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才公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精选报告.doc

人才公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精选报告.doc

人才公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人才公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此文档为 word 格式,下载后你可任意修改编辑)第一章总论1.1项目概况(1)项目名称 : 某市人才公寓(望江南路地块)建设项目(2)建设单位 : 某市房地产管理局(3)项目负责人:(4)项目联系人:(5)项目地点:1.4建设单位概况某市房地产管理局是某市人民政府从事房地产行政管理的职能机构,隶属于某市建设局,为全民事业单位。

现有职工126 人,下设 13 个科室, 6 个房管所。

主要职责有:城镇住房保障、房屋产权产籍管理、房地产市场管理、房地产执法监察、房屋建筑白蚁防治、国有公房经营管理、住宅区物业管理、房屋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鉴定,并负责全市住房制度改革工作。

金华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某分中心,现有职工15 人,负责住房公积金的归集、使用、管理工作, 现租在东岘路42 号市房管大楼内,与房地产管理局合署办公。

某市房地产管理局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和谐社会为主线,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情为民所谋” ,寓管理于服务,以创新求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较好地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被授予房地产产权管理全国先进水平达标单位、科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国家一级达标单位、建设部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规范化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某省文明单位、某省房地产管理先进单位、某省城镇住房保障先进单位、某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某市行政服务中心先进窗口单位等 90 余项荣誉称号,还通过 ISO9001:2008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英国皇家 UKAS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1.3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依据和范围1.3.1编制依据1、某市城市总体规划;2、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3、某市人才公寓(望江南路地块)用地红线图;4、工程咨询委托书。

1.3.2研究范围本报告书重点阐述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依据建设条件提出建设规模和选址意见,对方案进行技术上可行性分析,并作出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方案。

1.4主要结论1.4.1主要技术指标1、建设规模本工程总用地面积约 20300 ㎡,其中代征道路面积 1874 ㎡,净用地面积 18426 ㎡,建筑占地面积 5528 ㎡,建筑总面积 38510 ㎡,建筑密度 30%,容积率 2.09 ,绿地率 28%,本报告中所列数据仅为确定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最终建设方案以规划部门批准的建筑方案为准。

2、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4154 万元,其中:建筑工程费8536 万元、建筑工程安装费2861 万元、建筑工程其它费1791 万元、预备费966 万元。

考虑资金来源:根据市委办【2011】27 号文件要求,建设资金通过市财政安排解决。

1.4.2项目建设是必要的1、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某省、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2 本项目的建设是促进某市企业发展壮大,提高某市经济实力的需要。

3、本项目的建设将成为某市的一张“金名片”4、本项目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1.4.3项目建设是可行的1、项目得到了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2、项目建设内容符合行业标准;3、项目资金基本落实。

1.4.4项目建设进度项目一次规划,分期实施,本项目一期工程自2010 年 12 月前开始前期准备工作,于 2011 年 1 月完成项目建议书的编写、报批, 2011 年 3 月完成可行性报告的编写、报批,于2011 年 5 月底前完成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及审查,2011 年 8 月底前完成工程预算, 2011 年 8 月底前完成工程招标及施工前期准备工作。

2011 年 9 月开工, 2012 年 10 月竣工验收, 12 月投入使用。

期间包括土建施工,同步完成设备的购置、安装与调试,以及人员培训,后期完成绿化施工及道路平整,一期、总施工期25 月。

1.4.5建议1、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成立专门工作班子,负责工程建设项目的有关工作,以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2、在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强人才储备和人才梯队建设,积极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3、加强项目建设的管理,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按照建设标准和规范进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项目按期完成。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2.1项目背景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当今社会的发展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

某市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的巨大成就,无不凝结着人才的智慧。

某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历来重视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优化成才环境,广开用人之路,对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的思想、工作、生活都无微不至的关怀,充分发挥了人才的作用。

目前,在某市各大企业就职的人员,从外地引进的人才占了一部分,根据某市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规划,仍需要大批各色人才。

为了加快引进和培养人才,某市必须进一步优化人才环境,为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创造条件。

解决住房问题,是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措施。

综上所述,人才问题是关系某发展的战略问题,引进人才的现实问题是必须解决人才的住房问题,建设人才公寓已迫在眉睫。

2.2 项目建设必要性2.2.1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某省、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该项目的建设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助于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生活水平改善,共享改革成果;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全面建设,为城市低收入家庭提供了更好的生活居住条件。

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有助于改善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生活居住环境条件的改善,有利于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某市和谐社会的全面建设。

人才公寓建设是市委、市政府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该项目的实施对解决在某工作的人才家庭住房问题,有助于改善和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政府履行住房保障职能的具体体现。

2.2.2 本项目的建设是促进某市企业发展壮大,提高某市经济实力的需要。

企业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作为第一资本的人才的培育、拥有和运用能力。

人才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来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只有拥有了充足的人才,企业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某市规模以上企业就有几百家,这些企业的发展与某市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企业要发展,必须要引进且要留住人才,而居住环境是一个人才来企业就职首要考虑的问题,企业具有较强的实力,又能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往往能得到人才的青睐,又能留住人才。

本项目的建设就是考虑本区域企业发展的需要,人才公寓既可以作为员工的宿舍,也可以为社会上暂时无能力购房的人提供良好的租住环境。

2.2.3 本项目的建设将成为某市的一张“金名片”人才公寓打破“常见小区—组团—院落”传统小区模式,以“小区—中央多层区块—内街休闲广场—住宅单元” 的渐进式小区新模式。

小区内实行智能化管理;通常附有餐厅、超市及小型服务型商业等;车库、自行车配备齐全;小区内有专用的无障碍设计;每一个楼房之间,都有不同的健身主题,主要包括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太极广场、单杠等。

根据惯例,人才公寓除了“租金低廉”外,均是成套公寓,大多经过装修,生活配套齐全,主要针对高层次人才暂时居住周转为主,入住需要经过资格审定。

人才公寓这种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将吸引了众多来某创业的外地大学毕业生,将成为某市的一张“金名片” 。

2.2.4 本项目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讲,住房问题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同时住房问题也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因为它涉及社会安定团结、民心所向,经济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解决人才家庭住房困难,进一步做好城市住房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

第三章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3.1项目选址根据某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项目选址位于城南西路与望江南路交叉口,总用地面积 20300 平方米,本地块距交通要道城南西路只有2~3 米的距离,交通便利。

地块以北属于居民区,污染较少。

3.2建设条件3.2.1社会、经济条件某地处某省中部,全市总面积1739 平方公里,辖有 6 个街道、 11 个镇和 1 个乡,总人口80.2 万。

某是著名的“教育之乡”,历史上,某进士题名共有305 人。

据统计,到2007 年底,在国内外具有高级职称的某籍人士达8000 多人,博士和博士后800 余人,某籍院士10 人。

某是著名的“建筑之乡” ,某古民居建筑以某木雕为主,融竹编、石雕、砖雕、堆雕等装饰艺术为一体,形成了独具儒家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体系。

改革开放以后,某建筑再创辉煌,1994 年被某省政府命名为“建筑之乡”,2009年建筑业总产值达763.3 亿元,同比增长 16%,首次跃上全省县级市第一。

某是著名的“工艺美术之乡” 。

1995 年,某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

到 2007 年底,全市有高级工艺美术师24 人,其中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6 人。

某木雕、某竹编是某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两朵奇葩。

改革开放以来,某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是某省首批小康县市之一。

1999 年列入某省中等城市发展规划;2001 年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 2002 年跻身某省 17 个经济强市,是某省首批13个县级的省级文明城市之一。

经初步核算, 2010 年全市生产总值288.11 亿元,比上年增长 13.6%,增速比上年加快 4.5 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91 亿元,增长 4.8%;第二产业增加值151.06 亿元,增长14.8%;第三产业增加值 123.14 亿元,增长 12.9%。

三次产业结构由 2005 年的 5.7 ∶56.6 ∶ 37.7 调整为 2010 年的 4.8 ∶52.4 ∶42.8 。

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 35214 元( 按年平均汇率折合 5202 美元 ) ,比上年增长 13.1%。

全年财政总收入32.30 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40 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4%和 28.0%。

增幅分别比上年扩大20.3 和 16.3 个百分点。

财政支出高速增长,重点支出保障有力。

全年地方财政支出24.75 亿元,增长 31.5%,增幅比上年提高9.7 个百分点。

教育、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体育和传媒、医疗卫生和商贸服务业支出分别增长15.9%、 26.7%、 141.6%、 63.1%、 44.7% 和187.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