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4河流的发育与河流冲淤【基础巩固】一、选择题。
(2019·黑龙江大庆四中高三月考)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作用会导致分水岭被切穿,一侧河流被另一侧河流抢夺,这种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湖北省清江上游某河谷的发育过程就是典型的河流袭夺现象,其发育速度较一般河流袭夺更快,称为“清江袭夺模式”,下图为该河谷不同发育阶段示意图,A、B、C表示不同时期发育阶段。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的基岩类型可能是()A.沉积岩B.喷出岩C.侵入岩D.变质岩2.“清江袭夺模式”袭夺速度更快的主要原因是()A.地壳下沉运动B.地下水的溶蚀C.岩石风化作用D.地表流水侵蚀3.袭夺后,图中袭夺河流域内变化最小的是()A.流域面积B.水系形态C.河流流量D.气候特征(2020·湖南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下图中甲图示意渭河两岸物质组成差异情况,乙图示意不同年份渭河下游地区某监测点与渭河中心线最近距离的变化态势,监测点位于现在渭河南岸某固定点。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3.造成渭河南岸物质颗粒平均粒径大于北岸的根本原因可能是渭河以南()A.降水量更大B.地势起伏更大C.支流流速更快D.植被覆盖率更低4.公元700—2010年,渭河北岸地区侵蚀、淤积的总体变化特征是()A.持续淤积,偶有侵蚀B.先侵蚀,后淤积C.持续侵蚀,偶有淤积D.先淤积,后侵蚀5.推测在1700—1900年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是()①秦岭北麓植被认为破坏较严重②地处暖湿气候期③秦岭断块处于剧烈上升期④渭河流速加快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2020·山西高三期中)水进型三角洲是三角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是指当水盆(湖和海)水面不断上升,河流所携沉积物在河湖(海)交汇地带沉积下来,并逐渐往陆地方向退积,在其有效沉积率小于水面上升速度的条件下,在原三角洲沿岸平原之上所形成的一套水下沉积的、粒度规律的沉积体。
下图为“我国内陆某湖泊水进型三角洲变化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据提供的图文资料推断,水进型三角洲砂体粒度在垂直方向的排列特点为()A.中间粗两端细B.下端粗上端细C..上端粗下端细D.两端粗中间细7.当图示水进型三角洲面积增大显著时,多发生在()A.春季B.秋季C.夏季D.冬季8.当图示沉积界线由⑤~①变化时,对河流特征的影响表现为()A.流速减慢B.河道多分叉C.河床增高D.含沙量减小(2019·河南高三一模)十九世纪以来,德国境内的河流被大规模裁弯取直和渠化,使河流失去正常的河道功能,严重影响沿岸域乡居民的生产生活。
近十几年来,德国恢复河流水文形态特征工程日益兴起,工程要重塑自然河道的凹岸和凸岸、浅滩和深潭、沙洲和沙滩,发挥河流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环境和生态效益,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处。
下图为“某河流水文特征工程规划示意图”。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9.河流被大规模裁弯取直和渠化有利于A.航运和泄洪B.水质改善C.发电和航运D.鱼类生产10.凹岸和凸岸、浅滩和深潭、沙洲和沙滩关系可能为A.凹岸为浅滩B.凸岸为深潭C.凸岸多沙洲D.凹岸多沙滩11.河流的生态修复使河流A.水流速度减缓B.河道摆动空间减少C.河道形态标准化D.侵蚀作用明显增强(2019·南京市溧水区第二高级中学高三月考)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
下图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断面。
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
据此回答成下列各题。
12.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A.1—3月B.3—6月C.6—9月D.9—12月13.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A.径流量增大B.河道淤积C.流速加快D.河床展宽(2019·江苏高三期中)长安河发源于秦岭南麓,该河中有一处河心洲,河心洲的附近有被当地人称为“犀牛背”的巨大岩石群。
河心洲对岸地势较高的老城村经常遭遇洪水而河心洲却从未被淹。
下图为河心洲与老城村位置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河心洲堆积最明显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15.老城村经常遭遇洪水而河心洲却从未被淹的主要原因是()A.地转偏向力影响B.排水系统差异C.地面硬化率不同D.“犀牛背”的分水作用二、综合题16.(2020·全国高三其他)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江穿过三峡流经宜昌东南的丘陵进入江汉平原后称为荆江,河道蜿蜓曲折,为长江防洪最为险要的地方。
江汉平原地势低洼,河网密布,为古代大湖(云梦泽)和现代洞庭湖所在地,荆江三角洲就发育其中。
由于大量泥沙沉积,荆江三角洲自枝城一带向东推进,研究者认为荆江三角洲发育的过程,就是古代湖泊消亡和荆江河曲形成的过程。
下图是荆江分流水道古今对比图。
(1)简述荆江三角洲来沙量大的原因。
(2)指出荆江三角洲位置变化的特点,并说明判断理由。
(3)推断荆江所在之地由湖泊转变为蜿蜒河道的过程。
(4)分析荆江河曲的形成与洪涝灾害多发的关联性。
【能力提升】(2020·湖北高三零模)深泓点是指河流断面的最深处,其海拔变化能反映河床的冲淤情况。
黄河某河段几乎无支流汇入,河道宽浅。
初春时上游来水受冰坝阻挡,导致该河段水位上涨,形成凌汛。
下图示意某年3月17-30日期间该河段S处在凌汛洪峰前后流量与深泓点海拔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河段最可能位于()A.青藏高原B.华北平原C.黄土高原D.内蒙古高原2.该时段,S处河床在流量下降过程中()A.持续发生淤积B.先冲刷,后淤积C.先淤积,后冲刷D.持续发生冲刷3.此次凌汛发生时,上游来水()A.含沙量较低且泥沙颗粒较细B.含沙量较高且泥沙颗粒较粗C.含沙量较低且泥沙颗粒较粗D.含沙量较高且泥沙颗粒较细(2020·江苏高三三模)蛇曲是被河流冲刷形成的像蛇一样蜿蜒的地质地貌,主要分布在开阔平坦且基底松软的河段,但黄河中游河段却在高山陡崖之间斗折蛇行,回环往复,发育出了密集的蛇曲地貌。
下图示意山西省永和县黄河蛇曲群的位置与景观。
该区域内有多条东西向裂隙,两岸高出河面数十米的崖壁上,有明显的流水水平侵蚀痕迹。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与开阔平坦之地的“蛇曲”相比,此处形成“蛇曲”河道的关键是()A.黄河中游的岩层松软B.中游水量丰沛冲刷能力强C.多条东西向裂隙发育D.继承了古河道的原始形态5.黄河中游永和县蛇曲群形成的地质过程是()①地壳运动抬升②流水沿裂隙流动侵蚀③地壳运动岩层多处断裂④河水侵蚀下切A.①③④②B.②③①④C.③②①④D.④③②①解析附后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4河流的发育与河流冲淤【基础巩固】一、选择题。
(2019·黑龙江大庆四中高三月考)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作用会导致分水岭被切穿,一侧河流被另一侧河流抢夺,这种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湖北省清江上游某河谷的发育过程就是典型的河流袭夺现象,其发育速度较一般河流袭夺更快,称为“清江袭夺模式”,下图为该河谷不同发育阶段示意图,A、B、C表示不同时期发育阶段。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的基岩类型可能是()A.沉积岩B.喷出岩C.侵入岩D.变质岩2.“清江袭夺模式”袭夺速度更快的主要原因是()A.地壳下沉运动B.地下水的溶蚀C.岩石风化作用D.地表流水侵蚀3.袭夺后,图中袭夺河流域内变化最小的是()A.流域面积B.水系形态C.河流流量D.气候特征【答案】1.A2.B3.D【解析】1.读图可知,图中基岩具有典型的层理结构,为沉积岩,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根据河流袭夺的概念可知,河流袭夺是流水侵蚀形成,且根据图中基岩底部海拔可知,该区域地壳并没有明显下沉,根据图示信息,该区域袭夺速度更快与岩石风化关系不是很大(注意该区域形成了地下溶洞,且根据上题可知,该区域岩石为沉积岩,因此主要应考虑溶蚀作用)AC错;根据图中河谷不同时期发育阶段和水流方向判断,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加快了河流袭夺的速度(图中形成了地下溶洞),B正确,D错,故选B。
3.分水岭是河流流域的分界线,决定了流域面积的大小,由于侵蚀作用,分水岭被切穿,一侧河流被另一侧河流抢夺,袭夺河流流域面积增大,河流流量增大,AC错;河流袭夺使得袭夺河流的支流增多,流域面积增大,水系形态发生较大变化,B错;河流袭夺只是局部地区的地理要素发生变化,对区域的气候影响不大,气候特征变化不大,D正确,故选D。
(2020·湖南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下图中甲图示意渭河两岸物质组成差异情况,乙图示意不同年份渭河下游地区某监测点与渭河中心线最近距离的变化态势,监测点位于现在渭河南岸某固定点。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3.造成渭河南岸物质颗粒平均粒径大于北岸的根本原因可能是渭河以南()A.降水量更大B.地势起伏更大C.支流流速更快D.植被覆盖率更低4.公元700—2010年,渭河北岸地区侵蚀、淤积的总体变化特征是()A.持续淤积,偶有侵蚀B.先侵蚀,后淤积C.持续侵蚀,偶有淤积D.先淤积,后侵蚀5.推测在1700—1900年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是()①秦岭北麓植被认为破坏较严重②地处暖湿气候期③秦岭断块处于剧烈上升期④渭河流速加快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答案】3.B4.C5.D【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河流搬运作用的相关知识。
3.渭河南岸位于秦岭北部,地势崎岖,起伏大,河流湍急,搬运能力强。
渭河北岸位于黄土高原上,地势平缓,流速慢,河流搬运能力弱。
因此,渭河南岸物质颗粒平均粒径大于渭河北岸。
降水量将直接影响到河流流量,使河流的整体搬运能力变强,但不会造成南北两岸沉积物的差异。
支流流速更快主要原因还是地势起伏大。
渭河南岸相较于地处黄土高原的渭河北岸,植物覆盖率更高。
故AC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4.由图中可以看出,处于渭河南岸的监测点与渭河中心线的距离越来越大,说明了渭河向北侵蚀。
有一小段时间内,监测点与中心线的距离在缩小。
因此公元700-2010年,渭河北岸地区侵蚀、淤积的总体变化特征是持续侵蚀,偶有淤积。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5.读图,在1700-1900年间,南岸固定观测点距河流中心线距离陡然增大,说明河流中心线向北移动。
秦岭北麓植被人为破坏较严重,则植被保持水土的能力降低,河流含沙量较大,渭河南岸堆积加剧。
秦岭断块处于剧烈上升期,即渭河南岸地形抬升,渭河谷底相对下沉,使得河道整体向北移动,且渭河南岸接受了断块抬升的剥蚀物,沉积变快,使得河流中心线北移。
地处暖湿气候期、则降水较多,河水水位上升,渭河流速加快。
这两点与河中心线北移无多大关系。
故②、④均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应选择①③,正确答案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