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物育种6第六章杂交育种

作物育种6第六章杂交育种


倒 粒 大 蘖旱
性期性高性数 小 力性
蚂蚱麦 ×
碧玉麦
较好 中早 感染 中 较弱 多 小 中 较强 差 中早 免疫 中高 较弱 少 大 中弱 较强
碧蚂一号 中 中早 高抗 较高 中 中多 中大 中 较强
桂阳矮49号
茎秆生长比较集中 丛生性生长类型
×
朝阳18号
叶片直立,光合功能
较高的矮杆类型
桂朝2号 结合母本茎叶形态特点和父本较强 的光合功能。穗粒数超越双亲,千 粒重高,丰产性强,适应性广
(0.47) (-1.13) (0.25) (-0.17) (0.19) (0.05) (0.29)
P
9.3
9.7 8.7
8.3
9.5 8.8
8.0
8.9

(-0.09) (0.81) (-0.31) (-0.43) (0.63) (-0.41) (0.02)
平均 10.16 9.66 9.78 9.50 9.64 9.98 9.04 9.67
2 亲本中应包括适应当地条件、丰产性好的推广品种
3 亲本间应在遗传上有较大的差异
碧玉麦 × 蚂蚱麦 碧蚂一、四号 (澳大利亚)(陕西关中)
胜利麦 × 燕大1817 农大183、311、36 (美国) (山西平遥) 辉县红 × 阿勃 泰山四号 (河南) (意大利) [碧蚂四号 × 早熟一号]× 欧柔 泰山一号 (中国) (前苏联) (智利)
作物育种6第六章杂交育种
用基因型不同的亲本材料,通过有性 杂交,使符合育种目标的性状在杂种 后代中组合在一起,经过对杂种后代 的选择培育新品种的方法。



亲杂杂 本交交 选方技 配式术
系混衍单 谱合生籽 法种系传
植统法 法法
鉴品区 定比试
第一节 亲本选配
杂交育种的指导思想
• 组合育种:将分属不同品种、控制不同性 状的优良基因随机结合后,通过定向选择 选育集双亲优点于一体的新品种。其遗传 机理为基因重组和互作。
0.17 0.71 -0.37 0.27 -0.77
GCA 0.49 -0.01 0.11 -0.17 -0.03 0.31 -0.63
二、杂交方式
1 单交(成对杂交): 两个亲本进行的杂交。表示方式:
A×B 或 A/B。 双亲遗传比重各占1/2。 正交和反交:A/B和B/A。
×
小麦穗部性状 F1与F2分离
• 超亲育种:将双亲中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 微效基因累积于一个杂种个体,形成在该 性状上超过亲本的类型。其遗传机理为基 因累加和互作。
胜利麦×燕大1817
农大183(北京农业大学) 农大311(北京农业大学) 农大36(北京农业大学) 华北187(原华北农科所) 石家庄407(原河北省农科所) 太谷49(原山西农学院) 华北497(原华北农科所) 华北6727(原华北农科所) 北京5号(中国农科院)
有芒白4号×洛夫林10号
丰抗1号 丰抗2号 丰抗3号 丰抗4号 丰抗5号 78-5272 78-5249 78-5283
有芒红7号×洛夫林10号
丰抗7号 丰抗8号 丰抗9号 丰抗10号
一 亲本选配的原则
1 双亲应具有较多的优点,较少的缺点,而且其优缺点 尽可能互补。
小麦抽穗期的亲子相关系数: F1与P1、P2平均值间:0.72**; F2与F1间:0.88**。 复交组合中,F1与几个亲本平均值间:0.98** F2与F1间:0.96**。
母本为白壳无芒无 毛,父本为红壳有 芒有毛,F1表现红 壳顶芒有毛,F2表 现分离的各类型
河南白小麦 与密穗小麦 杂交F2分离 情况
棉花叶形正交和反交的F1和F2表现
2 复交(复合杂交):两个以上亲本间的二次以 上的杂交。
三交:三个亲本之间的杂交。
(A × B) × C或A/B//C 双交:(A × B) × (C × D)或A/B//C/D
4 杂交亲本应具有较好的一般配合力
配合力是生物体能够遗传的一种固有属性,但不能从外 部形态性状或生理性状上观察出来,须通过杂交,从杂交 后代的表现来进行测定。
一般配合力:某一品种与其它若干品种杂交后,杂种后 代在某个数量性状上的平均表现。
特殊配合力:某一特定组合值偏离用一般配合力效应预 测值的多少。
(A × B) × (B × C)或A/B//B/C 四交:(A × B) × C × D或A/B//C/3/D 五交,六交……
聚合杂交
第一年 A×B C×D E×F G×H
第二年
×
×
第三年
×
3 多父本授粉:将一个以上的父本品种花粉混合起 来,给一个母本授粉的方式。
4 回交:两个品种杂交后,子代再和双亲之一重复杂 交。
(A × B) × A × A … 或 A/B//A/3/A…
单交与复交的区别:
1. 应用条件:两个亲本的性状基本上符合育种目标, 优缺点可以互补时,可采用单交方式。当育种目标要求较 高,单交后代难以满足时;或某亲本有非常突出的优点, 但缺点也很明显,一次杂交难以克服时,可采用复交方式。
2.性状分离世代:由于复交亲本至少有一个是杂种, 复交F1就出现性状分离。
5×7格子方试验35个F1的平均产量及一般配合力与特殊 配合力
自交系 A B C D E F G 平均 GCA
K 10.3 9.9 10.4 9.4 9.4 9.7 9.8 9.84
(0.03) (0.07) (0.45) (-0.27) (-0.41) (-0.45) (0.54)
L 10.8 10.7 10.7 10.9 9.6 11.5 8.5 10.38
双亲互补实例
越 成 抗 株 抗 穗 籽粒
亲本和品种 冬 熟 条
倒粒大
性期性高性数 小
胜利麦 较差 中早 免疫 中 较抗 少 大
×
燕大1817 强 晚 感染 高 易倒 多 小
分耐 蘖旱 力性 中差
强强
农大183 强 较早 免疫 中 较抗 多 大 强 强
越 成 抗 株 抗 穗 籽粒 分 耐
亲本和品种 冬 熟 条
(-0.07) (0.33) (0.21) (0.69) (-0.75) (0.81) (-1.25)
M 9.5 9.0 8.8 9.3 9.6 9.6 9.3 9.3
(-0.29) (-0.29) (-0.61) (0.17) (0.33) (-0.01) (0.63)
N 10.9 8.8 10.3 9.6 10.1 10.3 9.6 9.9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