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棉花育种哲学

棉花育种哲学

棉花育种哲学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科学技术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建设一起得到蓬勃发展,哲学加速进入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哲学对于人们的重要作用。

作者在棉花育种的科学研究中深有同感,并尝试总结。

一、何谓棉花育种哲学哲学的使命是帮助人们达致智慧人生,造就智慧群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经院哲学而是生活哲学、大众哲学、实践哲学、应用哲学。

哲学产生以后,它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起着指挥作用,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

棉花育种哲学就是用哲学的理论武装起来的棉花育种学。

包括用哲学的理论开拓棉花育种科技创新途径,用哲学思维去规划棉花育种战略,用哲学的原理去总结棉花育种关键技术,提升其理论高度。

二、棉花育种战略的哲学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开拓棉花育种战略思想的法宝。

1、根据矛盾的特殊性,棉花育种技术体系建设实行差别化战略(5,6)。

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其本身特殊的矛盾。

这种特殊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1,P.297)。

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1,P.299),这就是棉花差别化育种技术体系的哲学含义。

就棉花育种技术而言,表明棉花育种技术体系并非只有一种最佳模式。

如特种棉育种,育种材料的基础工作较差,又由于某种特殊要求,要求采用最快速稳定的技术路线,采用轮回选择和改良混合选择相结合,以求短期内实现个体群体基因型协调育成实用品种。

早熟棉育种,由于耕作制度只能允许棉花在不太长的时间内生长,要求采用增进亲本感温性的方法确保棉花耐迟播,快发稳长,集中结铃,集中吐絮,选育出霜前花产量高的棉花品种。

高产高效棉花育种,要求采用品系间杂交的技术路线,选育出产量和抗枯萎病性能协调的棉花新品种。

高抗多抗棉花育种,要求采用二段育种的技术路线,即实行综合指数法选育和改良混合选择法繁育相结合,育成产量高,既抗棉花枯萎病,又兼乃黄萎病,乃至抗某种害虫的棉花新品种。

我们在棉花育种工作中,采用差别化战略,形成由一个母技术,四个子技术,十二个孙技术组成的系统结构。

图一:棉花差别化育种技术体系系统结构图2、根据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棉花育种目标的选择要抓主要矛盾。

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在复杂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或阶段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1,P.310)。

棉花开花结铃有固定规律,在气温条件能够满足的情况下,生育日数越长,可能结的棉铃就越多。

棉花早熟品种,由于生育日数受限不能结更多的棉铃,而棉花的衣分变化较小,于是棉花早熟品种构成产量三要素的主要矛盾在棉铃大小;而棉花高产品种,相对来说它的生育日数受限小,可能结的棉铃较多,于是构成产量三要素的主要矛盾则是结铃数。

棉花遗传学的研究也支持同样的观点,周有耀教授的研究指出,皮棉产量和单株结铃数的相关系数最大,达0.6542,并计算出铃数的遗传进度高达46.36%。

承弘良研究员评价棉花遗传改进潜力大小的顺序是,单株结铃>衣分>单铃籽棉重。

张凤鑫教授认为株铃数与衣分率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我们在早熟棉育种中,先后育成了南通棉12号,南通棉13号和84—239(品系),由于选准了棉铃大小这个突破口,这类品种棉铃都较大,单铃籽棉重4.50—6.00克,比当时对照品种高0.2—1.00克,生育日亩产量比当时对照品种增产9.30—18.18%。

在高产高效品种选育中,育成的扬子棉1号,苏棉7号和苏棉13号,由于抓住了结铃数这个主要矛盾,他们单株结铃数比相应对照高6.05—8.75%,于是它们的产量就比当时的对照品种增产3.75—12.19%,并达显著水平。

3、根据矛盾的统一性(同一性)和斗争性(1,P.315),处理高产和抗性的关系,实施遗传平衡法。

棉花品种的枯萎病率和病情指数与皮棉亩产量,是两个互为反相关的一对数量性状。

周有耀教授研究指出,枯萎率与铃重,籽棉产量是极显著正相关。

中国棉花研究所对43个棉花抗感病品种,枯萎病指数和皮棉亩产量的相关系数进行测定,轻病地为0.441,重病地为-0.659,一正一反,差别很大。

就广大棉区而言,轻病地是多数。

因此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对棉花品种的抗病性要求的太高。

张凤鑫教授也认为低的枯黄萎病病指有利提高皮棉产量。

遵循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一切矛盾着的东西相互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下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1,P.318)。

棉花品种的高产特性和对枯黄萎病的抗性,它们是相反的两个事物,但是它们有同一性,能够处于一个棉花品种这个统一体中,前提条件就是找出产量和病率病指之间遗传平衡点。

扬子棉1号,苏棉7号,苏棉13号抗枯萎病性能适中,病率病指均远远低于常规高产品种泗棉2号,分别只相当于泗棉2号的9.02%和5.19%,但略高于高抗品种盐棉48号和苏棉11号,病率分别高2.30—3.10个百分点,病指分别为其的1.39和1.92倍,皮棉亩产量分别比当时的对照品种增产3.75—12.19%,实现了高产和抗枯萎病性能的统一,育成了高产高效的棉花品种。

三、棉花育种关键技术的哲学1、认识质量互变规律,亲本选配技术实行有益因素积累法。

美国T.W culp博士来华讲学时详细介绍了品系间杂交法。

周雁声在棉花阶梯式复交育种体系研究中,阐述了随亲本数和杂交次数的增加,有利基因不断积累的观点。

美国D.E.Rasmusson博士认为用亲本产量平均数预测后代产量平均数的办法是普遍有效的,他还把获得一个优良性状或提高产量的一个性状的亲本,再用于组合育种中去,最后可得到具有许多优良性状的高产品种,并把这种方法称为超越育种法。

这些表述与我们的看法十分吻合。

运用哲学质量互变规律,树立棉花高产育种亲本选配新观念。

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事物的量和质也处在变化之中,这就是量变和质变(2,P.143)。

质变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要有量变做准备,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发生质的变化(2,P.145)。

棉花高产高效育种中,我们采用的品系间杂交的亲本选配方法,新一代的品系总比老一代的品系的有益因素多,有益因素的水平更高,我们不断选用更新的品系相互交配就能不断促进有益因素的积累,也就是用量变促进质变,从而能不断育成更具新水平的棉花高产品种来。

1992—1993年参加江苏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简称区试,下同)的苏棉10号,来源于盐棉48×冀20—9,两年多点试验平均(下同)亩产皮棉74.67Kg,生育日亩产量0.51Kg,分别比盐棉48增产18.24%和21.43%。

1996—1997年参加江苏省区试的苏棉13号,来源于88—40×87—6588(即苏棉10号),亩产皮棉89.45Kg,生育日亩产量0.66Kg,又分别比苏棉10号增产9.80%和29.41%,这个案例充分显示了有益因素积累的效果。

2、认识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合理设计棉花育种的改良混合选择法。

辩证法的否定,是为了发展自己而进行否定,是为了克服对自己发展的不利因素,保留对自己进一步发展有利的因素(3,P.123)。

哲学认为,事物发展表现为一个经历着从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即经历着“三个阶段两度否定”的自己运动、自己发展和自己完善的三个过程(3,P.123)。

我们把改良混合选择法的实施过程,设计为三个年度,每个年度都是对上一个年度工作的否定。

每个年度就是一个育种阶段。

在每个年度内,我们把具体工作分为三个步骤,即初选单株自交,再选单株收自交花和考种后选高品质单株混合留种,我们把它称之为一个轮回。

也就是说,我们在一个年度完成三个阶段两度否定的整个过程的基础上,又在三个年度(轮回)再度完成了三个阶段两度否定的自我运动、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棉花育种过程。

最终育成了绿絮棉新品种98—8588,其产量和纤维品质指标达到我国唯一通过审定的绿絮棉品种天彩三号水平。

3、认识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推出生育日亩产量法。

人们认识事物是从现象入手,从而发现其中的本质,而且这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由初级本质到二级本质(3P.127)。

对农作物的产量的评价方法,最常用的是亩产量(更准确的表示应该是生产季亩产量)。

自从开展棉花早熟品种选育以来,早熟品种,中熟品种和晚熟品种之间的生育日数有了较大的差距,生育日数反映的既是对单位面积土地占有的时间数,又是反映对该土地上太阳辐射能利用量的差异。

在面积相同的田块间,种植生育日数差别大的棉花品种,一年内可安排的熟制数就不尽相同。

对早、中、晚不同熟期棉花品种均用生产季亩产量来进行生产性能比较是不公平的,而且生育日亩产量互相比较就可以消除这种不公平性。

“产量”是现象,“生育日亩产量”才是本质。

本项目组选育的南通棉13号,苏棉7号和苏棉10号等三个品种的生育日数,皮棉亩产量和皮棉生育日亩产量分别为117.3d,140.9d和147.0d;60.74Kg,59.74Kg和74.67Kg;0,52Kg,0.42Kg和0.51Kg。

苏棉7号和南通棉13号的皮棉亩产量相近,但由于苏棉7号的生育日数长23.6d,使得它的皮棉生育日亩产量比南通棉13号低0.10Kg。

苏棉10号同南通棉13号相比,由于生育日数的增加幅度(25.32%)和皮棉亩产量的增产幅度(22.93%)同样很大,所以生育日亩产量却仍然变化不大。

苏棉10号和苏棉7号相比,由于生育日数的增加幅度不大(4.33%),而皮棉亩产量的增产幅度较大(24.99%),皮棉生育日亩产量也有了较幅度的提高(21.43%)。

这就表明生育日数和皮棉亩产量联动对皮棉生育日亩产量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