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桶效应——教育原理之一
水桶效应也叫“木桶理论”或“木桶定律”。
是指一只水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
也就是说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也可说成为短板效应:一个水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
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我们可以知道: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木桶才能盛满水;只要这个木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
也就是说“决定木桶容量大小的竟然不是其中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其中最短的木板!”
“木桶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给我们的启发是:在追求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促进班级群体的全面发展中,决定班级整体前进的不是那个能力最强、表现最好的学生,而恰恰是那些能力最弱、表现最差的学困生。
因为,最短的木板在对最长的木板起着限制和制约作用,决定了整个班级的战斗力,制约着班级的综合实力。
所以,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让短板子达到长板子的高度或者让所有的板子维持“足够高”的相等高度,才能完全发挥全班学生的团队作用,充分体现团队精神。
面对我们的国民教育,就是要关注和提高学困生的质量,实现教育整体的全面发展。
“水桶效应”对我们教育思想的启发:
一个教师要想让自己的班级成为一个结实耐用的水桶,首先要想方设法提高所有板子(个体学生)的长度(学习水平)。
只有让所有的板子(个体学生)都维持“足够高”的高度,才能充分实现班级的学习精神,完全发挥团队在群体学习中的促进作用。
在这个把生存竞争提前到学生时期的年代,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学生前期的学习储备与教师引领的重要性。
这也就容易出现择班现象,而班主任、科任教师由于家长的信任,要努力达到班级的全面发展。
但在这一情况下,只要班级里有一个学生的能力很弱,就足以影响整个班级达到预期目标。
而要想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竞争力,并将他们的力量有效地凝聚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和个别辅导。
对学生个别辅导的实质上就是通过培训来增大这一个个“水桶”的容量,增强班级中每个学生的总体实力,也就是更要注重对“短木板”而非优秀学生的教育辅导。
“水桶效应”对教育的负面影响
过分强调水桶效应也是一种教条思想和理想化做法,有可能导致班级管理的失败,甚至出现个别学生人格和人生的失败。
因为在教育与管理的过程中,如果只顾想尽办法提高短板(学困生),会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和成本,结果却收效甚微,想必这就是水桶效应理论的误区。
很多事情是不能直
接将水桶效应拿来应用的。
正所谓人无完人,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可能完美。
很多人看到自己的缺点,就认为这是自己的短板,花费大大的精力和时间去改掉或者改善,结果收效甚微,甚至在这种改变中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应该成为谁。
因为人的性格有很多特质是根深蒂固的,是一种烙印,是不可能或者不太可能真正改变的。
所以,在教育与学习过程中每个个体要头脑清醒,哪些是自己做的到的,哪些是自己做不到的,虽然“万事皆有可能”,但在这些特质上寻求改变,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
在人的一生中,与其竭尽全力改变自己的某些所谓的缺点,不如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优点。
只要缺点所造成的损失和伤害以及风险是可以控制的,极力发挥优点将是更加行之有效的弥补方法。
我们要坚信,石头就是石头,不管你是尖角的还是圆角的;不管你的棱角被水冲的多么的平和圆,你始终是一块石头,就要努力发挥石头的作用,而不是去和钻石比高低。
“水桶效应”的对待态度
不消极的面对自己的缺点,而要清醒的认识自己,判断自己,了解自己,然后在发现缺点的同时发扬自己的优点,弥补因缺点所带来的不足。
改善缺点是盾牌,做好保护自己;发扬优点是利剑,展现自己的长处,实现物尽其才。
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与竞争,必须要做到:
1.提高专业技能,使自己具备社会竞争的资本和资格。
2.提高交际能力,使社会能够很好容纳和接受你。
3.有宽广的心胸,多看别人的优点,多检讨自己的缺点。
4.保持足够的谦虚,有坚定的信心。
5.重视、尊重别人,要对别人寄予希望。
6.赏识别人,敢于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