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集聚的例子【篇一:工业集聚的例子】[] 什么是工业集聚工业集聚是指若干工业企业或同类生产集中于一定地域或地点。
与其相对应的是,是指、工业点等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
的集聚与分散都是指工业在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地理分布上的相对集中状况,是工业布局空间特征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
[] 工业集聚的原因因受地区地理条件和工业组合因素的影响,各地区工业集中与分散的程度有所不同。
但在合理限度内,都能产生一定的。
随着工业设备和的不断扩大,必然引起同类生产在地理分布上的相对集中;由于联合企业和工业成组布局能带来的节省,必然引起不同类型企业的相互集聚。
[] 工业集聚的作用其作用主要有:①大规模和联合企业生产具有较高的;②可共同利用,缩短交通运输线和工程管网,节省基建投资和降低生产成本;③能综合利用原料、和“三废”,更多的廉价产品和减少污染;④有利于专业化和协作化,便于生产经营管理;⑤便于组织各种服务性与辅助性企业统一服务,减少社会消耗;⑥便于男女职工适当搭配,可合理利用。
[] 工业集聚的注意事项不是愈集中愈好,只有在合理限度之内才能取得较好效益,超越这个限度其效益会呈递减趋势,直至起相反作用。
企业规模过大,会增加原、燃料和的供销距离,增加运费。
工业过于集中对城市建设产生“膨胀病”,出现人口剧增、交通拥挤、用水用地紧张、污染严重、农副产品供应困难等弊病。
而工业布局适当分散可避免上述一系列问题,且可充分利用各地区的和劳动力资源,使生产更加接近原料、能源产地和消费区,促进落后地区的,有利于工业生产均衡布局。
工业过于分散则导致企业间协作不便,各搞一套厂外设施,投资大,运输费用高,经济效益差,职工生活不便等弊病。
故工业布局中,必须正确处理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既要在较大地区范围内适当分散,又要在具体地点相对集中,反对过分集中和过于分散两种偏向。
[]工业集聚的优势和问题工业集聚是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
生产者集聚在一个特定的区位有很多优势,而这种优势反过来又可以这种聚集现象(,2002)。
总的来说,工业集聚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工业集聚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工业活动在有限空间的集聚,有利于提高、,对加强和促进有重要意义。
①某种工业地理上的集中,有助于促进一些辅助性工业的建立,也为的、运输提供了方便。
②集聚扩大了,一方面因为的节约从而降低了实际;另一方面也利于生产者引进先进设备,进行;再一方面,工业集聚增强了企业间技术和的交流及职工接受培训的机会。
③多种企业的集聚,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的积累以及间相互合作与。
④集聚提高了公共服务设施的利用率,而且使和条件更为优越。
此外,多种有才能的经营者、的集聚,有利于形成高智力结构(刘再兴,1997)。
总之,相同类型或相关企业的集聚加强了这些企业及其所在地区的增长潜力。
2.工业集聚转变了生产组织方式工业集聚有利于的演进,同时,分工演进又推动着的发展。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的可分性,获得了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大批零部件和工艺专业化生产商相继出现,独立的企业比垂直结构的企业更容易获得,可以更有效地生产各种专门的投入品和提供专业的。
同时,世界经济不断加剧的竞争也促使人们将有限资源集中投向核心环节,越来越多的企业根据自己的来组织生产活动,产业联系也不再局限于企业之间垂直或水平的物质联系,而且还包括了信息等的联系。
因此,一些从事的垂直结构型企业正逐渐向从事专业生产的相对规模较小的非垂直型企业的转变。
这种工业结构的变化不一定会减弱工业集聚的,反而会使之加强。
这也就使得工业集聚的原因由追求外部规模经济扩展为减少和,追求。
3.工业集聚有利于企业网络的形成工业集聚有利于企业之间通过分工协作形成。
企业网络组织是与市场组织在方面互相替代的过程中交融结合的产物,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新型的经济活动制度安排。
企业网络有利于发挥各企业的互补作用集聚的确具有许多优势,但集聚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集聚,不同的集聚规模是不同的。
企业或产业集聚规模如果过大,也会引起集聚收益递减,这是因为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的制约:①集聚到一定程度后,可能导致因、、劳力、用地、水源、的短缺而提高的,从而提高基建投资和。
②可能引起销售方面的问题,即成品极限运距内的需求趋于饱和,进一步扩张,就要延长成品的运距和追加过多的运输支出。
③上的不利。
集聚程度越高,区内外的经济技术联系越来越复杂,增加组织、管理特别是决策上的难度,一有重大失误,就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也就是风险增加。
④上的不利。
由于上述限制因素的作用,可能引起贵重的降低,企业的运转低于其全部,从而提高(刘再兴,1997)。
[]工业集聚的类型工业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会形成各种不同形式的集聚体。
为此,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马库森(markusen)对工业集聚区的分类(markusen,1996)。
马库森根据集聚区内企业的特点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四种典型的工业区类型(见图1):①马歇尔式工业区(marshallian district)。
主要是由地方性的中小企业组成,规模经济相对较低,大量在区内进行,与的联系和合作程度低。
如美国硅谷、意大利产业区等为这一类型。
②轮轴式工业区(hub-and-spoke district)。
由一个或几个大型企业支配,在外围。
美国的底特律和西雅图就是这种情况。
③卫星平台式工业区(satellite platform district)。
主要由区域外的大型企业的分支机构组成。
如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巴西的马纳斯等。
这类工业区最显著的特点是与外部企业尤其是的联系密切,缺乏区内贸易。
④政府主导式工业区(statecentered district)。
主要由公共或非营利的实体支配。
如军事基地、、大学或集中的政府机构等。
马库森提出,现实的工业区可能的情况是上述类型的混合形式,或现在是其中一种,经过一段时间会转变成另一种。
[]工业集聚的理论基础工业集聚理论的古典基石集中体现在以韦伯(webber)为代表的古典区位论和马歇尔(marshall)关于产业区的论述上,前者由(isard)继承和发展,最终形成在和规划中广泛应用的(industrial complex)模型,后者演化成纯经济分析中的产业集聚模型(gordon ir.and mccann p.,2000)。
1.马歇尔(1890)是最早关注工业集聚现象的。
马歇尔将工业集聚的特定地区称为“产业区”,产业区内集中了大量相关的中小企业。
在马歇尔看来,这些工业之所以能够在产业区内集聚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获取。
马歇尔认为外部经济十分重要。
“这种往往能因许多性质相似的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即通常所说的工业地区分布而获得”(马歇尔,1964)。
大量工业企业在地理上集中完全可以提供一个足够大的使各种各样的专业化供应商得以生存。
马歇尔提到了有关辅助工业的发展问题,“辅助工业从事于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小的部门,为许多邻近的工业进行工作,这些辅助工业就能不断地使用具有高度专门性质的,虽然这种机械的也许很高,也许很大,但也能够本”(马歇尔,1964)。
同时,工业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能为提供拥有高度专业化技术的工人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
“雇主们往往到他们会找到他们所需要的有专门技能的优良工人的地方去;同时,寻找的人,自然到有许多雇主需要像他们那样的的地方去,因而在那里技能就会有良好的市场,一个孤立的工厂之厂主,即使他能得到一般的大量供给,也往往因缺少某种专门技能的劳动力而束手无策;而熟练的工人如被,也不易有别的”(马歇尔,1964)。
更为重要的是,当同行业中的很多公司集中在一个地区时,“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而似乎是公开了,孩子们不知不觉地也学到许多秘密。
优良的工作受到正确地赏识,机械上以及制造方法和企业的一般组织上的发明和改良之成绩,得到迅速的研究:如果一个人有了一种新思想,就为别人所采纳,并与别人的结合起来,因此,它就成为更新的思想之源泉”(马歇尔,1964)。
马歇尔的研究无疑是具有开创性的,但他的这一部分思想因缺乏严格的数理表达方法,而被主流的所遗弃。
马歇尔用外部经济的概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的原因,但他却忽视了区位和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实际上不同的产业和区位,工业集聚的程度和持续性是不同的。
2.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现代工业区位的奠基人在《》一书中,首次建立了有关集聚的一套规则和概念。
韦伯将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影响工业分布于各个区域的“区域性因素”,另一类在工业区域分布中,把工业集中于某地而不是其他地方的“集聚因素”。
他认为:“集聚因素是一种‘优势’,或是一种生产的廉价,或者是生产在很大程度上被带到某一地点所产生的”。
“在一定集中化程度下,成本因工业的集中化而降低。
单位产品的成本指数比工业完全分散情况下的成本指数低,也比集中程度低的工业要低”(。
1997)。
3.增长极理论与地域生产综合体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是由科洛索夫斯基(korc粥ovski)等前苏联学者提出来的。
科洛索夫斯基将地域生产综合体(territorial production canplex)定义为:“在一个工业点或一个完整的地区内,根据地区的自然条件、运输和经济地理位置,恰当地(有计划地)安置各企业,从而获得特定的,这样的一种各企业间的经济结合就称为生产综合体。
”涅克拉索夫认为,地域生产综合体是“在、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省、边区内,一个或几个专门化部门的高度结合,并基本上共同利用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基础设施”。
从前苏联一些学者的定义可见,地域生产综合体具有聚集性质。
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来源于前苏联国民经济建设的实践,它是以传统的为基础的,具有集中人力、物力、办大事的优势,综.合体的建设完全是由国家投资完成,因此,其自上而下形成聚集的特征更加明显。
4.的工业集聚理论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将空间的观念引入了规范的经济学研究框架中。
基于结构和的假设,提出了新的空间经济理论。
在此基础上,克鲁格曼发展了集聚经济的观点。
克鲁格曼的工业集聚模型是基于以下事实:企业和产业一般倾向于在特定区位空间集中,不同群体和不同的相关活动又倾向于集结在不同的地方,空间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与产业专业化有关。
这种同时存在的空间产业集聚和区域专业化的现象,是在和中被广泛接受的报酬递增原则的基础。
克鲁格曼的工业集聚模型假设一个国家有两个地区,有两种生产活动(如和),工业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而农业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在一个区域内,工业生产活动的空间格局最终演变的结果将会是集聚,这从理论上证明了工业活动趋向于空间集聚的一般性趋势,并阐明由于外在环境的限制,如贸易保护、地理分割等原因,产业区集聚的空间格局可以是多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