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五章 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 公共关系教学课件
第五章 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 公共关系教学课件
(稳定性)
社会组织的分类:
1、以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状态为标准,可将组织划分 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的成员之间关系明确,对组织活动也有一定 要求和规定,最为典型的就是工商企业、学校、政府、 军队,等等。
非正式组织的成员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和自由,彼此 是一种地缘、趣缘、业缘的关系,如一些群众团体、 各种协会、志愿者组织、同乡会、同学会等。
公共关系主体的构成
➢ 公共关系意识 ➢ 公共关系人员 ➢ 公共关系管理
公共关系需要人来开展,因而少不了公共关系人员;光有 人员没有“脑袋”不行,因而少不了公共关系意识;公共 关系的主体是团体而不是个人,因而需要公共关系管理。 一般说来,社会组织团体在成为合格的公共关系主体的过 程中,总是首先需要接受公共关系意识,然后聘用公共关 系人员,最后进行公共关系管理。
o 公共关系实际上也就是公众关系。
一、公共关系客体——公众的概念
“公众”(Public)是公共关系学中的专有概念, 与人民(People)、群众(Mass)、人群(Crowd) 的概念是有区别的。
人民:要领是政治性的,是指代表历史前进的主力。 群众:指宽泛的社会群体,是指社会中的大多数人。 人群:一定数量的人的集合。松散结构,无个性特征。 公众:与某一组织有现实或潜在的利益关系,并且对组
股东关系
需要:受尊重、知晓情况
1、激发股东的主人意识 2、让股东成为推销伙伴 3、与股东保持有效沟通
顾客关系
需要:被尊重、满足个性化要求
1、塑造为顾客服务的形象 2、提供优质的配套服务 3、对消费者实行科学管理 4、与消费者保持畅通的信息渠道 5、及时妥善处理顾客投诉
政府关系
需要:尊重和服从、发展经济
第五章
公共关系
主体与客体
谁是公共关系主体?
公共关系主体是主动开展公共关系活动, 向公共关系客体主动施加影响的各种社 会组织。
公共关系主体——社会组织的定义
社会组织含义:简称组织,是执行一定社会职 能、实践特定社会目标,按照一定的组合方式 构成的相互独立的社会团体。
组织是公共关系的第一构成要素,是公共关系 的主导,它决定了公共关系的状态、活动、发 展方向。
织的目标与政策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个人或团体。
二、公众及其特点
❖ 公众的群体性 ❖ 公众的同质性 ❖ 公众的相关性 ❖ 公众的多变性
三、公众的分类
1、根据公众与组织的所属关系分: 内部公众、外部公众
2、根据公众与组织发生关系时,公众涉 入事件的程度分: 非公众、潜在公众、知觉公众、行动公众
3、根据公众对组织的重要性程度分: 首要公众、次要公众、边缘公众
4、根据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分: 顺意公众、逆意公众、独立公众
四、满足公众的需要
1、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是一种由希望满足内心渴望而产生追求、 拥有等行为的心理驱动。
2、满足不同公众的不同需要 员工关系、股东关系、顾客关系、 政府关系、媒介关系
员工关系
他们的需要:
1、得到上级或主管的重视 2、组织前景对员工具有吸引力和自豪感 3、员工对组织情况具有优先知情权 4、组织除给予员工荣誉和尊重,员工也希望 赋予其责任
1、服从政府,与政府部门做好协调和沟通 2、企业的发展规划尽量符合政府的发展目 标 3、扩大组织在政府部门中的信誉和影响
媒介关系
需要:获得信息、保证信息实、 被尊重、着眼于公众利益
1、尊重新闻界的职业特点 2、加强与新闻界的合作与联系 3、真实传播组织信息
2、以组织的性质及其职能为标准,可将 组织划分为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和文化组 织。
3 、以组织获利与否为标准,可将组织 划分为营利性组织、服务性组织、互利 性组织和公益性组织 。
第二节 公共关系的客体
o 社会组织的形象是由公共关系的客体——公众来 评定的,因此,社会组织在运行中将面对什么样 的公众?其特点如何?对社会组织的反应如何? 将 对公共关系工作目标的实现、公共关系活动的成 效有直接的影响。
社会组织的特点
1、组织具有一定数量的、较为固定的成员。(整体性) 2、组织具有特定的目标。(目的性) 3、组织具有实现目标的结构和手段。(系统性) 4、组织具有特定的功能,组织的功能依靠组织内部协调 运转,围绕组织的目标而实现。这种运行和实现有赖组 织面临的外部环境和组织内部环境的变化,环境的变化 必然带来组织的相应改变。只有通过自身的动态运作, 组织才能实现其存在的意义——社会分工。(动态性) 5、成员组合在一起的基本框架不会轻易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