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治维新与戊戌维新的成败原因宁夏师范学院陈瑶 (750200)摘要:(1)、众所周知,1868年日本开展明治维新运动,成功的使日本迅速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
30年后,中国以日本为蓝图开展了戊戌维新运动,却以失败告终。
(2)、那么,为什么同是变法革新却换来了不同的结局?这主要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所处的国际环境等方面不同有关,才造成两国维新变法运动的不同结局。
(3)、维新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却唤醒了更多的年轻人,鼓励他们及时的走上革命道路。
从这点来说,戊戌维新功不可没。
(4)、反思这段历史,可以让我们明白在探索社会变革的进程中,只有善于将变革与本国的国情相结合才能取得成功。
关键词:明治维新;戊戌维新;成败原因日本在历经明治维新之后,逐渐摆脱殖民地化的枷锁,迅速走上近代化的历程。
跻身资本主义列强。
而中国则在戊戌维新后,依旧未能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在变革失败的尴尬中完全滑入半殖民地化的深渊。
历史的发展为什么是这样的具有戏剧性,值得我们探讨。
19世纪末期,中日两国都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被迫将要打开国门。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
1853年美国人柏利率领舰队打开了日本国门。
中日在资本主义列强的武力威胁下,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救亡图存,开展了自下而上的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868年。
在此之前,日本幕府的权利就越来越弱。
相反的西南诸藩的改革却特别活跃。
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各国为了寻求新的原料产地和倾销市场,也使得日本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在此情况下,日本开展了明治维新运动。
同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也已开始。
但是,清政府一直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竭力维护封建经济体制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导致封建的生产关系和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极大地阻碍了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
并且由于清政府不断加重赋役,使农民无力承担。
广大农民不断揭竿而起,发动起义。
清政府的统治摇摇欲坠。
但封建统治阶级却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
因此在1898年时,中国开展了戊戌维新运动。
虽然中国的维新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在文化背景、社会状况和变革目标上有着惊人的相似,变法也均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和措施,且都主张向西方学习,都主要通过政府发布命令推行改革。
但是历史却给出了两国不同的答案和结果。
日本通过此次改革成功的挽救了民族危机,并且跻身成为亚洲唯一的帝国主义强国。
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以失败告终。
其领导人死的死,逃的逃。
变法犹如昙花一现。
那么,为什么如此相似背景的改革却换来了不同的变革结果?下面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背景这四个方面分析原因。
1、政治制约因素首先,从历史上来讲,中国自秦统一后,历经多次王朝不断发展,使得封建制度日趋成熟,同时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使中国不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保存下一套完整的封建体制。
相比之下,日本真正确立起封建制度前后也不过只有600多年的历史,其统治基础远没有中国牢固。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是一个幕藩领主制国家。
日本诸侯(即大名)对外服从幕府,对内拥有军政实权。
大名的服从程度视藩的强弱而定。
这种封建体制一方面不利于封建统治阶级的统一行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幕府的力量。
另一方面也使得各藩容易被各个击破。
到了德川幕府晚期,一些西南强藩更是不顾禁令,任用中下级武士改革藩政,直接对抗幕府,并成为倒幕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幕府作为日本封建统治阶级的核心,在一些下级武士、大名、富商等统治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离开后,严重的动摇了统治基础。
封建保守势力的被打击,也为接下来的明治维新扫清了障碍,奠定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在日本,天皇制作为日本封建领主制的特殊产物,天皇虽没有实权,但却是国家统一的象征。
也是日本文化上的传统权威。
因此,1868年,日本维新人士打着“拥护天皇、尊王倒幕”的口号,取得了民众的支持,四方响应。
相反的在中国,维新派尽管也打起拥护皇帝的旗号,却没有多大的号召力。
就当时中国的政治体制来看,中国经过两千多年的封建体制的逐步完善,已经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成熟的封建制度。
到清王朝时,封建制度达到顶峰。
清朝皇帝独揽政治、经济、军事大权,成为最高权力的统治者。
而在民众的认知里,皇权的更替等同于王朝的更替。
皇帝只是权利上的绝对权威,不想日本的天皇一样,是文化上的权威。
因此,维新派虽打着皇帝的旗号,确并没有像日本一样取得民心。
最重要的是,当时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是以西太后为首的后党。
他们掌握最高权力,手握兵权、政权、财权,形成了庞大的守旧势力。
而维新派却只能依靠没有实权的傀儡皇帝光绪。
不仅如此,维新派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核心,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甚至一些资产阶级商人也不愿意支持他们。
并且在改革中,维新派们采取废八股、革漕运、裁减冗员等措施, 上则剥夺西太后、军机大臣、各部堂官员及地方督抚的大权,下则触及了八股士子、无业旗民等的利益,造成一个庞大的反对阶层。
这一切都使改革更加艰难。
因此,在我看来,日本改革的成功与其政治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日本天皇岁无实权,但日本天皇和幕府实际处于两个政治活动中心,所以变法比较自由,可以直达最高决策层。
在中国则是后院起火。
光绪一有所行动,慈禧太后就已知晓。
那么以傀儡皇帝为依靠的维新变法就很难成功了。
其次,改革者本身的素质也是影响改革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骨干是倾向资产阶级革命的下层武士集团,其领导者大都很年轻。
如吉田松荫,西乡隆盛,高珊晋作等,他们虽然年轻,却颇有政治军事斗争经验。
这些领导人长于韬略,是一批出色的政治家,策略家和实干家。
在明治维新时期,他们处理问题就显得较为有条理。
使得改革循序渐进的进行,并十分的有策略。
例如在改革中,面对强大的封建贵族采取“赎买”政策,用公债偿付形式迫使他们转为用公债投资于新式企业的资产阶级。
大大减少了贵族的反抗程度,保证改革实施所需要的安定的政治局面。
相比较中国的维新派就显得有些操之过急,急于求成。
中国维新变法的领导人主要是倾向于资产阶级的在野大夫。
他们当中多为年轻的知识分子,如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
他们缺乏政治斗争经验,虽有热血却无远谋。
例如康有为从1891年起设立万木草堂,招收学徒,开始为新思想的宣传。
1895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工部知事,虽被授予官职,却无实权。
由此可窥一二。
而且中国维新派在策略上也失误严重,在新政的103天里,下谕达百件,改革的范围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这些措施不分轻重缓急,先后主次。
况且他们对封建势力还有着不切实际的幻想。
他们想象着以和平取得政权,想象着通过设立一些制度局的机构,但这种幻想很快就被打破了。
从变法一开始,他们就遭到了守旧势力的顽强抵制。
最终改革以失败告终。
2、经济制约因素日本明治维新前,其本国经济主体是自然经济,但是商品经济也已有了很大的发展。
而诸藩大名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利益,鼓励生产,扶植商业,大力促进领地内经济的繁荣。
在这样的环境下,商品经济发展起来也比较容易。
又由于日本封建历史较中国相对短暂,封建势力没有中国顽强,因此农村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也比中国要快。
另一方面日本国土小,也便于管理发展。
因此资本主义萌芽密度比较大,形成几个大的经济中心。
尤其是城乡资产阶级商人渴望改革现有政治状况,使之能够更好的取得经济利益。
因此他们积极支持倒幕与改革,在明治维新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相比之下的中国,因为封建社会体制的成熟,其经济结构就比较坚固,比较完整,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不容易被冲破和瓦解。
因此自然经济瓦解很缓慢,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抵抗也很顽强。
中国资本主义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后天又营养不良,动不动就会被扼杀。
所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始终很弱小。
再加上国家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商业也不被重视,商人的地位也一直受到压制,统一的国内市场尚未形成,也使中国社会的发展迟缓了100多年,远远落后于世界各国。
鸦片战争后,这微弱的资本主义萌芽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也很快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本身又具有软弱性与妥协性,因此很少有资产阶级直接参加或支持维新运动。
这就与日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且自古以来中国人潜意识里面的重义轻利和信仰孔孟之道,更加从心理认知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阻碍。
3、文化传统制约因素中日两国的民族文化传统不同。
中国是农业经济和宗法政治结合的田园式文明。
且中国文化趋于与自然过于亲和的方向,征服自然的意识不强,过分提倡容忍、安分、知足,压抑个性的发展。
并且因为中国是文明古国,因此知识分子在思想上往往背上中华文化优越的包袱。
以天朝自居,夜郎自大。
不少人人崇尚祖宗之法,喜欢脱离实际的空谈。
且清政府和历代王朝一样,对于学者的创新立意和更切实际的研究给予压制。
使大多数学者的生活和工作在一个受政治约束的世界里,自然思想和行动方面就无意识的受到了限制。
这对改革很是不利。
这也使在提倡学习外国文化时遇到很大的阻力。
而日本的文化虽然发展较晚,但是日本却是吸收和集成世界先进文化的最优秀者。
日本民族善于吸收外来文化。
且日本民族文化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重现实,重实用。
他们并不夜郎自大。
这种心理在明治维新的时候无疑是非常有助力的。
因此明治维新在推行文化开化政策时,阻力较小,成效显著。
西学的传播发展远比中国强。
日本的教育普及程度也比中国高。
虽然两国都是世俗教育,又以儒学为主,但日本全国教育文化水准都较高,为后来近代教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国际背景在1 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势力东倾,中国位于东亚重要位置,加之地大物博,成为列强争相争夺的肥肉。
而中国是高度发达的封建社会,保守势力顽固。
列强对中国蚕食鲸吞的政策及中国的国情地位决定了列强不允许也不同意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中国内部自身发展又不可能。
中国历史的落后,即使是个别杰出人士也无力回天。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日本却要比中国幸运的多。
日本地处东亚边陲狭小岛屿,国家小资源少,西方强对其的重视程度远比中国差。
在日本明治维新前后,西方列强也无法抽出更多力量东顾。
这对日本来讲,无疑是个极好的历史时机。
因此我认为,日本以当时的国内条件为依据,配合有力的国际条件,且有精明的应对,加上偶然的良机,几方面的因素几乎同时汇聚,才顺利完成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变革,从此走上自理发展的道路。
反观中国,却没有这么优越的内外部条件,因此,维新变法的失败似乎也不是那么的出乎意料。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不断发展,而中国却悲剧性的落后受辱。
紧接着的半个多世纪里,中日两国沿着各自的路线走下去,两国的世界地位终于发生了两千年来的历史大颠倒。
日本由于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并成功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因而使社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但也因为在改革过程中保存了封建残余,鼓吹对外扩张,为以后日本的军国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