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学课堂一个上网的理由——苏州大学慕课教学的探索改革与实践苏州大学“古典文学的城市书写”课程日前在“学堂在线”MOOC平台上正式上线,这也是该校在这个最大中文慕课平台的首次亮相。
而在此之前,这门课程作为学校网络公选课已在苏大校内成功开设。
近年来,网络慕课(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在全球风行,国内的各大高校也纷纷推出慕课。
随着慕课进驻高等教育的阵地,从“网民课程”变成了高教课程体系的“正规军”,大学课堂也正悄然变脸。
带给学生、教师的,不仅仅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
解决多校区办学难题苏州大学大二学生代龙燕登录苏大云课堂,进入公选课《昆曲艺术》的学习。
除了完成网上课程学习外,他还将和同学一起学唱昆曲,欣赏昆曲演出,完成寻访昆曲遗址、访问昆曲演员的调研报告,在期末还要提交一段自己演唱的昆曲音频作为对学习效果的检验。
“对这样能多方位体验昆曲艺术的课程,我和同学都非常期待。
”代龙燕说。
身处昆曲的发源地,苏州大学长久以来有着昆曲教学的传统。
在试水网络慕课之前,文学院周秦教授主讲的“昆曲艺术”已经在文学院开设了二十余年。
周秦携笛上讲台,手把手教授昆曲传唱,让这门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选修课一直受到大学生的欢迎,也在校内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昆曲“戏虫”。
“昆曲艺术的传承发扬需要更多观众,网络是个很好的平台。
”周秦说,“昆曲艺术”的首次“触网”源于入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花费数月精心录制的课程一经在爱课程、网易公开课等播出,就吸引到了极高的人气,短短时间内就被追捧两万多次,名列当年凤凰网评选的中国最受欢迎学术类网络课程之一。
墙内开花,不应该只在墙外香。
2013年上半年开始,基于入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的4门视频课程,苏大开始尝试建设校内慕课平台,将优秀的教育资源加以整合优化和共享利用。
“苏大开设网络慕课平台,绝不是头脑发热的跟风之举。
”苏大教务部部长周毅说,开发慕课既是为了推动学校教学模式的深度改革,也有着现实需求。
苏大现有的三大校区相距较远,多校区办学,给全校性课程、跨专业选修课程的开设带来了难题,授课教师在几个校区间奔波,而学生一旦选择跨校区课程也要来回赶,人力时间花费成本巨大。
校内网络慕课的建设无疑为这道难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方法。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已有12门网络进阶式课程登录苏大云课堂,其中,富有浓郁地方吴文化特色的课程占到了5门。
“我们推出丝绸、昆曲、吴文化等极具苏州地方特色的网络课程,目的在于打出苏大的特色和品牌。
”周毅介绍说,以“古典文学的城市书写”这门课程为例,除了在“学堂在线”MOOC平台刚刚上线外,也已在“优课联盟”MOOC平台上线近一年。
像游戏闯关一样学习慕课尽管火爆,但慕课学习用户的高辍学率和较难掌控的学习效果一直是教育界对慕课发展产生争议的焦点,不少慕课学习者几天新鲜劲儿一过,学习账户就被扔掉成了“僵尸账户”。
怎样尽可能地规避慕课的缺陷,提高学习效果?苏州大学在研究众多国内外慕课课程后,设计出一种类似于SPOC(私播客,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的“网络进阶式课程”。
“网络进阶式课程”与传统意义上慕课最大的不同在于,它采用的是在线教学、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
线上由任课教师将教学内容分为若干阶段,学生依次完成一个阶段的视频学习、资料阅读、作业和阶段小测验等任务,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线下则配合面授课程,开展小组学习讨论、完成调研报告等。
现在,苏大云课堂上的12门网络进阶式课程,几乎每个学期都是全校学生网上抢课的重点。
“抢课的程度绝对可以用…秒杀‟来形容,手慢点就选不上了。
”不少苏大学生这样说。
如何把更好的学习体验带给学生,苏大对网络课程的探索从没有停歇,网络慕课平台的功能一直在完善优化。
功能从最初的视频学习、课程作业、答疑、考试,陆续又增加了论坛、自测、分组讨论等。
创设这些功能的灵感来源于授课教师和选课学生。
“师生有很多好的创意,比如我们采纳了学生的一个小建议,在每个阶段学习完成之后,为学习者颁发一个网络徽章,作为小小的奖励。
”该校教务部教学改革与研究处处长王剑敏说,定期向师生征求意见已成为常规工作。
文学院2012级学生刘杨在选修网络进阶式课程后的意见征集中这样写道:“网络进阶式课程的学习犹如闯关一般,看完一个章节的教学视频并完成作业后才能解锁下一个章节的学习,最终看到学习界面亮起一枚枚徽章,非常有成就感。
”“网络进阶式课程的学习模式让我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该校凤凰传媒学院2012级学生殷茹娟认为,这弥补了传统课堂统一节奏、互动不足的缺陷。
“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找到最佳的学习时间,遇到不懂的内容可以反复看,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给老师和同学发邮件并得到及时回复,不至于在有问题的时候找不到人求助与讨论。
”配合线上课程,线下的面授课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负责讲授“先进机器人技术”网络进阶式课程的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陈涛说,为了让学生对机器人有更为直观的认识,本学期新增了参观机器人实验室和开设兴趣小组的环节,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学习机器人舵机的软件控制、开发机器人舞蹈动作、学会机器人维修和使用。
倒逼传统教学模式网络慕课不仅给苏大师生带来了全新的教学体验,也在倒逼传统教学模式、学习方法进行变革。
在凤凰传媒学院副教授胡明宇的“广告学概论”课上,一场“植入式广告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赛让课堂气氛火爆,正反两方在激烈的辩论中加深了对植入式广告的理解。
“以前的课堂,主要是我在讲授。
而在这里,我只是个引导者,在需要的时候引路牵线,大多时间都是学生在发言。
这正是我们一直想改变的…课堂上教师讲授、课后学生练习‟的教学模式,采用学生课前自学、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式,也就是…翻转课堂‟。
”胡明宇说。
为了实现“翻转”的力量,胡老师做出了这样的安排:要求学生每周上课前通过网络平台自学视频和资料并提问,教师从中挑选出典型问题在课堂提出,学生先尝试互相解答,再通过老师引导找到答案。
网络课程平台的建设让实现“翻转课堂”成为可能,这不仅给苏大师生带来了全新的教学体验,也在倒逼传统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多挑战。
几乎所有开过慕课的教师都认为,开设慕课并不容易,尽管走进课堂授课的时间大大缩短,但投入的精力和传统课堂相比,明显要大得多。
学期伊始,“形势与政策”思政课更新了11个课程视频,“从…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反思公民理性思维的养成”“经济新常态与宏观政策的调整”等内容很吸引眼球。
课程负责人、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朱蓉蓉教授说,内容的设计出自马克思主义学院30名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从2014级学生开始全部通过网络进阶式课程的形式来完成这门课程。
“要上好形势政策课,就必须紧跟形势,能够及时解答大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
所以更新率和其他课相比会高一些,教师投入的时间精力也就更多。
”朱蓉蓉说。
讲授网络进阶式课程“古典文学的城市书写”的文学院副教授杨旭辉对此也深有感触。
现在,每天花费几个小时在网上为学生答疑解惑已成为他工作的一部分。
“相比传统课堂,网络课程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开放性和大信息量。
尽管师生间见面的次数不多,但这种由学业问题带动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不比传统的实体课堂少,甚至能产生新的教学资源。
”他印象深刻的是布置了一次让学生介绍家乡习俗和民间传说的作业,一时间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纷纷上传照片、视频,让教师和学生都大开眼界。
“感觉就好像是发起了一次各地学生的民俗文化…田间调查‟,对我今后更深入的学术研究带来很多启发。
”杨旭辉说。
网络课程与课堂教学如何深度融合,也是教师反思的重点。
春季新学期,苏大的多门网络进阶式课程不约而同地增加了线下的面授或实践环节。
“昆曲艺术”面授课程从2次增加到4次,授课人数也缩减到120人。
“我们希望上过课的学生最后都能唱几句昆曲。
”周秦说。
(通讯员丁姗)《中国教育报》2015年5月11日第10版湖北恩施职业技术学院转变办学路子 把课堂设在实训车间 工厂搬到学院 图为学院教师在给汽修专业学生讲解汽车维修 杨顺丕摄新华社发高职院校教学领域改革改到今日,到底应该改什么?是改专业?是改课程?还是改课堂?前几年,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主要在专业和课程,而学生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呼声最强烈、最急迫,这个问题却被决策者们忽视了。
现在到了课堂教学非改不可的时候了,只有下定决心改造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切中改革“要害”,才有可能使高等职业教育产生吸引力。
高职院校改造课堂教学的目标是:突破教与学的“围墙”,形成师生互动的“市场”,让课堂迸发活力。
现在高职院校课堂现状如何?笔者归纳为“三缺乏”和“三不问”,即教师普遍缺乏生态课堂培育的责任担当,缺乏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缺乏“和”的课堂境界;教师基本上不问学生内心世界“低人一等”的心理负担,不问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不问学生的兴趣爱好。
教师依旧用传统单调的教学方法,“包全场、一言堂”,强行把知识和技能塞给学生。
要改变高职院校课堂这种低效沉闷的状况,须从培养教师、服务学生、变法制度三个层面发力。
用心培养教师教师是提升课堂吸引力的核心力量。
没有教师的“变样”,没有教师心力的付出,提高高职院校课堂吸引力就是一句空话。
让教师发展规划变为实实在在的培养行动。
教师是强校之本,这是各校的共识。
基于这一共识,各校都制定了关于教师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但执行却往往不到位。
作为学校决策者,要经营好学校,必须有强烈的育师责任心,从顶层规划着力并变为学校发展的实际行动,促进教师变样。
一要抓实教学名师工程,培育以教学名师引领的教学团队,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
二要抓实青年教师成长工程,让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队伍,按照双师素质的要求,带着课题到企业,进行真刀真枪的培养培训,打好实践教学基础,练好课堂教学基本功。
让讲台成为教师向往的神圣高地。
增强高职院校课堂吸引力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需要教师付出心力,真抓实干、无私奉献。
学校应建立教师发展奖励制度,对长期扎根在教学一线,兢兢业业育人,精益求精教学,刻苦钻研课堂,为学校人才培养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实行重奖,让高职院校真正回归育人本位。
让教师把“德”的种子种到课堂。
“德”是高职院校发展之品,是教师成长之魂。
教师要自觉践行“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把“德”的种子种到课堂。
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人品,容事的气度,学业的成功作为立教的毕生追求,把德、识、能三者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既要为学生谋生,更要为学生谋道,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积蓄正能量。
让学习与研究成为教师成长的武器。
学习与研究是教师成长的秘密武器,教师要学会在学习中教学,在研究中提升。
教师要自觉到企业去接受实践磨炼,不断丰富课堂内容,研究课堂艺术,创新课堂方法,形成自己的课堂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