隈研吾建筑思想与作品分析
悬挂瓦片构造 建筑立面使用的瓦片采用 当地材料以传统工艺制成, 以向道教崇尚的自然和平 衡致敬。以金属丝线吊的 瓦片漂浮在空中,似乎摆 脱了重力的束缚(甚至获 得了轻盈的视觉观感), 并形成会呼吸的立面,从 而使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 紧密融合。
(The opposites house)
瑜 舍
瑜舍一共设有99间客房, 分6 层, 环绕于大堂的四周。99 间客房之中半数以上的面积超 过了70㎡, 房间之大北京罕有 , 其中45㎡的有43 间, 75㎡ 的有46间, 95㎡的7 间, 还有 面积达, 115㎡的开放式客房 两间, 以及, 180㎡顶层复式 带空中院落的套间一间。
有机玻璃和榆木相结合,折射 出空间的通透和灵动,这正是 隈研吾先生的所长。材质上的 选用还有灵机一动的灵感,如 大堂上空的帷幕(Mesh),实际 是用不锈钢制成的。“百炼成 精钢,化做绕指柔”,从不同 的角度看,帷幕上会呈现出不 同的纹理,每天不同时段,这 些帷幕会扮演不同的神奇折射 镜,将阳光奢侈地铺撒到酒店 的不同角落,非常震撼。
项目概况 建成时间:2012年10月 建筑规模:716㎡ 建筑理念:碧绿幽静的山野中,如果没 有一幢竹子搭建的小楼,便失了一些灵 气。竹屋似乎为了弥补这个缺憾而应声 而出,但又好像是先有了竹屋,其他的 别墅都是来作配角的。
建筑建在一条山沟上,充分地 利用地形建造,下面一层在山 沟的底下,上面一层在山沟的 上面。 在堪察了基地周遭环境后,隈 研吾尝试將长城特有的“就地 构筑”方式运用到此设计中, 他保留了坡地凹凸不平的地面, 小心翼翼的將分段的細长平面 依地面高低置放上去,形成一 個完整的连续体。 将长城的特质运用到居住行为 上,房子被称作"墙"而非"房屋"。 用竹子做材料,视竹子的密度 与直径,它提供了各种不同的 空间分割。我们决定放置一个 竹子墙,就像长城一样沿着基 地斜面的一层竹子。
展览
地下一层平面
虽然建筑的平面是不常见的三角形,但是建筑师成功处理了每个角落,内部空间匀称完整, 并不是为了满足造型而牺牲建筑的使用空间。 博物馆的室内流线和交通组织成熟而且理性,建筑师通过一个大台阶将参观人群指引进建 筑物里,运用垂直交通和水平交通,巧妙地将建筑物分成几个展厅,游客的参观流线清晰 并富有条理,参观流线多变但不重复。建筑师将每层平面放大、缩小、再放大,游客身在 其中能够感觉到建筑空间的这种明显的变化,并能从中获得乐趣。
Green Cast
项目概况 位置:日本神奈川 竣工:2011年 占地面积:1022平方米
建筑只有一面能被人看见,所以,如何 处理这个立面,会变成建筑能否出彩的 关键。
总平面
平面占地虽小,但空间处理非常巧妙, 室内相互流通,分隔灵活,层与层之 间的功能明确,且层层递进,秩序井 然。
这个建筑由惊人的表皮定义,它呈 现出像素化的铝制盆栽。这些花盆 由铝材压铸的板面做成,这些板面 也为设施提供相应的空间。三到六 个铝制板面形成统一整体,它们不 仅是表皮,也是花盆。每个板面都 是倾斜的,而且它的表面也是有机 的,因为覆盖的是腐烂的苯乙烯泡 沫。类似于水管,通风用的空气罐 和下水管这样的设施都安装在这些 板面下面,从而形成一个综合系统 化的表皮。
1F
2F
3F 内部空间分析
设计利用基地环境地势的变化,将人们从前面引到后面,仿佛花园漫步,空间氛围从动到静止。内部展 览空间螺旋上升,使人们从黑暗走向光明。在建筑的顶层,人们可一揽老君山最美的风景。瓦片阻挡了 阳光的直射,柔和的光线进入室内,投下美丽斑驳的影子。
室内透视
剖面
为了应对前侧池塘和后侧街道的地势高差,南立面分为上下两部分,并错开一定角度以 避免与南侧体量较大的建筑产生直接冲突。建筑东侧大片瓦幕在垂直方向上进行了扭转, 以顺应其直面的道路的走向。面对步行广场的北侧立面静态而平整。各向立面的瓦幕形 态各有不同,像一整塊布一样包裹着建筑。
本土建筑作品
朝日广播公司总部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朝日广播公司总部 项目地点:日本 大阪 场地面积: 8500.04㎡ 总建筑面积:43401.27㎡ 建造时间:2003年9月—2008年1月
ABC 的新楼意在将人、自然和建筑融为 一体。两个大型“花园”,一个位于河 边的“河岸露天平台”,另一个则位于 屋顶的“摩天平台”,二者成为了人们 尽享河流全景的装置。
上大台阶
一层主要是工作间和仓库等 辅助用房。通过大楼梯将人 流引向二楼平台。功能决定 了空间较为封闭。
第 一 个 花 园
河面 河面
二层平面图
二层是整个建筑的客厅,经由大台阶到大平台,把空间给城市,给市民很好的休 闲区域,是良好的观景平台,也是近距离与建筑交流的场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 个 花 园
在中间层屋顶植入一个观景平台, 站的高了,视野自然开阔。供平台 上下层的办公人员休闲交流。
室内:虽然竹屋里的家具与设备足够现代, 但是无论从哪一处细节都能感受到一缕淡淡 的禅意。比如屋内的石板桥、非常日式风格 的盆栽甚至是卧室里散放的蒲团。
道可道——四川新津 志博物馆
项目概况 建设地点:四川成都新津老君山山脚 建筑层数:地上3层,地下1层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 建筑造价:3000万人民币 用地面积:2580㎡ 建筑面积:2353㎡ 设计时间:2008年10月~2009年12月 建设周期:2010年1月~2011年12月
第二篇
——隈研吾建筑作品欣赏及分析
中国建筑作品
现在建筑大师在中国的作品,大多不那么尽如人意。 ——隈研吾
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
历史回顾 长城脚下的公社,由12名亚洲杰出建筑 师设计建造的私人收藏的当代建筑艺术 作品,是中国第一个被威尼斯双年展邀 请参展并荣获“建筑艺术推动大奖”的 建筑作品,同时,用木材和硬纸板制作 的参展模型也被法国巴黎的蓬皮杜艺术 中心收藏,这是蓬皮杜艺术中心收藏的 第一件来自中国的永久性收藏艺术作品。
隈研吾
建筑思想及作品分析
我在每一个项目中都贯穿的一种态度:保存现存的自然环境。 ——隈研吾
演示文稿脉络
第一篇:隈研吾简介及思想
第二篇:建筑作品欣赏及分析 2.1 中国作品 2.2 本土作品(日本) 2.3 以木材为主的建筑作品(专题) 第三篇:结语
第一篇
——走进隈研吾
隈研吾简介
隈研吾,日本著名建筑师,享有极
主要著作及思想
“有没有可能建造一种既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又不刻意追求视觉需求的建筑 呢?正是在这样的悲观氛围中,我写下了一系列的文章,也由此诞生了这本 书,并取了一个莫名其妙的书名——《负建筑》。” 所谓“负建筑”即是弱化建筑的造型性,让建筑连接人与自然,使其最大限度 的融合在环境当中充当主体与世界的媒介这样一种建筑思想。“负建筑”即 “Erasing architecture” ,通俗的说就是“让建筑消失”。隈研吾心目中的 “负建筑”,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也不刻意追求满足占 有私欲,而是俯伏于地面之上,在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又显得轻盈明快。
用木头创造世界的人 ——隈研吾木之作品大集
星巴克咖啡厅
日本 福冈县 太宰府市
建筑面积:212.98平方米 竣工年份:2008年
该建筑由2000根棍状构件组成,长度为 1.3米到4米,截面6厘米见方。木棍的总 长度达到了4.4千米。建筑师这次 采用的是斜向编织的方法,以创造方向 感与流动感。而在星巴克项目中,因为 是斜向交叉,连接更加复杂,因此四个 步骤才能组成一点。建筑师稍微改变了 支点的位置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将四根 木棍分成两组,以避免在一点聚集。
构思草图
外立面由巨大落地玻璃和纤纤细竹构成, 日出日落,日光从不同的角度入射室内, 经过竹林与玻璃的几次反射,将日光表现 成“万丈光芒”,好似佛光普照。春夏秋 冬,太阳入射角不同,加上雪景、冰景的 变化,四季又形成不同的光影景观。
「竹屋」内部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 那座由竹子所围成,有浅水环绕以 及穿透的视野,充满禅意、光影多 变的「茶室」。竹子、石板、水和 阳光等自然材料和元素,在隈研吾 纯净的空间设计手法下,被转化成 一个洗涤心灵的场所,身处其中, 不只让人感觉舒适,思绪也会渐渐 平缓下來。
十层平面
面河的外墙覆盖了由可循环木材制 作而成的极其光亮、结晶的格栅百 叶窗,这样就起到了减轻建筑刚性 外观的作用。将可循环木材应用在 格栅百叶窗有利于将风自然导入, 阻隔太阳辐射,而且减少了空气中 的二氧化碳含量。它同样还是连接 河流与建筑的装置,为城市环境提 供了舒适感。传统的日式格栅百叶 窗与这种木材相得益彰,因为这种 材料既是旧材料又算新材料,对自 然环境有益。
棋盘似的建筑外观,颜色从翡翠绿向乳白色渐变,外立面颜色不周边其它商业楼群 虽然保持了一致性,但还是坚持了颜色选择的初衷——构建一个“城市中的绿洲”。
没有人不为瑜舍的外观设计所 动,它让人看一眼就忘不掉。 翡翠绿的玻璃外墙所构成的魔 方式的外观,写意的竹丛,这 是一种神秘的组合,只有最富 有想像力和自信的设计师才敢 采用这样癿方案。探究设计师 的历史,发现曾经的法国生活 给他留下了深刻癿烙印:内敛 和奔放、谨慎和张扬,作品最 能体现设计师癿内心世界,而 瑜舍就是这样癿一件珍品。
新津志博物館坐落于新津老君山山脚下,迎接着前來朝拜道教聖地的人們。建築 通過自身的空間和内部的展覽,嚮人們呈示着道教的精髓。建築立面使用的瓦片 采用當地材料以傳統工藝制成,以示嚮道教崇尚的自然和平衡致敬。以金屬絲懸 吊的瓦片漂浮在空中,似乎擺脱了重力的束縛(甚至獲得了輕盈的視覺觀感), 并形成會呼吸的立面,從而使建築與周圍自然環境緊密融合。爲了應對前側池塘 和後側街道的地勢高差,南立面分爲上下兩部分,并錯開一定角度以避免與南側 體量較大的建築産生直接衝突。建築東側大片瓦幕在垂直方嚮上進行了扭轉,以 順應其直面的道路的走嚮。面對步行廣場的北側立面静態而平整。各嚮立面的瓦 幕形態各有不同,像一整塊布一樣包裹着建築。 設計利用基地環境地勢的變化,將人們從前面引到後面,仿佛花園漫步,空間氛 圍從動態到静止。内部展覽空間螺旋上升,使人們從黑暗走嚮光明。在建築的頂 層,人們可一覽老君山最美的風景。瓦片阻擋了陽光的直射,柔和的光綫進入室 内,投下美麗斑駁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