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厌氧菌感染及抗厌氧菌药物

厌氧菌感染及抗厌氧菌药物

致畸作用
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
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也称为林可酰胺类抗菌药物;
克林霉素(Clindamycin)为林可霉素(Lincomycin)的半 合成化合物,抗菌活性及临床疗效均优于林可霉素;
作用机制:作用于细菌核糖体50S亚单位,抑制肽链延长而 影响蛋白质合成;并可清除细菌表面A蛋白及绒毛状外衣, 使细菌易于被吞噬和杀灭。
甲硝唑
不良反应
本品最严重不良反应为高剂量时可引起癫痫发作和周围神经病变, 后者主要表现为肢端麻木和感觉异常。某些病例长期用药时可产 生持续周围神经病变;
致畸作用 其他常见的不良反应有:(1)胃肠道反应,如恶心、食欲减退、呕 吐、腹泻、腹部不适、味觉改变、口干、口腔金属味等;(2)可逆 性粒细胞减少;(3)过敏反应,皮疹、荨麻疹、瘙痒等;(4)中枢神经 系统症状,如头痛、眩晕、晕厥、感觉异常、肢体麻木、共济失 调和精神错乱等;(5)其他有发热、阴道念珠菌感染、膀胱炎、排 尿困难、尿液颜色发黑等,均属可逆性,停药后自行恢复
病原学、致病性、诊断、治疗原则
厌氧菌定义
厌氧菌是人体内主要的正常菌群,类杆菌属在口腔、肠道、 泌尿道、女性生殖道最多;梭形杆菌主要存在于上呼吸道和 口腔;消化球菌和消化链球菌存在于肠道、口腔、阴道和皮 肤;丙酸杆菌常存在于皮肤、上呼吸道和阴道;韦永氏球菌 则存在于口腔、上呼吸道、阴道和肠道。 ,它可引起人体任 何组织和器官的感染。引起病症如气性坏疽、破伤风、肉毒 中毒等。
治疗肠道及肠外阿米巴病(如阿米巴肝脓肿、胸腔阿米巴病等)、 阴道滴虫病、小袋虫病、皮肤利什曼病、麦地那龙线虫病贾第 滴虫病;
甲硝唑
药动学 广泛分布于各组织和体液中,且能通过血-脑脊液屏障。唾 液、胆汁、乳汁、羊水、精液、尿液、脓液和脑脊液等中药 物的浓度均与同期血药浓度相近,并都能达到有效浓度。部 分在肝脏代谢。代谢物也具有抗菌作用。
厌氧菌的发现
1861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现厌氧菌(乳酸杆菌,此外 首次研制炭疽疫苗、狂犬疫苗); 1878年,苏格兰外科医师李斯特(Lister)首次从酸败的牛 奶中分离出乳酸乳球菌。
1945年Nobel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 Alexander Fleming
1928年, 苏格兰医生 Fleming 发现了青霉素, 从此开创了 抗生素时代
甲硝唑
适应症 用于各种厌氧菌感染,败血症、心内膜炎、脓胸、肺脓肿、腹 腔感染、盆腔感染、妇科感染、骨和关节感染、脑膜炎、脑脓 肿、皮肤软组织感染、艰难梭菌引起的抗生素相关肠炎、幽门 螺杆菌相关胃炎或消化性溃疡、牙周感染及加德纳阴道炎等; 某些污染或可能污染手术的预防用药,结肠直肠择期手术等;
革兰氏染色法
1884年丹麦医师、细菌学家革兰(Gram HOJ)发明革兰氏染 色法。
革兰染色法
革兰染色法是最常见的一种细菌染色法。 染色步骤: (1)初染:第一液初染剂(结晶紫)染色1min,水洗。 (2)媒染:第二液媒染剂(碘液)染色1min,水洗。 (3)脱色:第三液脱色剂(95%乙醇)用到无紫色脱落为止, 水洗。 (4)复染:第四液复染剂(石碳酸复红或沙黄)染色30s,水 洗。自然干燥后镜检。
原则 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 病原不明根据临床表现、感染部位、涂片 结果 选择作用强(药效学-PD)、毒性低、选 择性压力小、相应药动学(PK)特点
注意个体化(特殊生理、病理状态)
常用抗厌氧菌药物
硝基咪唑类
甲硝唑、替硝唑、澳硝唑等 作用机制:硝基被厌氧菌还原,产生亚硝基基团 和咪唑基团物质,氧化DNA,使DNA断裂,导致 细菌死亡。
氯霉素
对厌氧菌的抗菌活性强,是对脆弱拟杆菌等革兰阴性厌氧菌活 性最强的药物之一; 对消化球菌属、消化链球菌属、破伤风菌、产气荚膜菌等拟杆 菌属、梭菌属及韦荣菌属等均具抗菌作用; 对分支杆菌、真菌及原虫无作用。
对钩端螺旋体、支原体属、立克次体属等亦具有抗微生物作用;
氯霉素
适应症 伤寒和其他沙门菌属感染:为敏感菌株所致伤寒、副伤寒的 选用药物,由沙门菌属感染的胃肠炎一般不宜应用本品,如 病情严重,有合并败血症可能时仍可选用;在成人伤寒、副 伤寒沙门菌感染中,以氟喹诺酮类药物为首选(孕妇及小儿 不宜用该类药); 耐氨苄西林的B型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或对青霉素过敏患者 的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性脑膜炎、敏感的革兰阴性杆 菌脑膜炎,本品可作为选用药物之一; 脑脓肿,尤其耳源性,常为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
氯霉素
甲硝唑
又名灭滴灵、甲硝哒唑、甲硝基羟乙唑、灭滴唑(Flagyl、 Meronidal)原为抗阿米巴和滴虫的药物、20世纪60年代初 发现其有抗厌氧菌作用。
甲硝唑
甲硝唑对大多数厌氧菌具强大抗菌作用; 对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无作用; 抗菌谱包括脆弱类杆菌和其他类杆菌属、梭形杆菌、产气梭 状芽孢杆菌、真杆菌、韦容球菌、消化球菌和消化链球菌等。 其杀菌浓度稍高于抑菌浓度。此外,对阿米巴原虫和滴虫也 有较强的杀灭作用。
蛋白结合率为12%。在肝脏代谢,单剂量口服0.25g后约16% 以原形从尿中排出。
替硝唑
不良反应 少见而轻微; 主要以消化道症状多见:恶心、呕吐、上腹痛、食欲下降 及口腔金属味,可有头痛、眩晕、皮肤瘙痒、皮疹、便秘 及全身不适; 一过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双硫仑样反应及黑尿;
高剂量时也可引起癫痫发作和周围神经病变。
替硝唑
适应症 用于各种厌氧菌感染,如败血症、骨髓炎、腹腔感染、盆腔 感染、肺支气管感染、鼻窦炎、皮肤蜂窝组织炎、牙周感染 及术后伤口感染; 用于结肠直肠手术、妇产科手术及口腔手术等的术前预防用 药; 用于肠道及肠道外阿米巴病、阴道滴虫病、贾第虫病、加得 纳菌阴道炎等的治疗; 也可作为甲硝唑的替代药用于幽门螺杆菌所致的胃窦炎及消 化性溃疡的治疗。
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血性性骨髓炎,所致的慢性骨、 关节感染手术后的辅助治疗。
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
药动学 口服不为胃酸灭活,可自胃肠道吸收,吸收后除脑脊液外, 广泛及迅速分布于各体液和组织中,包括骨组织。可迅速经 胎盘进入胎儿循环; 本品在肝脏代谢,部分代谢物具抗菌活性。儿童的代谢率较 成人为高。本品可经胆道、肾和肠道排泄,口服后40%以原 形随粪便排出,9%~13%以原形自尿中排出。也可分泌入 乳汁中。血透及腹透不能清除本品。
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
抗菌谱与红霉素相似但较窄,克林霉素体外抗菌作用较林可霉素强2-4倍;
两者对革兰阳性菌如葡萄球菌属(包括耐青霉素株)、链球菌属、白喉杆菌、 炭疽杆菌等有较高抗菌活性;
对革兰阴性厌氧菌也有良好抗菌活性,拟杆菌属包括脆弱类杆菌、梭杆菌 属、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产气荚膜杆菌等大多对两者高度敏感;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通常对其耐药,革兰阴性需氧菌包括流感嗜血杆菌、 奈瑟菌属及支原体属、均对两者耐药;
氯霉素
氯霉素(Chloramphenicol)于1947年从委内瑞拉链霉菌培 养滤液中分离,1949年起广泛应用与临床。是人类发现的第 一个广谱抗生素; 作用机制:作用于细菌核糖体50S亚单位,抑制转肽酶,使 肽链延长受阻,从而抑制菌体蛋白的合成。
氯霉素
在体外具广谱抗微生物作用,包括需氧革兰阴性菌及革兰阳 性菌、厌氧菌、立克次体属、螺旋体和衣原体属; 对下列细菌具杀菌作用: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脑膜 炎奈瑟菌; 对以下细菌仅具抑菌作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 草绿色链球菌、B组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 菌、奇异变形杆菌、伤寒沙门菌、副伤寒沙门菌、志贺菌属、 脆弱类杆菌等厌氧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肠杆菌 属、粘质沙雷菌、吲哚阳性变形杆菌属、甲氧西林耐药葡萄 球菌和肠球菌属通常对氯霉素耐药。
组织内有气体或培养物产气、特殊恶臭 标本在卡那霉素或新霉素选择性培养基上、巯乙醇 酸钠肉汤或琼脂深处有菌生长
治疗原则
破坏厌氧环境 引流、清除坏死组织、高压氧仓 选用抗厌氧菌药物 控制局部感染、预防扩散、联合应用对需氧 菌有效药物 对症、支持 肝素、抗毒素、血浆 治疗原发病
抗菌药物选用
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
不良反应 以胃肠道反应为主,口服给药比静脉给药多见,表现主要为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腹泻发生率高可能与药物直接 刺激或肠道菌群失调有关,经常出现假膜性肠炎; 偶尔会出现皮疹、药物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变态反应; 静脉给药偶可出现血栓性静脉炎;可出现一过性粒细胞减少、 血小板减少。
长期应用氨基糖苷类无效的感染 无血管组织或恶性肿瘤、缺血、坏死等组织腐败 基础的感染 常规血培养阴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 有厌氧菌生长的黏膜旁:口腔、腹腔、妇产科感 染
诊断
临床提示
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并迁徙性脓肿
易形成局部脓肿、常规脓液培养无菌、涂片染色大 量一致细菌
败血症伴有黄疸
与庆大霉素等联合对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等革兰阳性菌呈协同抗菌作用。
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
适应症 用于敏感厌氧菌及需氧菌所致的严重感染,主要用于青霉素 过敏者; 适用于厌氧菌、肺炎链球菌及其他链球菌属及敏感葡萄球菌 所致的下呼吸道感染包括肺炎、脓胸及肺脓肿; 化脓性链球菌、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厌氧菌所致的皮肤感 染,敏感厌氧菌所致的妇产科感染、腹腔感染;
替硝唑
药动学 替硝唑在体内的分布广泛 在生殖器官、肠道、腹部肌肉、乳汁中可达较高浓度, 在肝脏、脂肪中的浓度低,在胆汁、唾液中的浓度与同期血 药浓度相仿,对血-脑脊液屏障的穿透性较甲硝唑高,脑膜 无炎症时脑脊液中的浓度为同期血药浓度的80%,这与替硝 唑的脂溶性较高有关。
替硝唑可通过血胎盘屏障,在胎儿及胎盘中可达高浓度
病原学
革兰阳性厌氧球菌 消化球菌属 消化链球菌属 革兰阴性厌氧球菌 产碱韦容球菌
诊断
确诊 细菌培养 标本采集避免正常菌丛污染 接种及时、迅速、避免接触空气 困难、条件高、阳性率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