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徐志摩诗歌的意境美

浅谈徐志摩诗歌的意境美

浅谈徐志摩诗歌的意境美
徐志摩是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才情的诗人,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其诗作的艺术魅力却没有因为其生命的消逝而消逝。

徐志摩生前出版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三部诗集,他逝世后又由陈梦家编写陆小曼作序出版了诗集《云游》。

徐志摩的每首诗歌都构思巧妙,充分展现了他超俗的想象力和不凡的艺术才华。

读他的诗歌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他善于在诗歌中创造各种美。

徐志摩通过对诗歌各种艺术美的创造,使他的诗歌作品的风格独树一帜,具有了很高的美学价值。

本文就其意境美谈谈拙见。

一、情景交融之美
古人云:“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一切景物皆情语”。

在表现诗歌关于“情景交融”这一文学特征方面,徐志摩做得非常出色。

情景交融有三种不同的类型,在徐志摩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景中藏情式
在这一类意境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然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

如《月下雷峰影片》“我送你一个雷峰塔影,满天稠密的黑云与白云;我送你一个雷峰塔顶,明月泻影在眠熟的波心。

深深的黑夜,依依的塔影,团团的彩云,纤纤的波粼--假如你我荡一只无遮的小艇,假如你我创造一个完全的梦境!”仅短短八句,其浓郁的诗意表现出了他卓越的构思手法。

由于诗人自我的切入,写景不再成为复制或呈现,写景即写诗人之景——“完全的梦境。

”在切入之时,现实的我抽身离去,自我的情感看不见了,个人的经历、思想看不见了,闪耀于读者眼前的是自然之美的形体和光辉。

整首诗的韵律就是情感和思想的旋律。

这首诗在写景但更是在写情。

(二)情中见景式
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

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现。

《为要寻找一颗明星》是比较纯粹的抒情诗之一,这首诗歌不是现实世界的誊写,而是感觉领域的探索。

在这首诗里,拐腿的瞎马、骑手、明星、荒野、天空、黑暗,这些具体的意象全不指向实在的生活内容。

凡是这些景物总会在被理解后消失,然后被诗人的某种情感替代,这使得诗歌情中见景,景中有情,使诗歌达到了通常文字难以达到的境界,这也是徐志摩诗歌的独到之处。

(三)情景并茂式
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型,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程度。

《再别康桥》可谓是这一意境类型的力作:“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惜别的深情。

诗人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
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把眼前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二、空灵美
首先,徐志摩善于选择具有空灵色彩的自然现象,无论是在早期还是在后期,他的诗歌中采自大自然的意象比比皆是。

例如:“清风”、“云草”、“雪花”、“明星”、“大海”、“浪涛”、“秋叶”、“青松”、“幽谷”、“田野”、“卷烟”、“云彩”、“橹声”、“黄昏”、“黄叶”、“桂花”、“石榴花香”、“冷清清的庙”……这些充满灵性的自然意象色彩绚丽,空灵剔透,婀娜多姿,使诗散发出独有的芬芳与风韵。

徐志摩说:“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象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


诗人带着宁静的心情去观照大自然,澄静之心映照着现实人生和社会的动静与喧寂。

他在其散文名作《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写到:“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秘神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康桥成了他政治理想的象征,徐志摩对大自然的描写与颂赞是与他的政治理想有关的。

他自己就曾说:“要使我的心灵,不但消极的不受外物的拘束与压迫,并且永远继续的自动趋向创作,活泼无碍的境界是我的理想……领受到大自然一草一木的精神是我们的理想。

”他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是生活得自由,富有纯真的个性。

要实现这些理想,必须到大自然中去寻觅,对他来说,大自然就是自由的象征,大自然所具有的空灵、秀逸的美就是生活中所要追求的美。

因此他说:“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并不是虚度。

”在他大量的颂赞自然的诗里传达出他的生命的信念:自然可以让我们摆脱外在的一切束缚,压抑的心态,是一种心灵的不羁与解脱。

他在《东山小曲》吟唱:“太阳在山腰里笑/太阳在山坳里叫/游山的你们来吧/这里来望望天,望望田消遣/忘记你的心事,丢掉你的烦恼。

”徐诗的空灵美不仅来自他对大自然的热情吟咏,还在于他擅长营构灵动飞扬的诗境。

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评,徐志摩的诗“是一道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生命水。

”诚哉斯言!徐诗空灵飘动的美正是源自于他挟着无尽的激情、力度和活力的永不枯竭的生命之水。

他说:“是人没有不想飞。

这皮囊若是太重,就掷了它。

可能的话,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他想飞到云端里去,也许那浩瀚天际的云端藏着他的梦想。

徐志摩生性好动,富有飘忽不定的气质,这种动态的心理与思维决定了他擅长描写“瞬间的动态”--少女一低头的温柔,云过处的影子,纷飞的雪花,飞动的草虫,狂欢的晓鸡,奔发的山泉,匆匆的火车,这些跃动的意象巧妙地融入他的诗里,构成一种摇曳不定、空灵飘荡的动态空间。

这种灵动飘逸的美是徐诗的灵魂。

在所有美的元素中,动态的美是真正富于诗意的美。

因为“自然是无时无处不在动中的,所以’动象的表现’是艺术的最后目的”。

除了创造无数跃动的意象之外,诗人还善于在静态的事物中注入流动的血液,使他的诗歌在宁静的画面里逸出灵动的生机。

以《她是睡着了》为例,描写的是少女的睡态,整个画面本来处于宁谧安静的状态。

诗人用他那神秘的摄像头定格在“少女的梨涡”上,然后以荷盘中颤动的露珠作比,从宁静的画面里呈现出
灵动的美感。

让人仿佛感觉到在“在星光下一朵斜欹的白莲”似的梦境里跃动着一个在“朝阳里”如“水仙”一般的“纤纤的身影”。

再如《落叶小唱》,“她的脚步”在深夜里踏进了我甜蜜的梦乡,划破了梦中寂静的夜空。

而梦醒时分,恼人的“秋声”又粉碎了我“留念”不舍的梦境。

又如《山中》,写诗人在静静的庭院想念山中的恋人,在那花好月圆、松影婆娑的静夜里,诗人“想攀附月色/化一阵清风/吹醒群松春醉/去山中浮动”,感情纤细,体贴入微的诗人面对“安眠”的恋人,不忍打扰她,只化作一片碧叶,轻柔地落在她窗前,传递着诗人对她的刻骨思念之情。

在这幅流动的画面里,似乎飘忽着抒情主人公的切切面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