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滨江森林公园1 公园概况滨江森林公园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最北端高桥镇高沙滩,北临长江口,西临黄浦江,占据了上海独一无二的黄浦江、长江和东海“三水并流”的独特地理位置。
公园隔黄浦江与炮台山相对,隔长江与横沙生态岛、崇明东滩鸟类保护区、九段沙湿地保护区相望,是上海森林覆盖率最高的郊野森林公园。
滨江森林公园由上海市园林设计院和英国阿特金斯公司设计的联合体方案为主,并融合其它方案进行优化、改进。
总规划面积300hm2,其中一期工程规划面积为120hm2,于2004年第4季度开工建设,2007年3月正式开园。
这是上海市近年来规划建设的最大的近郊森林公园。
通过滨江森林公园的建设,与炮台公园形成隔江相望的布局,同时形成了黄浦江与长江交汇处的标志性滨江景观,这也是水路进入上海的门户景观。
公园的建设进一步平衡了城区绿地布局,缓解上海宝山和浦东高桥地区缺少特大型公园的现状,成为中心城区市民可以到达的最近的森林公园。
公园的规划设计理念先进,布局合理,先后获得2008年度全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优秀风景园林项目一等奖、2007年IFLA亚太区优秀风景园林设计二等奖、2007年上海市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等。
滨江森林公园地理位置2 公园规划2.1 设计理念公园的一期用地是三岔港苗圃用地,于20世纪50年代采取“吹泥成陆”的方法围垦形成,土壤属堆叠土。
苗圃建于1984年,土壤、植被条件良好,具有良好的滨江景观、湿地、自然植物群落景观,可观日落日出。
基地二期中现有的景观主要是由农田和村庄组成,具有一定的江南农村特色。
作为上海城市近郊两江交汇处的森林公园,既要有优美的自然景观,也要为游客提供完善的服务。
结合上海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发展方向,滨江森林公园的建设理念可以概括为:坚持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理念,保护和恢复苗圃这一典型原生态环境的自然形态,充分利用基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充实提高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和地方历史及文化内涵,建成自然生态和谐,绿化景致宜人的展现滨江特色和近郊自然风光的郊野公园。
2.2 规划目标公园规划目标是通过改造建设,并在未来的管理养护中,不断贯彻生态环保理念,引入历史文化内涵,从人工自然环境逐步向自我维持功能和生态平衡的森林景观和人性化服务设施的森林公园发展。
将公园塑造成两江交汇处“城市、自然、文化”的舞台和独具特色的滨江标志性景观,能够在完善和强化原有的环境结构和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具有地域性特征、本土性特色的高品质的综合环境和形象,同时营造一个尊重自然、关心自然的场所,给人对自然的理解、认识和交流创造良好的空间和氛围,最终通过公园的建设,能够改善地带环境,提升区域性景观品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2.3 建设主题“人与自然和谐”是公园建设的主旋律,从苗圃改建公园的过程看,既要突出其自然形态和景观效果,也要突出改建的特殊意义,简单来说可以将公园建设的主题概括为“自然、生态、野趣—保护、创新、发展”。
三岔港苗圃基地示意图滨江森林公园一期工程平面图3.公园定位苗圃改建为公园的项目较少,在上海曾经有龙华苗圃改建为上海植物园,共青苗圃改建为共青森林公园为先例,但大都属于搬迁后重新建设,所以建设经验较为缺乏。
滨江森林公园改造成功的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以保护原生态景观为主,侧重内部调整和完善,在充分保护利用原有生物资源的基础上,结合郊野森林公园的内涵,形成公园自身的特色,所以在改造的理念和方式、方法上与以前相比有很多不同之处,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
建园伊始,首先对基地现有的各项影响改造建设的生物因子进行调查,收集原始资料,对植物、动物、鸟类、土壤以及滨江的潮水位等进行调查,着重突出植物资源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苗圃内植物资源丰富,部分观花、观叶植物景观良好。
苗圃内现有植物20余万株,其中乔木95种,灌木62种,草本149种,藤本植物28种,主要是由自然发育和人工栽培种组成,自然发育形成的野生植物有46科141种,主体是被子植物41科135种。
部分自然度较高的区域已经形成大乔木、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群落结构,拥有良好的自然景观和生物栖息环境。
但也存在大量加拿大一枝黄花、一年蓬、葎草、猪殃殃等恶性杂草种群。
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评估,并最终确定施工方案。
针对滨江森林公园在上海绿化网络系统中的作用及其自身特点,设计方明确了公园的定位,避免城市公园的痕迹,突出野趣和自然风貌,形成人、动物、植物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同时贯彻生态环保要求,公园趋向零排放和零污染并逐步形成低成本的养护体系。
通过对基地现状和建设目标的分析,提出了郊野森林公园概念即位于城市近郊、有良好的自然景观、森林植被及田园风貌,并可供游客休闲娱乐的公园。
公园管理建设的基本目标就是将对自然景观的改变减小到最低程度。
要致力于保留乡土植物和动植物的栖息地。
也就是要最少的牺牲自然特色、最多的满足植物生长、动物和鸟类生活和游客休憩观赏的需要,要尽可能做到和谐性、地方性和实用性相统一。
同时要体现人性关怀,充分考虑游客的生理、心理需求和游憩行为特点,结合环境进行细致有效的设计。
既要有原生态的保留,也要给游客带来休闲、运动、阳光与遮荫。
由此对现有资源保护就形成了通过有效的人工干预,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形成群落稳定,生态系统趋向平衡的森林景观。
在植物分级保护方面,我们提出了以下的原则:全面保护现有植被;现有植被重点保护、适当整治;现有植被基本保护、适当人工干预;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在整体保护及协调的基础上部分改造。
由此,对原有次生态景观和植物群落如次生态林、杂木林及草甸植物群落、原滩涂湿地等进行重点保护,果木、滨水植物、野生草本植物和原有植被中有特色的局部群落在进行梳理后,适当补充完善以形成新的植物景观。
4 公园布局4.1 按照主题划分滨江森林公园栈道景观按照植物景观主题,公园可以划分为湿生植物观赏区、生态林保护区、特色植物观赏区、果园区四个主题景区。
为了满足游客游览的需要,从一区转入另一区时,设置了与林地风格相协调的木栈道,木栈道采用曲径通幽的做法,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曲折的布局可以增加园景的深度,避免一览无遗的弊病。
通过木栈道狭窄且长的空间形式—通常具有较强的空间导向性,向游客暗示:沿着它所延伸的方向走下去,必会有所发现。
木栈道历经途中的水杉林、木平台休息区、旱溪等,不同的观赏点,不同观赏角度的变化,为游客带来“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
4.2 按照功能区划分全园分为滨江景观带、森林湿地区、原生林地、植物区、湿地鸟园地、艺术果园、儿童园、一期游客中心、农业景观区、木屋度假区、二期公共服务区、草坪游憩区、运动休闲区、苗圃等15个景观功能区。
4.2.1 地标景观该标志性建筑位于公园主轴线的北部末端,不论从陆地上或是水面上都能最大限度地对视觉产生冲击。
建筑的形状类似桅杆上悬挂的鱼网,宛如在河流中崛起的山脉和人类的脊梁。
4.2.2 游客服务中心结合一期入口扩大成为游客服务中心,它也是主轴线的起点,拟采用一组建筑,形式低调,结合植物造景和水景的方式设计,使之成为融于自然的生态建筑。
4.2.3 特色植物区(1)杜鹃植物区一般的国内外植物园中的杜鹃园是专类植物展示园,主要功能为收集、展示和科普,以造景为辅。
而滨江森林公园中的杜鹃园与其相比,造景的功能更加优先,比较注重杜鹃数量上的规模效应,突出造景艺术、景观类型多样化,给人以自然野趣的感受。
同时在杜鹃的养管方面也较为粗放.力求符合节约型园林的要求。
园内有20余种杜鹃品种,数量过万株,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杜鹃专类园。
品种选择上以上海地区生长良好的毛鹃、夏鹃等为基础,栽植数量占杜鹃总量的80%~90%;同时适量引人外来的杜鹃品种,如:云锦杜鹃、西洋杜鹃、鹿角杜鹃、日本园艺杜鹃、欧洲园艺杜鹃、耐普山杂交杜鹃、锦绣杜鹃、白花杜鹃、紫蝴蝶等;花色主要为紫、粉、滨江森林公园杜鹃园景观红、白为主。
杜鹃园位于滨江森林公园中央地区,占地面积约6.7hm2。
其内筑山,主山体高8m,这在上海临江地区人工堆筑土山已经是接近极限了。
其西侧的地势约6.5m,为次峰,东南5m,为配峰,形成山峦跌宕,坡地起伏的仿自然山地景观。
整个地形向南和西南方向渐低,平缓过渡。
以适应杜鹃山地生长条件和构筑溪流之需要。
溪流全长约300m,岸线长600余米,在山顶形成天池景区。
天池面积虽然仅260余平方米,为杜鹃园的溪流源头,亦为整个森林公园的水源。
溪流自天池向东南蜿蜒而下,曲折流淌,中间形成2股支流一股向东、一股向南流入原有湖区,溪涧设置多处园桥、汀步、踏石。
溪流落差0.5—2m不等,高低错落,跌宕起伏,水景变化不一。
天池和溪流以龟纹石筑就,纹理深浅不一,纵横交错,敦实可爱,烘托出杜鹃的美艳与沉稳、格调与品位。
园内杜鹃属植物造景以大手笔大块面地群植为主,构成杜鹃山花烂漫花团锦簇的景观效果,力求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杜鹃专类园。
配置手法上借鉴国内外的杜鹃园,并根据杜鹃的生长特性和人的观赏要求,在土壤、排水、地形采光、通风等方面力求创造理想的生境条件。
杜鹃配置:①上木配置:要求形成杜鹃生长的上层乔术群落,营造上木特色景观环境。
主要以落叶大乔木为主,如槭树类、无患子、马褂木、朴树、红果冬青、银杏、榉树、榔榆、水杉、墨西哥落羽杉、枫香。
少量的香樟、女贞、杜英、乐昌含笑等常绿乔木以增加背景色,合理控制乔木的密度,形成疏林景观并开设林窗,留出空间。
②下木配置:除大量种植杜鹃外,下木配置选择能弥补冬秋和早春季节观赏性状单调的植物及杜鹃花科的其他植物,如山茶、黄馨、蜡梅、南天竹、茶梅、鸢尾、葱兰、二月兰、大吴风草等。
以杜鹃为主,其他植物为辅,主次关系明确,烘托杜鹃的美丽。
配置方法:①群植:根据花色和株高,一般高在后,矮在前,同一色调群植或对比色调群植。
形成不同色彩,色调的视觉感受。
在园内选择坡地、谷地,形成杜鹃坡、杜鹃谷等特色景区。
②带植:根据乔木林走向配置或按道路、溪流、河道走向,形成带状或线状杜鹃群落,有的不同品种花色分段种植,有的混合种植。
③花境:将杜鹃与其他灌木或宿根花卉台植,构成花境种植区,在园路、草坪林缘,宜同山茶、百子莲、玉竹、鸢尾等配置成杜鹃花境。
④点植:主要在景石、建筑、园桥、瀑布、汀步旁或座椅一侧。
与片植、群植杜鹃形成对比,使杜鹃无处不在。
⑤环植:在疏林草地的周边林下环植以杜鹃花带,突出草坪空问开阔通透的效果。
(2)蔷薇植物区蔷薇科植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许多植物早春时节满树繁花,呈现出美好的春季景观,其中又以海棠类和樱花类植物为最。
在公园中建设有一定规模的赏海棠和赏樱花景观的专类园,进一步丰富了园内植物景观,使其成为上海市春景秋色的基地。
蔷薇园面积约10 hm2。
利用原有大片海棠树,构成海棠林。
此外,还设有樱花林、桃花林、杏花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