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赛事“盈利模式”浅析
全国各地体育产业,尤其是体育赛事这块的发展程度参差不齐。
相对发展较好的赛事主要集中在北上广,二三线的城市体育赛事相对发展较晚。
但无论是北上广还是二三线城市,基本上是两种类型,一种是市场主导的,一种是政府主导。
市场主导的主要是相关体育营销公司或从国外引入或受某赞助商委托对赛事进行组织和经营。
这其中也分该公司是否有该赛事的所有权,比如某体育公司从国外引入了某赛事,并有该赛事在中国的所有权,那该公司就可以从相关的赞助和门票上得到大额收入。
如果没有(该赛事的所有权)那么该公司只是单纯的负责该赛事的执行公司,盈利主要是来自当地的政府补贴、甲方公司给予的项目费、报大额预算在执行中节省成本等。
政府主导的主要是政府将政府性质的赛事委托给体育公司来执行,各地方的体育局捞大头,执行公司拿小头。
由于咱们中国体育产业的特殊性,无论以上哪种类型都离不开当地的体育局,很多比赛都要跟当地的体育协调合作,当地的体育局也要从中分很大的一杯羹。
这种现象在北上广这三座城市相对较小因为这三座城市体育产业市场相对较完善,市场起着主要作用。
但在二三线城市当地的体育局就要做地头蛇了,各种的关系都需要体育局来疏通,所以赛事的利益体育局也要参与瓜分,矛盾的是当地的体育局在赛事上也会给予经济补贴(这个我国复杂的财政制度又有一定的关系……)
比如某商业运动比赛:
体育公司负责:
1.队伍的邀请费
2.队伍的交通费
3.赛事的运营管理
4.媒体直播的费用
地方体育局负责:
1.200万—250万的承办费用
2.队伍在当地的落地费用
3.赛事审批,安保,场馆等费用
公司可以获得:
1.赛事30%的门票收入
2.获得除冠名赞助商外其他的赞助收入
地方体育局获得:
1.赛事70%的门票收入
2.获得冠名赞助商的全部赞助收入
注:该类赛事冠名赞助商一般是赞助费用最高的。
这个的前提还是这个公司有该项赛事的所有权,如果只是执行公司那就更可怜了。
现在国内的体育营销公司基本上是属于做赛事的执行方,很少有公司能有自己的赛事进行独立的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