这件事告诉了犀首。

犀首说:“我也没法劝说他,看来这事大概只有靠惠子了,让我去告诉惠子。

”惠子听到后说:“好吧。

”就驾着车去见太子,问道:“安葬的日期已经定了吧?”太子说:“是的。

”惠子说:“从前周王季历埋葬在楚山脚下,渗漏出来的水侵蚀了他的坟墓,露出棺材的前脸。

周文王说:‘啊,先王一定是想再看一看各位大臣和百姓吧,所以才让渗漏的水把棺木露出来了。

’于是就把棺木挖出来,为他搭起灵棚让人来朝拜,百姓都来朝见,三天以后才改葬。

这是文王的义举啊。

现在葬期虽然已定,可是雪下得很大,可以深没牛眼,难以行走。

您为了能按期下葬就不顾困难,这会不会有急于下葬的嫌疑呢?希望您改个日期。

先王一定是想稍微停留一下来扶助社稷、安定百姓,所以才让雪下得这么大。

据此推迟葬期而另择吉日,这正是文王般的大义啊。

像这样的情况还不改日安葬,想来(您)是把效法文王当做羞耻了吧?”太子说:“你说得太对了,请让我推迟葬期,另择吉日。

”惠子不仅实行了自己的主张,又让魏太子没有匆忙地安葬先王,并趁机宣扬了文王的道义。

向天下人宣扬文王的道义,这难道是小的功绩吗?四、高考热点17.把下面的长句改写成四个有一定逻辑顺序的短句,可以增减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跨国公司董事会5月18日举行的全体会议经表决一致同意公司总经理对欧洲分公司经理提出的裁减员工500名的方案的否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跨国公司的欧洲分公司经理提出裁减员工500名的方案,跨国公司总经理否决了这一方案,跨国公司董事会5月18日举行全体会议,经表决一致同意公司总经理的否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