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更多](标题:宁夏文化体制改革渐显成效来源:西部时报20100306期杜晓明张钦)30多年前的“文化体制改革”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这个时期的文化体制主要参考苏联模式并与当时的社会情况相接轨,产生了很多人才与艺术作品。
[更多百度百科]1979年10月,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在中国文化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提出了新时期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一系列指导方针,为文化领域的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更多]1980年,文化管理部门明确提出体制和管理制度改革的问题。
从1983年国务院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部署文化体制改革。
[更多]198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文化部《关于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意见》,部署对大中城市艺术表演团体进行布局结构调整,文化领域体制改革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1988年国务院批转《文化部关于加快和深化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意见》,倡导“双轨制”的改革思路。
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第一次以党的重要决议的形式强调,改革文化体制是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
文化领域体制改革工作在探索中不断推进。
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和一系列方针。
《决议》认为“改革文化体制是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
[更多]2000年,“文化产业”一词被正式写入中央文件。
[更多百度百科]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定了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
2003年6月,中央召开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确定在9个地区和35个文化单位进行试点。
经过两年多的大胆探索、扎实工作,各地试点地区和单位基本完成了中央确定的试点任务,为改革向面上逐步推开提供了典型示范,积累了新鲜经验。
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一重要命题,这也是中央正式文件中第一次出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提法。
从此刻起,代表着我国开始全方位的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道路。
[更多]2005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2008年09月23日露天电影来源:株洲网)2006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科学分析了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深刻论述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对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行了具体部署。
[更多]2009年7月,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出台,标志着文化产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
2010年7月27日中央宣传部发出通知,要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把学习宣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以《讲话》精神为指导努力开创文化改革发展新局面。
[更多]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文化改革发展问题,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在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征程上矗立起又一座历史丰碑。
[更多]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
[更多](2011年10月25日标题:授权发布: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来源:新华社)2012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到2015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进一步巩固;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基本完成,文化体制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力促进文化科学发展……[更多]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科学把握当今文化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这对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更多](一位市民在兰州黄河桥梁博物馆参观。
2013年11月11日来源:新华网新华社记者聂建江摄)增强国家软(文化)实力是客观要求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全球化。
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既为我们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推动我国文化走向世界、提高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使我国文化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的文化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我国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参与文化市场竞争的能力还不强,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还没有转化为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如果不加快发展,形成我们自己的文化优势,就难以在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站稳脚跟。
[更多]“文化体制改革”的十年成果(2003--2013)文化体制改革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涉及面广、影响深远、成效显著。
这十年文化体制改革的历程,反映出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持续增强的进程。
纵观取得巨大成果的这十年,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路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3年初到2005年12月,主要是开展试点、探索经验。
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通过《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中办、国办转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确定北京等9个综合性试点地区和35个文化单位开展试点。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全面推开改革提供了示范、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从2005年12月到2010年7月,在试点基础上制定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在全国扩大试点、逐步推开。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意见》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要求综合性试点地区率先推开改革,除新疆、西藏以外的其他省区市也要确定自己的改革试点地区和单位,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
新疆、西藏要从自身实际出发,逐步推进改革。
改革的目标任务不断细化、政策环境日益优化,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进展。
截至2010年7月底,全国转企改制院团总数达312家,仅2010年新增数即达190家,超过了2008年以前转企改制院团的总和。
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的范围逐步由省级院团向地市级和县级院团延伸,在已列入统计的312家转企改制院团中,地市级和县级院团达238家。
改革推动了演艺领域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标题: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纪实来源:新华社)第三阶段,从2010年7月到2011年10月,主要是加快推进、全面展开。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三加快、一加强”的重点任务。
按照“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巩固提高、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要求,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度推进、全方位展开、纵深化拓展,部分领域基本完成改革任务,重点难点取得重大突破。
第四阶段,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后,各地区各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六中全会重大部署,基本完成中央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迅速兴起文化改革发展的热潮,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更多]截至2013年上半年,全国共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4000多家,核销事业编制18万个以上。
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领域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应转制的419家地方出版单位已完成402家,应转制的2412家发行单位全面完成改革任务;29家电影制片厂已完成27家,地方362家电影公司已完成327家,460家电影院已完成411家,广电系统内需转制的57家电视剧制作机构已完成52家,38家省级党报党刊发行机构已完成32家。
此外,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改革取得积极进展,2118家国有文艺院团中已有590家完成转制,地方3000多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已有595家完成转制。
全国共有26家文化企业上市,融资规模不断扩大,逐步成长为A 股市场的一个新兴板块。
[更多]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据统计,截至2013年4月,我国共有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69.8万家。
2005-2012年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年均增长超过23%,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
文化产品创作生产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
目前,我国图书出版、电视剧生产居世界第一,电影票房居世界第二。
电影票房从2003年的11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70.73亿元。
2013年最新数据支持了文化产业“继续向好发展”的预期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届文博会可以看做是一份“一年期答卷”。
2013年1月至9月,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018亿元,同比增长39.4%,高于全社会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6个百分点; 2013年1月至9月全国电影票房收入164.25亿元,同比增长34.86%;上半年移动游戏市场规模突破50亿元,较去年下半年增长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