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复习提示及命题预测新大纲将“社会义市场经济”一章分为三章,即“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

本章相当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述,重.点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与基本功能、市场失灵与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与基本框架等。

本章知识结构图第一节经济体制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1.经济制度经济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一定阶段上生产关系制度体系的总和,主要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以生产方式为标准,人类社会的经济制度分为原始公社制度、奴隶主义制度、封建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制度。

这是基本的经济制度,也是经济制度的科学分类。

2.经济体制全劲齐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

经济制度都有一定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也都反映一定的经济制度。

一般来说,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但反过来经济体制也制约经济制度,在一定条件下甚至会起决定作用。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同一经济制度可以采用不同的经济体制,同一经济体制也可以为不同的经济制度服务。

经济体制的要素包括:产权组织形式,经济运行机制,收人分配方式,经济决策结构,经济管理组织,政府调控手段等。

二、经济体制与资源配置以资源配置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学,研究在一定经济社会条件下,如何有效利用可供选择的有限资源,以求人们无限需要的最大满足。

通常认为,经济学研究以下五个基本问题,即五W:①生产什么(what)?②怎么生产(how)?③为谁生产(for whom)?④何时生产(when)?⑤谁作决策(who)?生产什么、怎么生产、为谁生产、何时生产这四个基本问题,究竟由谁来决定呢?这就是经济体制问题。

经济体制虽然是经济学研究的五大基本问题之一,却决定着整个资源配置的全局。

三、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资源的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实现的,在市场经济中它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即通过市场中的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对资源进行配置。

市场的供求变化通过价格的涨落表现出来,某种商品价格上涨的信息会引导生产者扩大对该商品生产的投入,使资源向该部门流动;某种商品的价格下跌的信息,会迫使生产者削减对生产该商品的投入,使资源流向其他部门。

竞争的过程是一个优胜劣汰的选择过程,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资源在不同部门和企业之间流动,按照效率的原则进行。

如果是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同一行业之间的竞争中,被淘汰的首先是那些低效率的企业;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占领市场份额最大的也是那些效率最高的企业。

所以,不论在什么情况下,社会资源总是向高效率的生产者集中。

市场经济正是通过市场的分配功能,把社会资源配置到需要而又能有效利用的部门和行业。

作为经济管理的手段之一,现代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制定各种计划,只是目标不同、内容有别、范围不等而已。

但是,经济计划不等于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通过政府指令自觉地配置资源的整套经济体制。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当时条件下对生产力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日益暴露出严重弊端。

主要是:政府直接管理企业,政企职责不分;由于政府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企业缺乏应有的经营自主权、独立的经济利益和应负的经济责任,缺乏活力;按照行政部门和地区系统管理经济,造成条块分割;单纯依靠指令性计划组织和调节经济活动,忽视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没有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在分配上统收统支,平均主义严重,不能充分调动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对外经济关系上基本上是闭关自守,脱离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这些弊端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我国的经济建设投人多,产出少,浪费大,经济效益低下,限制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是解放生产力的要求。

第二节市场经济一、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具有经营自主性的企业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作为市场交换主体的企业必须有独立的产权,能够自主地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预算约束硬化。

保证自主性实现的关键是政企分开,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前提。

2.在商品交换中通行的平等关系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商品所有者在经济上是完全平等独立的,他们之间的交易是平等自由的交易,通行的原则是等价交换。

这种交易的平等性要求企业的经济活动必须按照市场法规进行,以保证市场运行的有序。

3.竞争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各个生产者以平等的资格参与市场竞争,在竞争中实行优胜劣汰的原则。

竞争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有买者之间的竞争,卖者之间的竞争,买与卖之间的竞争,部门内部的竞争,部门之间的竞争,行业之间的竞争,通过竞争使企业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使整个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4.开放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本性市场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大机器工业的发展,生产技术的不断革新,把各民族,各地区和各个国家连成了相互依赖的整体。

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开放的,无国界的,生产要素流动的国际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和基本特征。

5.健全的法制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如市场的进入、市场的交易、市场的竞争都必须由法律来规范、保证和约束,才能使市场成为在有秩序中进行。

健全的法制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所有参加市场的交易者都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政府管理部门也要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来管理市场上的各种经营活动。

交易者不仅要遵守本国的法律、法规,还要遵守国际经济交往中的规则和惯例,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经济也是法制经济。

二、市场经济的基本功能1、进行社会资源配置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是由各个生产者根据市场的需求决定的,市场的供求信息来自价值规律决定下的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价格变动。

供不应求的商品,价格会高于价值,生产者由此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从而使更多的社会资源流向这些部门;相反,供过于求的商品,价格会低于价值,生产者由此而获利很少,甚至赔本,就会有一部分社会资源从这一部门转移到有利可图的部门中去。

正是市场经济的这种基本作用,使社会资源能大体上在社会各部门按比例配置。

2.促进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在价值规律作用下的市场竞争中,包含着促进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机制。

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商品的价值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由此,不同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不同,决定了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和个别价值也不同,但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为基础出售商品时,必然出现收人上的差别。

在市场竞争中,越是首先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部门,其获得的价格与价值的差额越大,在竞争中越处于有利的地位。

正因为如此,商品生产者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总是力求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市场竞争规律作用下,所有参与市场竞争的生产者都努力的结果,就会促使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在微观上表现为在不同产品和企业之间配置,在宏观上则表现为在不同产业之间的配置。

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产业结构能否在优化中升级,是一国经济能否稳定、快速增长的基础。

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过程,不仅是一个社会资源按照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不同产业和部门重新优化配置的过程,更是一个在技术进步下的新产业和新行业形成的过程。

虽然在现代经济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往往离不开政府宏观调控的参与,但市场调节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政府的宏观调控必须在尊重市场经济调节规律的基础上进行。

市场具有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不仅能够淘汰经济结构升级中不需要的企业和产品,而且能够不断地将社会资源配置到新兴的产业中,实行产业结构的升级。

4.按照效率的原则调节社会收入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配置社会资源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财富在全社会不断重新分配的过程。

在市场调节下的社会财富的分配是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和效率的原则进行的。

等价交换的原则决定了在市场的竞争中等量的资本总能得到大体相当的利润,等量等质的劳动力也能得到相当的工资。

由于市场在等价交换原则下的社会财富的配置,是在竞争中进行的,因此决定了市场总是将财富分配给处于增值中的资本和创造财富的劳动者。

所以市场经济对社会财富的分配是按照效率原则进行的。

由于市场在对社会财富的分配上不是按照人们的需求来进行分配,而是按照资本增值率和劳动效率来进行分配,由于在市场经济中资本的拥有和劳动效率是不均衡分布,所以社会财富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的分布也是不均衡的,由此也形成了市场经济在社会财富分配上的一个缺陷,即社会收人的两极分化。

三、市场失灵与宏观调控1.市场失灵市场机制虽然能在资源配置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但它并不是万能的,也有其弱点和不足的方面,即“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市场解决不了总量问题。

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是建立在各微观经济主体对自身经济利益追求的基础上的。

而这些市场活动的微观经济主体是不可能事先洞察国民经济的全局,并根据社会总供求的数量比例关系来决策自身的生产经营行为的。

因此,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就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宏观经济结构的协调、通货膨胀等涉及总量的问题,单靠市场机制是无法解决的。

(2)市场不能有效处理外部不经济问题。

在市场活动中,各个单位的费用和社会费用往往是不一致的,从而单位自身的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也会发生背离。

当单位收益大于社会收益时,社会就要承担一部分费用而得不到补偿,这也就是所谓的外部不经济。

例如,工厂排放污染物给附近居民造成损害;滥采滥用资源会破坏生态平衡;假冒伪劣产品的制售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等。

市场经济中的各个主体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的各种决策经营行为,是不可能完全符合社会整体的利益要求的,往往会出现外部不经济现象。

而这种外部影响一般不可能通过市场价格表现出来,也就难以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得到补偿和纠正。

(3)市场不能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由社会共同消费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不可能由个别企业按照市场的交易规则来提供的,即它无力迫使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支付它所提供的这类产品和服务,也无力迫使任何个人不支付费用就不能消费这类产品和服务。

例如国防、警察、消防、城市卫生、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等就属于公共产品和服务。

市场不能调节这类产品和服务的供求,但它们又是社会所不可缺少的。

(4)市场无法自发地消除垄断。

我们知道,自由竞争导致生产的集中,而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垄断。

此外,在国民经济的某些领域和产业部门中,还存在着天然垄断的现象,如某些极度稀缺资源和产品的生产供应者。

垄断会造成供求双方的不平等,反过来会破坏市场机制,排斥竞争,导致市场信号的扭曲失真,从而阻碍资源配置的优化。

在现实中,完全竞争的市场是不存在的,只存在垄断与竞争并存的不完全竞争市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