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于农民工回乡创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

于农民工回乡创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

于农民工回乡创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内容摘要:企业资源严重不足是长期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使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比较优势难以发挥。

农民工回乡创业促进了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落后地区集中,实现了从“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向“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乘法转变,对农村经济起着更大的推动作用。

为此,本课题结合大悟县的实际情况,在分析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动因、效应及困难后,提出了进一步促进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回乡创业思考大悟县按照“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的思路,着力把农村劳动力转化为先进生产力,把劳务收入转化为产业资本,把外出务工人员转化为新农村建设的创业人才,多种措施并举,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全县返乡创业农民工共申办个体工商营业执照5000余户,创办一定规模的企业798户(投资在10万元以上的企业),吸纳农民工1.1万人,总资产16.9亿元,年产值23.6亿元,极大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一、现状(一)基本情况。

目前,大悟县有12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有近2万农民工利用在外学到的技术、积累的资金,回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和工商企业,兴办的企业总数占到该县乡镇企业总数的1/5,实现了由普通打工者向创业者的转变,形成了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创业的格局,为农民提供了容量大、门槛低、易接受的就业渠道,带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据调查,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投资办企业的约占34%,搞种植养殖的约占52%,成为经纪人的约占6%,担任村干部的约占8%。

(二)主要原因。

大悟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全县农业人口52万(其中劳动力32万),占总人口的81%。

转移输出劳动力支撑起了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回乡创业经济已成为该县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

1、外出务工积累资本(源)是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孵化器”。

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收获不仅在于获得一定劳动报酬,更重要的是打工者本人的成长。

农民工中既有熟练的产业工人,又有企业的技术及管理骨干,也有在城市由打工者变为企业家的创业者。

据调查,大悟县在外打工成为技术管理人员和“小老板”的有8000人,平均每个村有60人。

2、强烈的创业愿望是农民工回乡创业的主动力。

农民工回乡创业既有主观意愿,也有客观需要。

他们一方面对家乡有深厚的感情,有叶落归根的观念;另一方面对家乡的资源、市场、商机比较熟悉,认为返乡创业成功的机会较多。

农民工强烈的创业愿望对选择回乡创业起到了更大的推动作用。

3、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是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大背景。

由于沿海地区把产业发展的重点放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上,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甚至实行限制发展政策,劳动密集型产业区域转移成为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大背景,而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些产业中成为技术管理骨干或企业家的农民工回乡创业的过程。

4、城市二元体制是促使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外推力。

据调查,40%的回乡创业者认为,在外务工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没有户藉,很难融入城市生活,不能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平等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就医贵、学费高、养老难等问题短时间内难以解决。

此外,大部分回乡创业者反映外出务工生活条件差、劳动强度大,且城市生产生活成本相对农村普遍偏高,农民工选择在城市创业需要更多的启动资金和面临更大的创业风险。

(三)主要特征1、回乡创办的企业与务工时从事的行业一致。

农民工主要从事劳动强度较大、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他们回乡创办的企业大多数与其务工时一样,比较集中于建筑、采矿、运输、电子、餐饮和农产品加工等。

2、企业规模较小、结构单一。

农民工回乡创办的企业基本都是中小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主要依靠自有资金,投资2万元—50万元的占大多数,其生产结构以劳动密集型和手工操作为主,产品科技含量偏低。

如该县东新乡2000多名务工人员返乡后,投身于种、养、运、建等20多个行业,累计投入资金才500多万元。

3、在小城镇创业者居多。

回乡创业者选择在村创业的占总调查人数的46%,其他54%的创业者则集中在集镇。

选择在村居住的创业者占总调查人数的52%,在集镇居住的创业者占48%。

大部分回乡创业者虽然回到城镇创业,但是仍然没有实现举家迁移,也没有取得城镇居民身份。

二、作法大悟县把“走出去”的农民工视作凤凰,把家乡建设成他们的栖巢,大力实施“凤还巢”工程,通过上门邀请、优化环境、优惠政策、全程服务等措施,建立了一套吸引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长效工作机制。

(一)“上门邀请”吸引“凤还巢”。

早在1995年,该县就把吸引在外事业有成的农民工返乡创业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是“明家底”。

县乡两级政府每年都对本地在外务工人员进行一次全面普查,摸清他们的务工经商地点、从事行业情况、资产状况、发展设想、联系方式等。

二是“请进来”。

利用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返乡集中的春节期间,由县主要领导召开一次外出劳务人员恳谈会和返乡创业之星座谈会,向他们通报家乡情况,加强感情联络。

在全县营造了“外出创业光荣,回乡创业有功”的浓厚氛围,引导“打工潮”向“创业潮”发展。

三是“走出去”。

专门在北京、深圳、天津等8个农民工集中的城市设立招商办事处,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设立商会,聘请在外事业有成的大悟籍农民工担任家乡招商顾问,实现常年招商;另一方面,对在外创业有一定规模,又具备在家乡发展条件的,县乡负责人每年定期“上门邀请”,向他们通报家乡的发展情况,推荐招商项目,引凤还巢。

(二)“优惠政策”助推“凤还巢”。

一是出台优惠政策,开辟绿色通道。

该县把“凤还巢”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对返乡创业的务工人员给予政策优惠,在土地出让、税款征收、工商登记、用电、信贷等方面享受外商同等优惠,并专门出台了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关于吸纳民间资金兴办企业的若干规定》。

二是建立创业园区,壮大发展基地。

不少乡镇在园区设立了返乡基地,积极鼓励返乡创业企业入园,实行园区干部专人专事工作责任制,解决返乡创业企业建设中的各种困难。

三是搭建沟通平台,营造创业氛围。

放宽农民工进入创业市场的条件,积极扶持发展特色经济,允许农民与法人、其他组织作为投资主体,积极促进农村经纪业发展。

(三)“优质服务”留住“凤还巢”。

大悟县提出“全程跟踪服务”、“保姆式服务”等口号,打造适合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软环境。

一是开设服务窗口,推行无偿代理。

在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专门窗口,为返乡创业提供服务,无偿限时办理各种证件,落实手续从简、收费从低、办事从快的便民措施。

二是履行岗位责任,专题释疑解难。

专门建立民营经济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列入政府任期目标和有关部门岗位目标,定期考核,严格奖惩。

一方面给返乡创业农民工提供“保姆式服务”,真正让农民工返乡创业引得来、留得住;另一方面,针对农民工创业缺乏指导的问题,成立了7个农民工返乡创业协会,举办了十多期创业培训班,聘请专家、学者、能人授课,将农民工纳入培训范围,对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开展培训,使其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提高其创业水平和成功率。

三是结合城镇建设,用活用好各种政策。

要求各相关部门对农民工创业采取正确的分阶段引导政策,完善农民工创业指导、融资担保、技术开发、信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体系。

(四)“榜样力量”激励“凤还巢”。

一是定期开展表彰返乡创业优秀人员活动,并积极吸纳返乡创业人员参与政治生活。

从2004年起,每年年初都在全县范围内评出返乡创业十大明星,由县政府通报表彰,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回乡创业者。

二是在农民工返乡和外出时,组织有规模的迎送仪式。

对返乡有困难的,还帮助提供票务服务;在外务工期间,不能及时回乡“双抢”的,组成“助耕队”,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家庭春播秋收。

2005年以来,该县有60余名外出农民工返乡参与了村组干部竞选,有40多人担任了村“两委”干部;10多人当选为县政协委员、人大代表。

三、效应评估从大悟县大力推行和提倡回乡创业的实践看,推行回乡创业经济,对于树立政府亲民形象、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多元绩效。

(一)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回乡创业的农民工依托打工时掌握的技术与家乡的资源实现了对接:一方面带回了家乡缺乏的技术和市场信息,起到了示范、推广等作用。

另一方面,在农林禽初级生产的基础上,形成了以销售定加工、以加工定生产的“贸工农”发展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缺陷,拓展了农村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空间,改变了农村经济单纯依靠农业的格局,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

(二)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农民工回乡创业在促进城镇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同时,为当地农民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为农民就业和增收提供了有效途径,使农民就地就近进入二、三产业。

调查显示:一名回乡创业人员每兴办一个企业,可以带动约2人就业,每人每年平均增收2000元左右。

(三)建立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有效载体。

回乡创业者来源于农民,又反哺农业。

创业者一方面吸纳农村农业富余劳动力,扩大了农业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改善了农业基础条件;另一方面,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和营销网络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建立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有效载体。

(四)完善了吸引人才回流的新途径。

外出打工农民多数都是受过一定文化教育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在城市打工的过程中既增加了收入,也接受了城市文明的熏陶,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转变了观念。

他们回乡创业不但带回了资金、技术和市场信息,还带回了都市文明和现代消费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丰富了农村的人力资本。

(五)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回乡创业者一方面以人才为核心,以企业为载体,吸引了资源、资金等要素的就地优化配置,另一方面,通过股份合作制、股份制、合伙、独资经营等形式,领办或创办企业,促使资金、技术等向农村地区集中,大大提高了县域资源整合和集聚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主要问题(一)制约性因素问题之一:农村资源开发水平低、市场发育不健全、创业方式上仍存在盲目性。

1、农村资源整体开发水平低下,市场发育不健全。

一是在创业思路方面,更多地强调向非农经济转移而不注重农村内部挖潜,过度依赖向外地、特别是向城镇倾斜,而不注重利用当地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来培植劳动密集型产业;二是在创业方式方面,更多地强调政府在其中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引导和服务职能。

三是在创业方法方面,缺乏全县统筹、上下沟通、部门协调、区域合作。

在市场不明的情况下,各地独自为战。

四是在具体措施方面,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完善有待进一步推进,如基础设施、中介机构、法律法规等不完善。

五是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缺乏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订单培训、定点培训等长效机制不健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