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电视对社会文化的积极传播影响

浅谈电视对社会文化的积极传播影响

1 引言自从1926年贝尔德向英国报界作了一次播发和接收电视的表演之后,电视行业便开始是一次又一次的跨越式的发展,逐渐占据了广大受众的大部分休闲时间,也涉及到了生产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对社会文化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电视传媒所持有的试听兼备、声画并茂的传播同时,使它在传播领域确立了重要地位,但是由电视传媒所创造和传播的消费型大众文化,也为受众带来了深刻的思想意义、难以达到较高精神层次、缺少积极进取的活力等许多负面影响。

[1]愈来愈发达的电视业中,以综艺类节目为主打的电视娱乐节目,无疑正陷入"纯娱乐"的怪圈。

要构建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主要还是要在电视媒介传播上下功夫,积极引导,倡导主旋律,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导下,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电视媒介发展之路,这样才能发挥电视传播媒介的最大积极作用,发挥对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引导社会文化的建设。

2 电视媒介的传播影响力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

报纸这种传播媒介的阅读人群广泛,发行量达,信息容量大,但是它的发行区域较小,不能保证发送到每一个人。

杂志的版面色彩绚丽,视觉冲击力较大,但是发行量较小,传递信息比较慢。

广播的播出非常灵活,有很大的激发情感的煽动性,但是它只能靠声音传递,不能出现事物的外观形状。

而电视这种传播媒介是声画并茂的统一,让受众不仅能够接收到很多信息,而且很生动地展现在画面前,更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相比较而言,电视媒介的传播影响力方面,更超越了报纸,杂志,广播。

2.1 电视媒介的发展从20世纪初叶起,美、英、法、苏等工业发达国家开始纷纷加强对电视的研制。

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开播电视节目,成为世界上最早正式播出的电视台。

60年代后,世界电视技术日益成熟,电视在发达国家日渐普及。

发展中国家的电视事业则是到了50年代刚刚起步,墨西哥、巴西、古巴、菲律宾、泰国等相继开办;1958年5月1日中国大陆首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开播;但是直到1980年代初,电视机仍是少数人的所有物,有时甚至只是极少数人的所有物。

某些国家的节目内容表明它主要是为地方上层人士和外国移居者提供服务的[2]。

1980年以来,世界电视已由传统的黑白电视向彩色电视、数字电视和高清电视方向发展。

进入1990年,世界各国开办国际卫星电视形成热潮。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土耳其、菲律宾、文莱、突尼斯等国都开办了国际卫星电视。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几十个国家开办了官方、半官方的国际电视台,商业性的国际电视台更有上百个之多。

[3]目前世界著名的电视机构有:美国全国广播电视公司(N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美国广播公司(ABC)、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英国广播公司(BBC)、半岛电视台(AI Jazeera)、日本广播协会(NHK)等。

[4]2.2 电视媒介传播影响力的表现1996年11月21日和22日,在联合国总部举行的第一次世界电视论坛上,各主要传播媒介的重要人士讨论了电视在当今千变万化的世界中日益增加的重要性,并考虑如何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认识到电视在提醒世界注意冲突及对和平与安全的问题上,以及在集中注意力于其他主要问题包括经济和社会问题方面可能发挥的重要作用。

电视节目更加富有吸引力,成为许多家庭接受外界信息的首选渠道。

其中电视新闻的节目以声情并茂、对事发现场的真实“再现”等优势,每每在遇到重大问题或突发事件时发挥奇效。

以美国为例,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全国广播公司(NBC)和美国广播公司(ABC)在报道总统选举、越南战争、“阿波罗”号航天飞机载人登月等新闻时,都充分展示了电视无与伦比的视觉魅力。

麦克卢汉认为“传播媒介最重要的效果在于影响了人们理解与思考的习惯”。

迄今为止,电视媒介所遭致的最严厉的批评莫过于它所创造和传播的消费型大众文化,造成社会价值体系越老越缺乏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尚的审美意向,如此吸取,最终将导致人类文化精神意义的缺失。

[5]3 社会文化的简要概述分析3.1 社会文化的定义“社会文化”的定义。

所谓社会文化:就是以各种“社会公共道德”思想理念为指导,以“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各项规章制度”等为依据和准绳,再通过各种“社会组织架构协作关系和形式”进行承载、共识和强制力贯彻执行,以便来调整处理、协调平衡、稳固和谐国家、政府、企业、家庭等各层级组织的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等相互之间的“共存共处、和谐稳定、互助合作、权益分配、上级下级、长幼次序、婚姻亲朋、好友邻里、矛盾纠纷、斗争暴力”等各种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等的纵横交错社会关系为“重点”的综合性多元化文化体系。

3.2 社会文化的分类“社会文化”的分类理论。

社会文化”可划分为:一是社会公共道德;二是社会组织架构协作关系和形式;三是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规章制度”等三大方面。

也有把“社会文化”划分为:一是社会道德,或是叫社会公共伦理道德;二是社会组织架构协作关系和形式;三是调整各种“社会协作关系”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规章制度”等三大方面。

4 电视对社会文化的积极传播影响4.1 电视对社会文化的影响21世纪是传媒的飞跃时期,前所未有的传媒巨变,从电影、电视到多媒体、网络、电子传媒。

书籍阅读的静态消费被声、画一体的动态消费所冲击,电视成为传媒世界的“领头羊”。

电视作为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已经深深介入当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在电视机前成长起来的几代人的文化素质、价值观念、心理结构。

电视使人们在教育、生活、艺术、文化、娱乐、家居甚至某些生存习惯发生改变。

电视媒介对社会文化有着积极的传播影响,比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弘扬时代主旋律,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发挥着积极的引导与导向作用;同时在继承优良传统,发扬中华美德的宣传导向作用;引领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

4.2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推动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和执政为民的理念,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任务。

这一治国方略的提出,要求舆论宣传阵地,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和谐、传播和谐。

完成好这一任务,应是包括电视媒介在内的大众媒体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和使命。

[6]电视媒介传播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丰富的精神产品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一)搞好理论武装,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共同思想基础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文化建设地位重要,作用巨大,影响深远,必须大力加强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

理论武装工作是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电视媒介以其特有的传播优势和手段,可以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

如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有了这样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舆论,舆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舆论和谐的程度反映和影响着社会和谐的程度。

特别是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舆论的作用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生活、群众情绪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电视媒介应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阶段,社会结构会发生剧烈变化,社会稳定问题比较突出。

我国目前正处在这一阶段。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切实防止社会的失序和动荡,就要应对和解决构建和谐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如果说国家采取的政治、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硬约束力”,那么,运用新闻舆论力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软约束力”。

电视媒介具有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渗透力强等优势。

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调节、协调、沟通、疏导等功能,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去影响群众,引导群众,激励群众,规范人们的思想道德行为,就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电视媒介是国家重要的舆论阵地,要大力宣传党领导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大力宣传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精神和生动实践;大力宣传各条战线、各行各业、各个地区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切实搞好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

电视媒介作为社会舆论的风向标,能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决策的思路,并向社会传达理性和积极的信号。

电视媒体作为政府和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电视新闻宣传体现党的意志、反映人民心声,是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群众意见和呼声的重要渠道,可以发挥其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影响力大的优势,解疑释惑,理顺情绪,积极引导社会热点,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实现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电视媒介要加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报道,加强产业升级换代的报道,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报道,加强扩大就业,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报道,加强发展社会事业的报道。

通过新闻舆论的调控力量,推进科学发展观中“五个”统筹的进程,协调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和谐,协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人际关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也是广播电视传播的重要职责。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近年来又专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并进一步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我们处在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国内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倾向有所滋长。

未成年人更易于从广播电视节目中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因此,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宣传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传播渗透优势,创作传播寓教于乐的精品是思想道德建设有力方法和重要渠道。

思想道德建设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中也包含了传统道德的精华。

只要广播电视传播像邓小平同志所要求的那样,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的工作抓起,从一件一件事情做起,思想道德建设就一定会不断结出新的硕果,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崭新风尚。

目前,应该大力宣传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