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体现的儒道思想摘要金庸小说将中国雅文化传统灌注到俗文学这种有活力的文学形式中去,从雅文化传统和俗文化传统的结合部切入,通融雅俗而超越雅俗,这使得金庸小说的文化底蕴与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达到了深度地契合,也使得金庸小说风靡华人世界。
金庸小说的文化底蕴是以儒道为基础的,但是金庸小说中的儒道思想不是简单矛盾对立关系,而且互补统一的关系,本文将对金庸小说中体现的儒道思想作一简单的呈现,以小说中的大量实例进行证明,并探讨金庸小说中儒道能够水火相容的原因。
【关键词】仁义、知其不可而为之、武功、个性意识、互补统一引言武侠小说作为通俗文学中的一种,在中国可谓是源远流长,最早的武侠小说可以追溯到唐人传奇的《虬客传》、《红线》、《聂隐娘》、《昆仑奴》等精彩的文学作品,其后是《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等,步入现代后又出现了还珠楼主,平江不肖生等专事武侠小说创作的作家。
然而,武侠小说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却未蔚然成大观,知道金庸武侠小说出现才使武侠小说这一通俗文学形式在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才使武侠小说成为通俗小说中最活跃的文学形式。
金庸于1955年开始他的武侠小说创作生涯,自1995年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问世后,相继又推出《碧血剑》、《雪山飞狐》、《飞狐外传》、《射雕英雄传》,到1972年金庸封笔,金庸共出版了十五部武侠小说,将武侠小说这一文学形式推向了极致。
金庸武侠小说的读者遍布全世界,“可以说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说的流传。
”①据《远东经济评论》“文艺和社会”栏目的资深编辑西蒙·埃利斯所作的粗略估算,光是内地、香港和台湾这三大市场,历年来金庸小说的销售量,连同非法盗版在内累计已达一亿。
②此外,金庸的读者遍布社会各个阶层,从政府官员、教授学者、文化名流、大中学生到普通市民都有金庸迷。
问什么金庸武侠小说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和吸引力呢?当然这与通俗文学极具感性化和消遣娱乐性有关,但是其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金庸小说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
金庸小说蕴含的传统文化尤其以儒道最为突出,本文将对金庸小说中的儒道思想作一探究和分析。
一、金庸小说中体现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对金庸小说影响很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儒家“仁爱”思想的体现孔子说:“仁者,爱人。
”③仁爱思想不仅贯穿整部论语,而且还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
“儒家认为‘仁’是‘爱人之本’,认为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④所以在《论语》中可以看出有时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的德行,而是指一切德行的总和。
郭靖是贯穿《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两部小说的人物,在他的身上处处体现了这种仁爱思想。
郭靖在蒙古草原长大,他在元军中担任过要职,曾助铁木真攻破撒麻尔罕城,城破之后蒙古军烧杀抢掠,开展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自白发苍苍的老翁以至未离母亲怀抱的婴儿都无一幸免。
郭靖看到这些后心刀割,他冒着生命危险恳求铁木真饶了撒麻儿罕城的人民。
在《射雕英雄传》的末尾,郭靖和英雄迟暮的铁木真有过一段对话,成吉思汗说:“我所建大国历代莫可与比。
……你说古今英雄谁能及得上我?”郭靖答道:“大汗武功之盛,古来无人能及。
只是大汗一人威风凛凛,天下却不知积了多少白骨,流了多少孤儿寡妇泪。
”在郭靖看来,自古以来英雄受当时钦仰,后人追慕,必是为民造福,爱护百姓之人,而不是看他杀了多少人,建立了多大的功业。
《神雕侠侣》中写蒙古人攻城,驱赶大宋百姓先行,大宋守兵只要手软开城,蒙古兵就随即跟上,。
对于蒙古人的阴谋郭靖自然明了,但是郭靖实在不忍心让几千人大宋百姓葬身于元兵的铁蹄之下,所以郭靖看到守城士兵置百姓性命于不顾后,马上叫守兵打开城门让百姓进城,自己则率领士兵,冲出城门截断元兵,阻挡其进城,后来郭靖被元兵团团围住,使他险些战死于城外。
这让人很自然的想到《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因为不忍心弃荆州的十万百姓,以至于影响了行军速度,被敌军追上,使刘备差点丧命的事迹。
由此可见,郭靖的爱国爱民之心确实让人感动。
萧峰是《天龙八部》主要塑造的人物形象。
他开始是丐帮帮主,后来当上辽国南院大王,最后又变成一个普通人。
虽然他的身份地位不断在变化,但是他那颗感念天下苍生不为己的心却始终未变。
萧峰作为辽国南院大王时,辽帝令其南征大宋,他违令不遵,他说:“我若征宋,这里有万余将士,只怕未必有半数能回北国,倘若我真能救得这许许多多的生灵,皇上纵然将我处死,那也死而无恨。
”在萧峰和郭靖身上,金庸先生寄寓了自己崇高的审美情怀,表达了儒家“仁爱”精神对于武侠人物甚至一般人性的最高理想,他们的仁心义胆是以天下百姓生死存亡与民族国家的安危祸福为念。
(二)以义为上的价值观念和由此形成的崇高人格气节儒家认为“义”是事之“宜”,即应该。
它是绝对命令,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这些事是对的,所以儒家主张“义”高于一切,违背了“义”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
孟子曾这样说:“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
”⑥可见儒家的价值观是以义为上的价值观。
金庸武侠小说极其强调“义”,“义”是小说中儒侠之美的基石,郭靖是金庸小说儒侠人物的代表,郭靖几乎在做每一件事之前都要想想这件事和道义是否违背。
郭靖爱黄蓉,但是郭靖和华筝公主有婚约,于是郭靖对黄蓉说:“我是个蠢人,什么事理都不明白,我只知道允许过的话,决不能反悔。
”他在华筝公主与黄蓉之间,执意选择与华筝公主成亲而舍弃黄蓉,他并非薄情之人,但是他想的是答应人的事绝不反悔,他答应与华筝成亲,就是以义为上的表现。
当蒙古大军即将犯境时,对于杀敌救援黄蓉只想尽力而为,如果能力不够就骑上小红马,一走了之,郭靖不同意,他说:“蓉儿,这话就是你的不对了,咱们既然学了《武穆遗书》中的兵法,又岂能不受岳武穆尽忠报国四字之教?咱俩虽人微力薄,却也要尽心竭力,为国御辱,纵然捐躯也在所不惜。
在这里郭靖已经将“义”提升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层面。
而在与从小结为安答的托雷之子忽必烈的对话中进一步体现了郭靖的大义之举。
忽必烈说:“我与叔父相交三世,郭叔父念及故人之情不必如此,”郭靖正色道:“那也未然,公义在前私交为轻。
昔日托雷安答领军来攻襄阳,我曾起义行刺义兄,以退敌军。
恰逢成吉思汗病重蒙古兵退,这才成全了我们的金兰之义。
”郭靖为了义可以灭兄,也可以为了义灭亲。
在《神雕侠侣》二十七回,郭靖之女郭芙愤怒之下斩断杨过的右臂,郭靖知道事情原委后执意要断女儿一臂。
郭靖说:“伸出右臂来,你斩断人家一臂,我也断你一臂。
你爹爹一生正直,绝不敢徇私妄为。
”为了大义“亲”“兄”都可灭,可见郭靖确实具有儒家“以义为上”的价值观念。
郭靖的一生正可以用他自己的一句话“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来概括,这种侠无义不立,义无侠不成的价值观念正是儒家以义为上的价值观念以及由此形成的崇高人格气节的体现。
《天龙八部》中的萧峰的身世和生平极其复杂。
他本是契丹人,父母双亡后被寄养在大宋一个普通家庭里,经历磨难后当上了丐帮帮主,可是康敏为泄私愤将萧峰是契丹人的身世抖出来,使得在当时汉人与契丹人民族仇恨深重的情况下,人人都欲得而诛之,萧峰为了躲避追杀,远赴关外,后来因为救了契丹皇帝被封为辽国南院大王,萧峰做南院大王时又因违抗辽帝南征大宋的诏令而被贬为平民。
但是,不管萧峰是帮主、南院大王,还是普通老百姓,他都处处以义为重,不为民族仇恨蒙蔽,超越了狭隘的民族观。
他行事时时处处以是否符合道义为标准。
作为契丹人的后裔,他回到辽国以后,却坚决反对辽国的侵宋战争,以一己之勇武迫使辽国皇帝收回成命,自己则在雁门关外悲壮自尽。
为了宋,辽百姓不受战乱之苦,萧峰毅然选择了牺牲自己,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不愧是一位义薄云天的大侠。
(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天命观孔子生活在社会政治大动乱的年代,他竭尽全力改革世界,他周游各地,还像苏格拉底那样,逢人必谈。
虽然他的一切努力都是枉费,可是他从不气馁。
他明知道不会成功,仍然继续努力。
孔子说他自己:“道之将行与?命也。
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他尽一切努力而又归之于命,“命”就是命运。
也就是说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计成败,甚至有时明知道会失败,但是还是要尽力去做,这就是儒家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天明观。
金庸曾说:“我在三十岁稍过后开始写武侠小说,所描写的男主角为数众多,个性和遭遇颇为繁复。
但是到最后,男主角的结局通常不出于两途: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或飘然而去,遁世隐居。
”⑦那么是什么样的一种天命观让金庸小说中的男主角选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样一种结局呢?答案可以从郭靖和萧峰身上找到。
小说中郭靖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宋元之交,当时宋朝统治腐败不堪,民不聊生,面对元军的强大攻势,无力抵抗,只能偏安于江南一隅;而蒙古经过铁木真的统治,国土面积得到扩展,经济得到发展,军事实力更是强大无比。
从双方的对比实力来看,宋朝灭亡,蒙古统一全国是必然趋势。
因此郭靖所从事的抗元大业必定会失败,他苦守了十多年的襄阳成也必会沦陷,这一点郭靖心里也清楚,但是郭靖依然竭尽全力守卫襄阳,他在《神雕侠侣》二十二回中说:“襄阳古往今来最了不起的人物,自然是诸葛亮。
此去以西二十里的隆中,便是他当年耕田隐居的地方。
诸葛亮治国安民的才略;我们粗人也懂不了。
他曾说只知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功失败,他也看不透了。
我与你郭伯母谈论襄阳守得住,守不住的,谈到最后,也总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字”。
最后他也实际行动来践行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最终襄阳沦陷,他也战死沙场。
《天龙八部》中的萧峰也是如此,他一生为平宋辽杀伐,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后他为阻止辽国侵宋跳崖自尽。
由此看来金庸小说中的第一类男主角践行的正是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天命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这种天命观发展的结果。
二、金庸小说中的儒道思想的关系(一)入世与出世的互补统一儒家的入世思想在金庸的小说中表现为强烈的,积极的参与正义斗争,关心现实世界,关心民间疾苦,刚健有为;道家的出世思想在金庸小说中表现为逍遥无为,超然世外,退隐江湖。
金庸小说中入世与出世的互补统一变现为。
1、金庸小说中的儒家式人物,他们开始经世济民,刚健有为,理想达到或皮破灭后,便由入世转为出世。
如《书剑恩仇录》的陈家洛,他开始时积极领导反清复明大业,企图恢复汉人山河,理想破灭后,万念俱灰,退隐山林。
《碧血剑》中的袁承志帮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皇帝在媒山自尽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他自己对李自成的腐败统治深感失望,于是和佳人避世海外。
2、金庸小说中的道家式人物,他们率性而为,逍遥无为,超然世外,他们相安则遁世,世乱则侠义。
如《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他率性而为,逍遥自在,在日月神教的大举进攻面前,令狐冲知道,此时如果还自在无为的话,恒山必会遭灭派之祸,于是他率众迎战日月神教的大举进攻,誓死保护恒山教众,得知己方没有威胁后,才安心与任盈盈离开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