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书》课件

《行书》课件


《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 《祭侄稿》是圣哲贤达的风格, 《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
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 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
行书
行书
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 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行”是“行 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的比较放纵流动,近 于草书的称“行草”;写的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 楷”。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 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 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牵丝。
行书的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 1.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 2.以欹侧代替平整; 3.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 4.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的呼应; 5.以圆转代替方折;
著名行书作品欣赏
——天下三大行书
天下第一行书——晋 王羲之《兰亭序》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书于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纸本, 行书,纵24.5厘米,横69.9厘米,共28行,324字。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后南迁 至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故世称王右军。王羲之少从卫夫人学书, 博采众长,终成大家。他突破了隶书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被后代尊为 “书圣”。其书法潇洒飘逸,圆转如意。
天下第二行书——唐 颜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书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纸本, 行书,纵28.2厘米,横75.5厘米,共23行,234字。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开元间中进士,迁殿中侍御史,为杨国忠所恶,出为平原太守,故世称颜平原。安 史之乱,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 公。
天下第三行书——宋苏轼《寒食)。纸本, 行书,纵37.4cm 横734cm,系两首五言十二名诗,共17行,129字。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洵长子。北宋 嘉佑二年(1057)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 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