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本色课堂

语文本色课堂

语文本色课堂如今,为了丰富语文课堂内容,大量非语文的东西源源持续地涌进了语文课堂,语文课仿佛成了综合课,似乎承载了太多非语文的东西。

很多语文教师被当前纷繁的语文教坛混淆了语文本色。

就在这语文教学“大观园”中只茫然地穿梭于各类教学法并简单效仿,让我们的教学“荒了自己的田,种了他人的地”。

为此,崔峦教授曾反复强调: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实实在在促发展。

让语文课程回到原点,复原其本色,在老师的指导下,靠学生自己的实践学习语言,把语文的“根”留住,使语文课堂真正坚守语文本真、追求教学质效。

而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上出本色的语文味来,静下心来想想,我认为:在恰当使用多媒体习得有效知识的同时,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充分朗读,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情感的激荡,唤醒童心童真。

一、有效的知识出现在语文课堂上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性学科,母语是民族之魂,国家之根,智慧之泉,创新之源。

从小打好学习母语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

就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奠定基础,训练扎实,效果落实。

特别是低段教学我个人认为能够从以下三点去做:1、教学内容简单。

特级教师薛法根在课堂上遵从三个“不讲”:学生已经懂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读懂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还是不懂的,不讲,留到以后再讲。

要达成这个教学境界,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在深入上下功夫,在浅出上做文章。

在二年级低段的教学中我认为识字教学很重要,首先得让学生会认会写。

2、教学环节简洁。

一些语文教学课堂,因为教师组织得不严谨,使得教学环节互相脱节;也有的是花样迭出,环环相套,频繁更替,使学生应接不暇。

其实,教师在课堂上要惜时如金,珍惜时间,就是珍惜学生的生命。

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去掉非语文的东西,即使是语文的东西,也要突出重点。

语文课也是要“洗”的,要努力让课堂洗练、利落,这样才能让孩子学得扎实、有效。

3、教学语言简明。

教师的引导、过渡、讲解和评价的语言要力求精练、简洁、准确。

我们母语经过千百年的锤炼,其特点之一就是能够用最简洁的话表达最丰富的内容,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力避罗嗦、杂乱,追求条理性、启发性和艺术性,让学生置身于优秀的文化氛围中。

二、琅琅的书声充满在语文课堂上当前就语文教学来说,要求太高,任务太多,没有多少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我认为,在二年级我们就要在字词的训练中整合到句段中来。

让学生学会读,喜欢读,能够简单去引导,让学生通过读来感知课文,领悟课文的含义,表达课文的深意。

(真实的内心感受,尊重儿童的感受)三、率真的儿童味溢满在语文课堂上儿童是一个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

儿童有儿童的感动,儿童有儿童的情怀和梦想。

课堂上我们应该尊重儿童的真情表达,让其真情流露。

其二教学的设计要具有“儿童味”。

学生是课堂的主题,我们的课堂教学,其生命就在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如果课堂缺失了儿童精神,忘记了服务对象是儿童,把很多不适合儿童的那种成人对高雅文化的要求错误地灌输给儿童,那只能加速他们早日失去童年。

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实际和认知特点并结合新课程要求,无论是目标的数量,还是目标的难度都要仔细斟酌。

不能根据教师个人的偏好,任意地制定教学目标,那是缺乏课程意识、“生本”意识的表现。

童年的母语教育就应该尊重孩子“懵懵懂懂”的感知状态,给他们形象,让他们有充足的趣味,有更多的细节,不要急于告诉孩子什么,不要以为把知识、概念下放到小学教育中,我们就有了深度,打破孩子的诗性,让他们尽快地走上成熟,也许是对童年的搅扰。

我想,这仅仅我所理解的粗浅的语文本色。

人生有尽,知识无涯,在有限的人生里,去穷尽万物之奥妙真是太难了,还是凭着天性,顺乎自然去做吧!让语文教学回归本色《语文课程标准》为教师的努力指明了方向,同时也让课改更具可操作性。

但是我们在为取得的成绩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发现,“绣花枕头”式的形式包装浪费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延缓了有效教学的进程。

下面,就如何提升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扎扎实实地朗读,提升学生的语感。

现代教育十分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就特别重视朗读,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如何使用准确的方式朗读。

如果不教给方法,不明确目标,一味地倡导发挥学生的个性,恐怕学生的语感很难有所提升。

例如:三级上册《西湖》是一篇写景范文。

有位老师在整堂课教学中,都是采用“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你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朗读。

这样极富民主色彩,最能体现人文关怀的课堂用语在现今的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频率不可谓不高。

不过一堂课下来,学生的朗读水平显然不会有什么提升,文本的理解更是不够。

学生当然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学生应该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那么,“教师的作用是隐性的”是什么意思?教师在这堂课上起到隐性的作用了吗?我认为: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起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学习重点是朗读,让学生一起订一个朗读所要达到的目标。

而那种不顾内容,不问学情,一味地让学生只凭好恶去自主选择,学生很容易会陷入盲目、避难就易的误区。

这样,冷落“不喜欢”读的方式,回避“不喜欢”读的段落,学生何以能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学生又将如何提升语感?二、轻轻松松地教书,教会学生自我学习。

如今小学的语文老师是最苦的,每天要批阅大量的作业,教学任务也很重,教学压力也大。

不过在这么多“孺子牛”式的教师的呕心沥血之下,为何我们的语文教学质量却总是不如人意呢?这其中的绝大部分责任还是要由我们老师自己来承担。

“是教会孩子钓鱼吃,还是给孩子买鱼吃?”我想答案不言而喻。

大纲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水平。

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使用语言。

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实行学习。

……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具体做法,简单概括为:首先,教师角色要重新定位。

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生动活泼地发展。

教师必须从纯粹的知识传递者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启发者、合作者、促动者和参与者转变。

其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

最后、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

三、丰富多彩的活动,发展学生个性。

培养知识水平,提升语文素质,是当前素质教育的研究课题之一。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从差异入手,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

它能从不同的身心成长条件和智力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通过因材施教,完善学生个体素质基础之长,补充和限制素质基础之短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提升语文素质的。

首先,展开语文活动,要有一定的计划、目的,针对语文学习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循序渐进。

低年级可采取一些形象生动的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培养学习语文的直接兴趣,如上完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课文让他们扮演一些童话中的小动物,讲一些通俗易懂的寓言故事等。

中年级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能够让学生结合所学课文就某一观点发表演讲,激发他们的表达的兴趣,提升口头表达水平;还能够让学生动手查资料,再评比,这不但能够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搜集资料的水平,可达到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的目标。

对于高年级学生的要求应更高一些,不但要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从中吸取知识营养,陶冶情操。

其次,展开语文活动,内容要丰富,形式要活泼。

展开语文活,形式还必须生动、有趣,学生喜闻乐见。

活动的吸引力来自内容的丰富多彩,形式的变化多样,并具有趣味性、新颖性和知识性。

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己组织、展开活动并即时总结评比。

教师不要事事包办代替,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组织水平、活动水平和创作水平。

但是,教师也不能袖手旁观,而是要自始至终给予关心、辅导,主动协助学生克服困难,当好参谋和顾问。

总来说之,课堂教学是一个有诸多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缺一不可,对课改实践的现状作出冷静的反思,理性地审视当前教学行为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任何一种急功近利,急躁浮夸,只求形似,满足于光鲜外表的形式包装都是与新课程真正倡导的精神实质大相径庭的,都会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带来负面的影响。

本色语文教学追求教学实践回归到语文学科自己的领地中来,认真按语文教学的独特规律扎扎实实地讲与练,从实处着眼,回到根本中来走进学生心灵,回归本色课堂语文教师注重语文高效课堂。

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有很多浮躁华美的外在成分,看似热闹,实则空泛,学生常常被老师预设的教案驱赶着在有限的时间跑道上奔跑,老师和学生心中只有终点,无视四周的风景和自身感受。

这样的课堂已经没有了生命力,学生也仅仅课堂里的一个匆匆看客,没有了自我。

说不定这样的课堂还有很多喝彩声,因为人们习惯于“精彩”了。

在推动素质教育,打造高效课堂的今天,我们必须回归本色课堂,走进学生心灵,注重学生自身发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思想得到升华,灵魂得以净化,情感能够养化;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乐园。

我以为这就是语文教师应该追求的高效课堂教学之路。

吃透教材、心中有学生吃透教材。

“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置性作业。

熟悉教材、吃透教材,知识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还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

另外,在备课时,教师首先要把握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这不在于面面俱到,而是需要有的放矢;体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处,重点加以突破。

另外教师还要有一桶水、两桶水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犹如庖丁解牛,学生才能学有所得。

心中有学生。

课前备课必须充分,特别是“备学生”要落实到位。

这节课你虽然设计得很精彩,但是必须符合你这个班学生的认知水平,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都要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因为这是关系到我们所讲的这节课是否能引起绝大部分学生兴趣的一个关键之所在,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我们提升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