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作]肝胃不和和肝郁脾虚

[工作]肝胃不和和肝郁脾虚

[工作]肝胃不和和肝郁脾虚肝胃不和和肝郁脾虚健脾丸主要作用:健脾益气,和胃止泻。

偏重于健脾除湿。

归脾丸主要作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偏重于气血双补。

健脾丸主治脾胃衰弱引起的饮食不化,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不思饮食,体弱疲倦。

归脾丸主治心脾两虚,气血不敷所致的心悸,失踪眠忘掉,食少体倦,面色萎黄所致的便血、崩漏、带下诸症“舌体胖大,少气懒言;难以入睡,睡眠多梦;体形较瘦”。

单独看去,那就似乎首先得选用健脾丸来健脾除湿------先祛脾经之邪气。

邪气不先除去,脾经难以安逸也。

脾经一旦难以安逸,归脾丸的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就无从到位。

此乃中医治人先祛邪气后养正气之大道理。

此其一。

中医主张治人------治周身的经脉以至达到步调一至、同心协力,各经之病就必愈无疑;而不是主张治病-------哪里病了只治哪里,树欲静而风不止也。

同期见到“体形较瘦、难以入睡,睡眠多梦”,证实目前不仅脾虚,而且有中医的“肝郁”。

肝藏血,血主百脉~所以肝郁是你脾虚的内因。

欲健脾祛湿,必当舒肝-------平息肝经之火气矣,否则亦不能达到健脾之目的。

由此观之,要先服《逍遥丸》来平息肝经之虚火;再服健脾丸去除湿;肝、脾两经无邪之后再内服归脾丸去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从而“难以入睡,睡眠多梦;体形较瘦;少气懒言”之症一并同愈哉~脾虚的消解法脾虚最影响肠胃的消化功能,吃完饭就肚胀,喝点水也停在胃里不动,大便总是无力下行。

这样的人,身上的赘肉软得像一团棉花,两腿沉重不愿迈步,大白天也总想睡觉。

脾虚可用食补,最好的食物就是山药薏米芡实粥了。

胃寒可去薏米;胃热可去芡实、山药,换成绿豆,绿豆薏米粥,最祛湿热,对于肝旺脾虚,舌苔黄腻的人,最为对症。

如果胃寒、怕冷又脾虚的人,附子理中丸当为首选,此药祛寒湿而养胃,扶中气而健脾。

如果吃一点东西马上就饱胀难消,那是心脏功能虚弱,供给胃用于消化的气血不足,此时补心就是健脾,柏子养心丸最堪此任。

此药补心又养肝,安神又通便,若总是心神不宁,气短乏力,大便难下的人服此药最为恰当。

每日空腹多吃些小枣,既补血健脾,又益气通便,大枣补血力强,小枣活血力强,暑日以小枣为佳。

有人说喝了山药薏米芡实粥,反而腹胀,认为自己是虚不受补,其实是因为您腹中浊气太多,平日无力排出,而此粥补气最快。

清气生必然驱赶浊气,两气相争,一时难出,便觉饱闷腹胀。

此时喝一碗白萝卜汤,胃寒重的可再加上点胡椒粉,自然胀随屁解,腹中顿时畅快。

此时再喝山药薏米芡实粥,便觉顺下无碍了。

此外,经常按摩小腿脾经,再重点刺激公孙穴,配合内服粥药,健脾也并非难事。

肝郁的消解法常揉肝经的太冲至行间,大腿赘肉过多的人,最好用拇指从肝经腿根部推到膝窝曲泉穴100次,这通常会是很痛的一条经,每日敲带脉300次,用拳峰或指节敲打大腿外侧胆经3分钟,拨动阳陵泉一分钟,揉“地筋”3分钟。

这样肝郁的问题会很快解决。

肝郁也是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许多妇科疾病的主因,还有痛经、黄褐斑、偏头痛等病症也与肝郁关系密切,减肥若能连带预防妇科疾患,那才更有长远的意义。

敲带脉擅消“游泳圈”(腰旁赘肉),敲胆经易减臀部和大腿上的赘肉,此二法实为一法,都是在疏通胆经,因为“带脉”也是胆经在腹部的一段。

如果用此二法一段时间,并未有明显效果(应该大便增多或食欲略减),那咱们就用第二招,先从增强脾经入手。

肝胃不和和肝郁脾虚肝胃不和和肝郁脾虚表现不同,原理一样。

出现消化不良,便溏腹胀。

肝的五行属木脾胃都属土,胃管降,脾管升。

肝气郁结,木有病,木的病气,木克土,导致脾胃不好。

肝主怒,怒气上来,就犯了脾胃。

区别:都是因为肝不适,导致的。

肝气犯了胃,比如像:嗳气,唉声叹气。

酸往上漾,腹胀也会表现出胃口很好,胃火旺,但是消化不了。

便溏,肚子里咕噜咕噜。

肝气犯了脾,食物的水谷精微不会被脾运化出去。

导致便溏。

肝郁伤脾。

共同症状:情志抑郁,善太息,暴躁易怒,胸胁胀满(肝气抑郁了,想往上走不上去,所以会胁痛)肝气郁结,生发之机受到阻碍。

肝胃不和的症状:嗳气——是什么,反酸嗝逆——打嗝打不出来,觉得打嗝打出来就顺畅了不思饮食。

有时候是胃口特好,但是不消化。

失恋后暴饮暴食——叫肝气郁结,横逆犯了胃,把悲痛化为了食量。

肝郁脾虚的症状:食少腹胀,肠鸣矢气——肚子叫大便溏滞五更泻——肾阳虚、脾肾阳虚的典型症状。

案例1:男,白手起家,遇到金融危机,45岁,有钱,心情不爽,胸口疼,吞酸,反胃,没胃口,情绪不好柱状图:肝低蓝解郁茶:佛手,柔肝气橘叶:疏肝行气玫瑰花:解肝郁四逆散:枳壳,下降厚朴:下降芍药,甘草柴胡:宣肝气香附:疏肝降肝气,和降胆气——有区别,,没听清听懂案例2:女,34,柱状图:肝低蓝,脾有点低黄肝火旺、上一个就是抑郁,导致的虚火。

这个女士是有真的火可能还有:便溏、腹胀。

佛手玉单名,,不光是郁,还是热。

一方面舒气,一方面凉…………,麸炒白术:肝气郁的效果很好。

脾与胃脾与胃是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同居中焦,二者相互协调,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消化功能,因此中医称脾和胃为“后天之本”。

现将脾与胃的生理功能及病理改变简述如下。

一、脾的生理病理(一)脾主运化。

主要指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物质的过程,有以下两种含义。

1(运化水谷精微:《内经》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可见脾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主管运输与消化。

水谷入胃。

经胃的初步消化之后,下送于脾,由脾再进一步消化与吸收。

其后再由脾气帮助使精气上归于肺,由肺到全身各部以滋养脏腑、器官,所以当脾气健运时人的消化功能就好,机体表现为肌肉丰富,精力充沛等。

若脾气虚弱,脾失健运时就必然出现食少纳呆,食后腹胀等症状。

久之则全身乏力,肌肉消瘦,精神不振等。

2(运化水湿、水液:《内经》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这段文不但说明了精微物质的运化过程,同时也明确指出在脾气的作用下水液运化的全过程。

当脾气旺盛运化水湿功能正常时,饮入之水可以正常的输布与排泄,体内的水湿亦可正常的运化;当脾气虚或脾阳虚时,水湿运化失调可导致水湿停留。

如停留于肌肤则产生水肿,停留在肺则成痰饮,停留于体腔如胸腔、腹腔则出现胸水或腹水。

因此中医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之说。

(二)脾统血。

统血是指统摄控制血液的流行,使之循经脉正常运行。

人体元气的生成主要是靠脾,脾气健运则元气充足,就能充分发挥“气能摄血”的作用。

所以脾能统血与“气”能摄血的作用基本是一个含意。

当病态时,若脾气虚弱则气不摄血,血失统摄,血溢脉外或流至体外就会出现尿血、便血、肌衄、崩漏等多种出血症。

这种病理现象称为“脾不统血”。

(三)脾的特性1(脾气宜升;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升清:即升精。

“升”是指脾的运化功能而言,“清”泛指精微物质。

因为脾气能将饮食的精微津液上输于肺,再由肺到心,以生化气血,营养脏腑。

这种运化的特点是以上升为主的,故称“脾气宜升”。

而上升的主要物质是水谷精微,所以又称“脾主升清”。

(2)升举:脾气健旺,升举内脏,维持脏腑的恒定位置及正常的生理功能。

若脾气不升反而下陷,就会出现脾气下陷的改变,如内脏下垂,脱肛,久泻不止,少气懒言,息短声低,自汗易感,排便无力等。

2(脾喜燥恶湿:《素问》说:“五脏所恶……脾恶湿”。

脾属阴脏,性喜燥而恶湿。

脾虚不运则易生湿;反之,湿盛极易影响脾的运化功能,造成“湿困脾”,出现头身沉重,四肢困顿,脘腹闷胀,食少纳呆等。

故有“脾恶湿”之说。

(四)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人体肌肉之所以能强壮丰满,四肢活动有力,主要是依靠饮食所化的精气。

这种气经脾转输以达四肢百骸。

故脾气健运则机体肌肉丰满,四肢活动有力。

脾气虚弱则四肢无力,肌肉消瘦、甚至萎软不用。

所以说,脾主肌肉、四肢,主要是指脾供给四肢、肌肉正常活动的营养。

《素问》又说:“开窍于口,藏精于脾”。

因为口纳五谷,先入于胃,胃为脾之腑,故口为脾之外窍。

《灵枢》还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由此说明脾的精气通于口,脾气正常则口能辩味。

病态时若脾气虚则口淡无味,唇色无华,脾有湿热时则口中粘腻、泛甜,甚者口唇红肿糜烂。

(五)脾与胃的关系。

脾位于腹中,与胃以膜相连。

二者经络上互为络属,构成表里;生理上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协调,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消化功能。

病理上互相影响,互相传变,所以说脾与胃的关系极为密切.但是两者又各有其特点,脾的主要特点是运化水谷精微及水湿。

因此脾虚失运则有湿困于脾,中气下陷等病理改变;胃的主要特点是受纳水谷及水液,若胃气虚弱则出现胃纳不佳。

胃气上逆等病理改变。

(六)脾与其他脏的关系。

按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五脏之间均有互相影响。

互相制约的关系。

1(脾与肾:肾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所以脾之运化功能必须有肾阳的推动,肾主水、藏精,又必须有脾运化之精微不断的滋养,若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则脾阳不振,临床上则出现腹胀,纳呆,形寒肢冷,浮肿便溏等脾肾阳虚之症。

当脾虚时则中阳不足,生化无权,致水谷精微难以化生人体之阴精,以致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出现未老先衰,齿摇发脱,腰膝酸软,不育不孕等。

小儿则以发育不良为主要表现。

2(脾与肝(1)肝藏血,脾统血,主运化,以生化血液。

若脾虚则运化失司,必然影响生血功能,则肝无血藏致肝血不足,出现眩晕眼花,目力减退,爪甲不荣,肢体麻木,耳鸣失眠,妇女月经不调,经少色淡或闭经等。

(2)脾主运化,肝主疏泄。

脾气的运化功能必须要肝气来协助输布。

若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气机失常横逆犯脾临床称肝气犯脾,轻者称肝脾不和或肝旺脾弱。

出现胁下、上腹闷痛,嗳气纳呆,腹痛泄泻等。

所以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说。

脾与其他脏器的关系示意图如下:二、胃的生理病理(一)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受纳”指胃接受食物和盛纳食物。

如《内经》说;“胃为水谷之海”。

“腐熟”是指胃有初步消化食物之功能。

经胃初步消化后的食物分为“清”、“浊”两部分。

其清者即津液,由脾吸收运化送至全身各处。

故有“脾为胃行其津液”之说。

其浊者,由胃下行至小肠,再行进一步消化。

故有“胃以降为顺”的说法。

若胃失和降,浊气上逆时,则出现恶心呕吐,胃脘疼痛等症。

胃之所以能受纳饮食与腐熟水谷,主要是依靠“胃气”的功能。

胃气一般泛指胃的消化功能。

《灵枢》说:“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

可见人以胃气为本。

历代医学皆重视保护胃气。

所以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论述。

(二)胃的特性1(胃气宜降:胃气以降为顺。

胃气下行,故水谷下降,以便消化,吸收与排泄。

它与脾气宜升的特点相反相成。

如胃失和降则出现胃气上逆等病症。

2(喜润恶燥:胃属阳,喜润恶燥,与脾属阴,喜燥恶湿相反相成,以保持脾胃正常的生理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