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版语文九下第11课 地下森林断想 教案
人教版语文九下第11课 地下森林断想 教案
3、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1~2段):(描写森林部分)文章总起,点明地下森林奇特的特点,表达作者惊讶的感受。
第二部分(3~20段):(断想部分)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森林部分)亲眼所见蔚为壮观的地下森林的状貌,还揭示了作者悟出的深刻哲理。
选择性笔记
了解作者生平,积累文学常识。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所感所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大背景结合起来。《地下森林断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写出来的。
难点
理解托物言志和借物喻人的写法特征,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说过地下森林吗?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森林(看左边组图)。这是由于火山口的内壁岩石,经过长期风化剥蚀,与火山灰等物质一起变为肥沃的土壤,而衔着各种植物种子飞越火山口的群鸟,则成为天然播种者,如此天长地久,火山口的内壁上,终于长满了树,形成了森林。如此特殊的地质奇观,在作家张抗抗的笔下,它会有什么样的特殊意义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的《地下森林断想》。
了解
通过写作背景的了解,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
字词积累
1、生字积累
瘠薄(jí)沉湎(miǎn)孱弱(chán)
愤懑(mèn)黑黝黝(yǒu)灼人(zhuó)万籁俱寂(lài)携带(xié)孱弱(chán)百鸟啾啾(jiū)浩瀚无垠(yín)
2、词语积累
瘠薄: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沉湎: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想到了在经过了几万年的努力与考验后,峡谷里终于成了现在的情形:柞木苍郁,松树成林。
想到了这峡谷及地下的森林不抱怨阳光,不艳羡赞美之声,而是历尽磨难百折不挠地存活。
2、从这里,你可以看出地下森林的什么品质?
点拨: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
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
点拨:
①毁灭、沉寂、没有生命;
②山顶上有了泥土和种子、有了生命;
③峡谷里有了泥土和种子、发出了小苗;
④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
2、地下森林在成长过程中经受了哪些不公平的待遇?
点拨:瘠薄的土地(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了泥土)、没有阳光和寒冷(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使夏日的正午偶有几束光线由于好奇而向谷底窥测,也是斜视着,没有几丝暖意)
孱弱:软弱无能。
浩瀚无垠:形容广大;繁多。
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愤懑:气愤,抑郁不平。
万籁俱寂:形容一点声音都没有。万籁,各种声响。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
笔记。
积累字词
课文精读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下面的问题
1、文章第一段写森林有雄壮的气势和植物界的骄傲有什么作用?
点拨:一是为了引出本文的描述对象地下森林,二是用森林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与后面地下森林的“阴森森、黑黝黝”形成对比,突出地下森林的坚强。
听,并交流看法。
感知课文中浅显的内容。
作者介绍
张抗抗,1950年生,浙江杭州人。1969年到黑龙江一国营农场当农工,在那里生活了8年。1972年10月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主要作品有:《爱的权利》,《隐形伴侣》。张抗抗是从那些大是大非的岁月中走过来的,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都有很沉重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从他们那一代人甚至几代知识分子和正直人们的骨子里散发出来,那是没办法克服的。张抗抗怀有远大志向而羁于田垄之间。有才华却长期被湮没,正如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然而文革结束,她凭写作才华脱颖而出,走出人生低谷,走向灿烂的前程。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中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2、在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要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
点拨: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表达情感更加强烈,更充分表达对地下森林的敬仰和热爱,对读者更具有感染力。
阅读第二部分,思考问题:
1、作者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由地下森林想到了很多,请按顺序说说作者想到的。
想到在遥远的年代这里也许是一片芬芳的草地,也许是一个肥美的湖沼。
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终究能战胜一切困难,任何时候都不悲伤或消沉;
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3、读第10-12段,这3个自然段都在写太阳的不公平,有什么深意?
点拨:结合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去体会太阳的比喻义,从而领会其深刻含义。
这里隐含着作者对那个时代的批判。
4、体会第10段中“在这里却不,不!”这个句子的作用。
人教版语文九下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
课题
地下森林断想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习
目标
1、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了解地下森林的特点和品质,感悟人生真谛。
3、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重点
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点拨:这是使用了两个独词句,且构成反复的修辞手法,使句式铿锵有力,表达的感情非常强烈,再结合感叹号的作用,更能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强烈。
想到了亿万年前这里火山爆发,然后这里就成了没有生命没有颜色的地方。
想到了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泥土,又捎来了种子。
想到灰黑的火山石变绿,悬崖上、山岭间又是一片郁郁葱葱。
想到幽暗的峡谷因为阳光的不公和无情,依旧死气沉寂。
想到长风、清泉终于理解了峡谷,伸出援助的手。
想到山顶的鱼鳞松、白桦、青杨、黄菠萝们仗义行侠,送来了成千上百粒的种子。
听。
用地下森林的图片,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题目解读
“断想”就是片断感想,是文学艺术爱好者在见到某情景时的妙手偶得。这种断想常常是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作者把眼前的景与心中的情结合起来,使景与情融合在一起,形成含义隽永的优美文字。
笔记。
了解“断想”的含义。
初读感知
1、从文中你看出地下森林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生长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