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学古诗课程教学计划

儿童学古诗课程教学计划

《读、唱、吟、舞、画——儿童学古诗》课程教学计划沪太新村第一小学袁洁胡雯萍一、背景我校提出了“走进学生心灵,与学生同呼吸,共脉动,把学校建成师生心灵故乡”的办学理念,以“严谨笃学,善思敏行”作为校训。

从这两点出发,并根据拓宽知识视野、发展思想能力、培养探究能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提高人文素养为重点的综合素质的需要,构建校本课程体系。

众所周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她铸造了文明古国的民族灵魂,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华儿女。

在中国、在海外,在过去,在今天,她都是构成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素质的力量源。

古诗是我国古代珍贵的文化瑰宝,诵读古诗,关系到人的素养和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腹有诗书气自华”,从小学习诵读一定数量的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和想象能力,也有利于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鉴赏审美能力。

因此,我们要求低年级达到、超越《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熟读、背诵的古诗篇目,而且摸索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学古诗方法,探索古诗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把传统的死记硬背转变成为读古诗、吟古诗、唱古诗、舞古诗、画古诗……,以学生为本,释放学生活力,让学生初步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取民族文化的智慧,增强文化积淀、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读、唱、吟、舞、画——儿童学古诗》是继学校开发《文学与思维》、《数学与思维》校本课程之后的又一校本教学研究。

这种教学一改以往学古诗的读、背、抄、默枯燥的学法,而是通过读、吟、歌、舞、画等多种学习方式来学习古诗,开辟一条古诗歌教学的新路,使学生乐学、易学,促进个性和谐发展。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能借助拼音读通古诗,通过模仿体验吟诵过程中的平仄关系,读出诗中的自然节奏和情感韵律,感受古诗的音韵之美。

2.在学习古诗中结合学习手语,初步领会手语表达的意思,进一步理解诗句的含义。

3.能伴着音乐学唱古诗,通过唱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指导、启发学生在对古诗读、唱、吟、舞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动手作画表达“诗情画意”。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吟、唱、舞、画,加深对古诗的理解,体味古诗独有韵味美和意境美。

2.通过多媒体,再现教材的情境,提供鲜明、准确、丰富的感性认识,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想象力。

3.与他人合作,运用吟、唱、舞等方法表现古诗。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运用“读、唱、吟、舞、画”等多元性古诗学习方式,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学生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们的心灵火花,从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通过运用手语、动作的方法表达古诗,充实人际交流的时空内容,进一步感受生活、热爱生活,从而塑造健康人格。

3.以声音曲调来增加诗歌的力量,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象,发挥想象、联想的作用,培养审美感知和语言感受能力。

三、课程内容(一)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上海市二期课改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对古诗词的学习和积累,通过让学生诵读我国的经典古诗文,传承祖国的优秀文化,培养民族精神,促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形成。

有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从儿童心理发展看,学龄前后的儿童正处在智力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脑的发育需要丰富的精神刺激。

古诗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优美的古诗词,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对于儿童是良好的语言刺激物。

从科学理论上论证了小学生学古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此外,古人作诗以情为核心,而“事、物、人……”往往为依托,所以本科目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单元内容的划分以“春、夏、秋、冬”四季为依据;第二部分单元内容的划分以景物篇、抒情篇、友情篇、生活篇、思乡篇五个方面为依据。

以此归类学习,通过读、歌、舞、吟、画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便于记忆、积累、理解和运用,最终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二)单元说明第一部分:第一单元春初步了解歌、舞、画的学习方法,学习系列描写春景的诗句,图文对照感悟万物使春天具有勃勃生机,欣赏春天明媚秀丽的景色,体会到诗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那种欢快喜悦之情。

积累描绘春的诗句。

必读:《绝句》、《春晓》、《江南春》选读:《村居》、《早春》、《春夜喜雨》第二单元夏以读、吟、画为主要学习方法,学习系列描写夏天景色的诗句,通过比较初步了解同样的夏日西湖,描绘景物不同;同为荷花,视点不同;同是夏季,不同地点,景色各异。

从而激发兴趣,主动、自觉地积累描绘夏的诗句。

必读:《小池》、《所见》选读:《晓出净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第三单元秋以读、歌、吟为主要学习方法,学习系列描写秋天景色的诗句,通过动画课件展示,来欣赏山林深秋,湖光秋色,江南秋夜的美景,同时也使学生初步了解秋景抒发思念之情,表达寂寞的情感。

积累更多的描写秋的诗句。

必读:《山行》、《枫桥夜泊》选读:《暮江吟》、《望洞庭》、《秋词》第四单元冬学习系列描写冬景的诗句,体会渔翁独钓寒江、梅花凌寒独开的景象的同时,感受人与物的坚强品格。

积累更多的描绘冬景的诗句。

必读:《梅花》、《江雪》选读:《冬景》、《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第二部分第一单元思乡篇通过学习了解游子远离家乡的思念之情、重返家乡的感慨之情,还有战争年代,惦念亲人安危的卷怀之情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激发学生爱家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理解、积累千古佳句。

选用读、歌、吟等方法表达感受。

必读:《回乡偶书》一、《静夜思》选读:《回乡偶书》二、《忆江南》、《春望》第二单元景物篇学习赏析登高远眺黄河壮阔的远景、开阔艳丽的水乡景象、庐山秀丽的风光等,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而伟大,理解、积累千古佳句。

选用读、歌、舞、画等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必读:《望庐山瀑布》、《草》选读:《登鹳雀楼》、《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雨后》第三单元抒情篇通过学习感受母爱的伟大,体会访友扫兴之情,感慨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体会人生多样的情感,理解、积累千古佳句。

选用读、歌、吟等方法表达感受。

必读:《游子吟》、《寻隐者不遇》选读:《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第四单元友情篇通过学习,初步了解古人珍视友情,往往会以酒相送,以歌相送,以目相送。

表达千丝万缕的离愁别和对友人的真挚情意,从而感悟友情的可贵,理解、积累千古佳句。

选用读、吟或创造其他的方法表达感受。

必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选读:《送别》、《别董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第五单元生活篇通过学习体会旧时渔民劳作的艰辛,农民的勤劳和辛劳,感悟操劳辛苦而又乐陶陶,同时提醒自己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理解、积累千古佳句。

选用读、歌、吟等方法表达感受。

必读:《江上渔者》、《闵农》选读:《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蚕妇》(三)内容框架四、课程实施(一)教学基本形式: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中,我们主要采取的是“读一读,吟一吟,唱一唱,舞一舞,画一画”的基本方法。

读一读:要求学生以普通话读古诗,明白古诗的声调,读正确,能够掌握古诗的朗读方法,读出一般词语停顿的节奏,并用这种方法指导自己吟诵古诗。

1.教师范读。

2.听录音,感受朗读节奏,自己练习朗读。

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在拼音还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主要是教师示范引导为主。

在学生掌握了拼音后鼓励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古诗的字音,再让学生练习听和学,学习模仿正确的节奏和停顿。

吟一吟:教师以平仄相间的规律来指导诵读中抑扬顿挫的节奏变化,教学生体会古诗词的韵味,按“平长仄短,半念半唱”的方式读出古诗的韵律。

1.学生没有掌握拼音的阶段,主要是模仿教师的平仄调读法。

2.学生掌握了拼音后教会学生怎样给古诗标平仄调,让他们学习根据自己标的平仄调练习用这种方法进行古诗吟诵。

3.掌握了平仄调吟诵规律后逐步让学生在体会古诗意境的基础上读出古诗的韵味。

唱一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跟着优美的乐曲学着吟唱古诗,在感受优美的旋律的同时能够唱出古诗的味道,通过唱来欣赏古诗,感受语言的美和旋律的美。

在教学中通过播放古诗的吟唱录音,让学生欣赏,结合实际教学环境构成背景音乐或者让学生边用手语表达边唱古诗。

对一年级的学生不要求在课堂中就会唱,只要会跟唱即可,主要是在学习中构成一个浓厚的古诗学习氛围。

舞一舞:学生用手语来表达古诗,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诗文时,加上适当的手语动作,边背诵边表演,不苛求动作的精确和同一,目的在于增进对诗文的理解,帮助记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

同时可以以此种表现手法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表演。

画一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诗中描写的意境的理解,在脑海中展现出一幅幅迷人的画面,再把头脑中形成的画面用画笔再现出来。

当学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具象图画的过程,往往就是一个对阅读内容回顾、加工的过程,绘画作品的完成,也就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表现了出来。

考虑一年级学生绘画能力基础和学生间的差异,我们灵活采用添画,为白描画上色的等表现手法。

(二)其它辅助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根据古诗的特点,找到能吸引学生的关键点,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利用图片或者动画等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意思。

例如在教学古诗:《草》的时候,我们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离离”的意思,就制作了一个动画表现一大片草从地下冒出来的情境,学生看了后立刻就理解了“离离”的意思。

游戏:1、古诗接龙游戏。

老师出上句学生接下句,或由一个学生说出第一句,然后会的同学就来接下一句,还可猜说诗题或作者。

就这样对此“游戏”,孩子们竟相比赛,乐此不疲。

这样,在轻松的气氛中,达到了所诵诗文的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2、做动作猜古诗名。

学生演示手语动作,让同学猜自己表现的是那首古诗。

3、观画猜诗。

在卡纸上孩子们将诗文画面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

然后出示画面,让别人猜想是哪首诗,诗文内容是什么。

另一种是“观题诵诗”只有诗文的题目,让同伴诵出诗文内容。

4、听诗名背古诗。

听古诗背作者。

一个学生提供古诗名,另一个学生立刻背诵出这首古诗,或一个学生背诵古诗,另一个学生立刻说出古诗的作者。

(三)关于教学的思考1、充分估计低年级学生的认知与能力水平。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精髓。

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

正如19世纪英国著名文艺批评拉斯金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

”因此教学时,其丰富的意蕴,“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

况且小学生刚刚接触古诗,由于阅历和生活积累的局限,不可能“字求其训,句索其旨”。

如果“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必然贪多嚼不烂,如果不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去精讲细究,咬文嚼字,必如宋代的教育家张载所说:“始学之人,未必能继,妄以大道教之,是诬也。

”必然使学生食而不化,泯灭了学习的兴趣,倒了学习的胃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