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浙江卷作文阅卷报告原题回放四、作文(60分)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考题解读以真实为情境以思辨为羽翼2020年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版)颁布第三年,也是浙江省新高考改革第四年。
2020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没有采用与时代紧密结合的热点话题,而是以关系型材料作文的形式出现,让考生谈自己的看法,文体明确;延续了2019年的命题方式,稳中求变,保持了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的一贯风格。
但在方向、内涵上体现了新课标理念、新高考改革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导肉,强调在“真实情境”“典型任务”中考查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推动“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实现。
今年高考浙江卷的作文题体现了“以真实为情境,以自我为中心,以思辨为羽翼”的命题特征,这既与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理念吻合,又符合浙江高考的实际情况。
作文分材料、提示语、注意事项三部分。
材料是三句话。
第一句为引子,即从个人角度表述,强调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人生坐标”和“美好期望”;第二句从家庭和社会角度表述,强调家庭、社会对“我们每个人”有不同的“预期”与“定位”;第三句则对前两句的表述进行综合,实际上点出了思考的角度:我们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人生坐标”“美好期望”难免会存在“落差或错位”。
而这种“落差或错位”是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产生的。
材料所呈现的思考方向很清楚,没有给考生设置隙碍,考生只要围绕“期望”“定位”在“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落差或错位”这个内容构思行文就可以。
具体来说,首先是提取材料的核心词语。
材料中的核心词语是“人生坐标”“美好期望”“预期”“角色”“落差”“错位”。
借用2019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目材料中的“读者”与“作家”的说法,“你”的人生坐标与对未来的美好期望是什么?家庭、社会这类“读者”对“你”的预期与角色定位又是什么?三者之间的“落差或错位”在哪里?这些“落差或错位”是怎么产生的?你是怎么看待这些“落差或错位”的?落差,是指个体坐标、期望与家庭、社会的期许和角色赋予有高低之别;钳位,是指个体坐标、期望与家庭、社会的期许和角色赋予有方向之分。
从这个角度看,今年的作文题更能考查考生思维的深度。
当然,考生还不可忽视材料中隐藏的条件关键词——“个人”“家庭”“社会”,要思考如何将这三者之间的层进关系与二元对立的思辨性结合起来。
其次,要细究这些核心词语之间的关系。
“落差或错位”怎么会产生?可以从如下角度思考:个人对自我的定位与评价是否准确,家庭对孩子的期许是否过高,社会是否给予了公民足够丰富的角色选择与空间等等。
对于这种“落差或错位”。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或解决?是该坚持自我坐标,还是顺从家庭期望、社会角色?据此,可以立意为:我们该如何辩证地去看待、去面对、去正视因现实生活不断变化而产生的“落差或错位”。
简而言之,应该重点论述“落差或错位”产生的原因与解决“落差或错位”的策略。
阅卷实录一、阅卷概述(一)培训细致严苛今年浙江省的高考语文阅卷点仍然设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楼含松教授担任语文阎卷组组长。
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教授的培训细致扎实,阅卷标准明确,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阅卷组先下发19份样卷交由各小组讨论打分,各小组组长收集阅卷老师们的意见反馈给大组。
大组专家组进行审议讨论后,再对作文组全体老师进行二次细化培训,最终明确作文评分标准与细则。
在正评之前,每一位老师必须试评到一定的数量后,才能进入正评环节。
这次作文试评就花了两天时间。
这主要是因为今年试评量较大,要求阅卷老师全员参与,目的是熟悉考生答卷情况,完善评分细则。
(二)阅卷过程“监”“控”精准阅卷小组把控得当,张弛有度,指导及时而有效。
正副小组长由资深教研员、特级教师、一线高级教师担任,皆严格细致又不失幽默温和。
小组长会及时查阅本组成员的每一份无效卷,具体分析后,判定仲裁分,电脑自动传给专家组审核。
小组长也会对无效卷涉及的三位老师的给分进行分析,必要时个别谈话提醒。
同时专家组、小组长每天会不定时下发一些比较典范的各个档次的作文供老师们参阅,以便让评分标准更精准。
(三)阅卷老师认真负责评判每一份作文阅卷老师皆为来自全省各地市高中学校的一线教师,大多有过数次阅卷经历,即便其有所在学校是重点中学与一般生源学校的差别,但大组专家组通过对老师们进行反复培训,让老师们进行大量试评等方式统一评卷尺度,尽可能地做到了让阅卷老师对每一位考生的作文都能打出客观、公平、公正的分数。
二、考生写作问题分析(一)偏题离题无论命题的审题门槛高低,偏题离题的作文总是年年有,次次有。
这跟考生的理解与写作能力密切相关。
但令人不解的是,我们也发现不少表达能力不错的考生也出现了偏题离题导致得低分的情况,令人扼腕。
不少考生审题抓不住材料中的关键词:“个人”“家庭”“社会”“落差”“错位”。
很多考生提到了“落差或错位”,却不提“个人”“家庭”“社会”;有些提到了“个人”“家庭”“社会”但没说三者之间如果有“落差或错位”,该如何看待。
另外,很大一批作文直接把“落差或错位”替换成了“困难”“困境”,通篇都在谈现实中遇到的困境,写在追梦的路上遇到的客观困难,扩大了材料的具体情境。
今年的作文阅卷特别强调要拉开区分度,考生的主要差距其实还是在于立意。
有的作文虽然提到“落差”,但理解为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或者人和人的差距,这都是不对的。
在审题立意上,不少考生不能将材料中的三句话联系起来,导致审题出现了偏差,只抓住材料中的某句话或某个词展开论述,比如只抓住了“人生坐标”“美好期望”就立意为“人生定位”“追求梦想”“坚持梦想”,比如看到“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就立意为“个人角色转变”“社会责任”“大国与小我的关系”等,甚至抓住“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中的“变化”二字,立意为“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我们该如何自处”。
还有一些考生默认了“个人”与“家庭”之间的“落差”的存在,定位在“我”该怎么办上,于是立意为“坚持初心”“不忘初心”,文章中完全没有出现“落差”一词。
(二)拟题不当有的标题“大而空”,导致作文越写越偏,在离题路上越走越远,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路在何方》等;有的标题过于诗意化,不知所云,比如《出之于名山,戴之于乔木》《负者歌于途》《站且战着》《追光者》《交错之间,采撷一缕光辉》。
(三)论述缺乏逻辑性很多考生在引述完一则素材或者名言之后,桥梁工作没有铺好,或者根本没有衔接过渡,直接生硬地引出自己的观点,语言的逻辑性比较差,让阅卷老师不知所云。
(四)素材匮乏有的考生缺少素材积累,只好将马云、李子柒等热点人物拉出来,写上一大段废话。
要知道,好的作文一般都会运用比较小众的素材,而且叙例点到为止,以分析为主。
还有不少作文里颠来倒去就那几个例子,什么抗击疫情啊,感动中国人物啊,没有新意。
(五)滥用与编造格言这种不良文风在前几年高考作文中有所抬头,今年尤其明显。
越来越多的考生不管是否适切,先来一句格言开篇,有的文章通篇都引格言,更有甚者,在阅卷中我们还查出不少瞎编的所谓格言。
三、阅卷后的反思(一)一定要遵守考场作文写作的第一原则——尊重试题,不偏题离题浙江省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教授强调,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历年来的第一原则是尊重试题。
这不仅因为试题是在省教育厅指导下命制的,更重要的是,考生在考场上是面对这个题目写就的作文,阅卷老师阅卷评分,不尊重试题是不应该的。
所以对应的考场作文写作的第一原则也应该是“尊重试题,不偏题离题”,也就是平时说的需重视审题。
(二)务必重视文章的逻辑性——槟弃虚幻文采是走向高分的关键其实“有文采”并非作文评分的基本要求,尤其在写作高考作文时我们倡导考生写说理论述类文章。
但在阅卷过程中,个别阅卷老师对“有文采”的作文青睐有加,只要遇到看似有文采的文章,无论其是否切题,论述是否充分,基本上都会给一个好分数,导致三评、仲裁卷较多。
这种辞藻华丽、华而不实的文风的出现其实跟个别中学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对“文采”的偏爱不无关系。
而真正的高分作文应该更多地呈现考生的思辨性论述,呈现考生的思考过程。
(三)务必加强练字——整洁的卷面是高考阅卷中的事实增分点作文阅卷培训之时,陈建新教授就明确指出,卷面情况要适当关注。
其实,如果作文的字迹美观就相当于无形中给阅卷老师留下了好的第一印象。
在此,给广大考生一条建议,务必要加强练字。
当然,对于已经处于高三且字体不美观的同学来说,在这忙碌的高三学习时间里额外的练字是不太可能了,但至少要把字写清楚,做到卷面整洁,辨识度高,不至于使阅卷老师难以辨认。
评分标准今年的作文着重从四个方面进行评价:第一,审题;第二,文体;第三,思想深度;第四,语言。
1.审题第一档(50-60分):切合题意。
考生能准确理解题目,抓住个人理想与家庭、社会的期待之间的落差或错位立论和闻释。
考生的阐释和思维过程呈现出一定的思想深度。
第二档(45-49分):符合题意。
能抓住个人理想与家庭、社会的期待之间的落差或错位进行立论和阐释,但用释和思维过程所体现出的思想深度一般。
第三档(40-44分):基本符合题意。
作文对个人理想与他者期待之间的落差或错位有所提及,但是没有从这一落差或错位展开论述或思考,而把重心放在了凭空抒发“我的人生我做主”,或者大谈作为中国人应该具备社会责任心之类的话题。
这一档作文和第一档、第二档在审题立意上的这一差距,需要阅卷老师细致辨析。
如果考生不联系落差或错位谈这些内容,其宿构或以前做过这类作文的可能性比较大,分数可相应减少。
第四档(36-39分):部分符合题意。
审题如果不做整体审视,就必然会被其中某一句话吸引,仅就这句话展开写作。
比如第三句: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然后就大谈个体、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作文就属于部分离题。
这是考生的阅读理解偏差,当然也与题目本身的表述有关。
但阅卷老师必须认识到,这样的作文还是考生到考场后看到题目写作的,与那些宿构甚至背诵作文到考场默写出来的作文有很大差别。
所以,只要文章结构大体完整,语言表述还过得去,即可列入这一档次。
第五档(21~35分):套作成分多,全文各部分之间联结十分生硬,有“两张皮”之嫌。
第六档(20分以下):完全离题。
2.文体除了审题之外,今年对文体的要求不再那么强调写论述类文章,但是,首先要明确文体,其次要符合文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