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喝茶教案

喝茶教案

一、教学要求1.要求掌握这篇文章的大意。

2.体会周作人所追求的情趣和字里行间隐含的“涩味”。

3.掌握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

二、学习要点1.掌握《喝茶》这篇散文的基本写作思路。

2.体会周作人散文中“闲话”的情趣和耐人寻味的“涩味”。

3.领悟《喝茶》这篇散文在思想内容、体式和审美追求方面的特点。

三、作者生平周作人(1885—1967),原名周櫆寿,后改名槐树,字启明,起孟,号知堂。

浙江绍兴人。

鲁迅之二弟。

中国现代散文家、学者。

1901年周作人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学习。

1906年赴日本留学,开始学建筑,后来走上文学翻译、文学创作的道路。

1911年回国,曾任浙江省教育司视学,浙江第五中学教员。

1917年到北京,先后任北京大学国史编纂处编纂员、文科教授,兼任燕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教授。

1920年底参与筹组文学研究会,倡导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文学。

1921年后写了许多针砭时弊、批判封建文化的散文。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

新中国诞生后,家居从事翻译与写作。

周作人的早期散文有《苦茶随笔》、《苦竹杂记》和《风雨谈》等专集。

自选的文集有《知堂文集》。

在人生派散文中, 周作人、俞平伯、钟敬文、废名他们是“言志派”的代表。

这一派的散文求取“闲适”的雅趣, 领军人物是周作人,他说“作文极慕平淡自然的景地”。

“平淡自然”的散文,也就会给读者“闲适”的感觉。

周作人《喝茶》等作品成为“闲适”散文的代表作。

四、作家作品1.作品概述周作人是现代散文大家,他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并提倡抒发个人情性的“言志”小品文,周作人小品的艺术特质多为闲谈体,借鉴明人小品和外国随笔的笔调,形成自然隽永、冲淡平和的风格,或者可用“闲适”二字来概括。

其《喝茶》、《乌篷船》、《故乡的野菜》中的“涩味”和“简单味”,尤为明显。

他著有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知堂回想录》等。

其中《雨天的书》中的文章粗略分为四类:一,悼亡怀人,如《唁辞》《若子的死》《怀旧》等。

二、闲适文章。

如《北京的茶食》《鸟声》《故乡的野菜》等。

三、“正经文章”,如《狗抓地毯》《我们的敌人》《与友人论怀乡书》等。

四、读书“茶话”,如《读欲海回狂》《舍伦的故事》等。

其中的某些篇目直接影响了周作人后来一些文学观、思想观诸如书信观、死亡观的形成。

周作人的散文闲适与对草木虫鱼风情习俗的叙写之间,也见于读书摘句之中。

从新文化运动的前沿地带后撤,日渐醉心于草木虫鱼的生活。

周作人的很多小品实则是读书随笔, 他以博闻作为写作的根基, 在一篇不长的文章中往往引用许多材料, 造就其博识的意趣。

周作人思想比较复杂,“五四”时期就有所谓“叛徒”(反抗者)与“隐士”(超离现实者)的两重性格,但他又是现代散文的大家,对他这方面的历史地位应充分肯定。

周作人散文观:他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并提倡抒发个人情性的“言志”小品文。

周作人散文风格:多作闲谈体,借鉴明人小品与外国随笔的笔调,形成自然隽永,冲淡平和的风格.或者可用“闲适”两字来概括。

2.重点作品《北京的茶食》中说起在北京吃不到好茶食虽然不满,但不满也并非怒形于色,只是颇有几分不以为然,言语之中令我们觉得与作者同样遗憾:“总觉得住古老的京城里吃不到包含历史的精炼的或颓废的点心是一个很大的缺限,”一声轻轻的叹息之后,是一番深入浅出的生活哲理——“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

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喝茶》周作人首先认定了它是一种俗界文化:“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但他同时也将对这种文化的审视提高到审美层面上来,于是一股清雅之风于不知不觉间习习而至:“喝茶以绿茶为正宗,红茶已经没有什么意味,何况又加糖——与朱奶?……红茶带‘土斯’未始不可吃,但这只是当饭,在肚饥时食之而已;我的所谓喝茶,却是在喝绿茶,在鉴赏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

”当作者颇含深情地为我们念起乡间叫卖之声:“辣酱辣,麻油炸,红酱搽,辣酱搨:周德和格五香油炸豆腐干”时,那一种朴淡而甘香,在世俗人生里寻出清雅风致的周作人的神韵,已透过文字缓缓沁入读者的心田。

五、本文创作背景文章写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作者处于退潮后的失望、苦闷时期,从大时代的“十字街头”到退守“自己的园地”,喝茶读书,“在文学上寻求安慰”。

所以,《喝茶》这部作品体现了一种“闲适”的情趣,同时又充满着“涩味”,作者追求的是一种“在不完美的现世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六、课文讲解1.课文朗读请学生带感情地朗读这篇散文,了解散文的文意,并体会周作人散文创作的大体风格。

2.课文分析《喝茶》这篇散文,虽然主要写他自己对喝茶的认识和体会,并向人们展示了他的情趣,却也细致生动地记述了一些关于喝茶的地方风习,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本文中心用周作人文章里的一句话可以概括为“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文章的大体脉络:文章一开头,先由别人讲“吃茶”引发出关于日本的“茶道”。

这看似闲笔,实则是首先要让人感到“喝茶”,并非全为解渴,而是大有深意——可以“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紧接着,作者又大谈“喝茶以绿茶为正宗”。

他有意说些对于红茶(特别是还要加食面包以果腹)很不以为然的话,就突出了饮茶的享受乐趣——“喝清茶,赏鉴其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

这既显示了作者的主张和个性,从文章写作上来说,也是由开始谈日本的茶道进一步收缩紧扣到喝茶的主题。

在此之后,才谈到喝茶应该有什么样的环境,用什么样的器具,这样意趣也就一下升到了高潮。

作者在谈了他理想中的喝茶环境、器具、韵味之后,立即转到谈与喝茶不可分开的茶食。

一般的人对此并不讲究,但从“美与和谐”的要求出发还是大有学问。

作者历数了“吃瓜子”、“满汉饽饽”以及“阿阿兜”等之作茶食是怎样不宜,写了日本的“豆米的成品”是怎样因为“优雅的形色,朴素的味道很合于茶食的资格”,尤其是各色的“羊羹”有着“特殊的风味”,然后谈到江南茶馆中的一种“干丝”,故乡名牌老店制作的“茶干”,以至小吃摊上的“五香油炸豆腐干”,不但写的人不厌其烦,读的人也能感到津津有味。

特别是作者在写这些“茶食”时,并不是单纯的罗列,而是把它们的制作方法以及吃的方法(南京学生们吃干丝的吃法)甚至小吃摊怎样沿街叫卖,都写得淋漓尽致,有声有色,不但写出了当时的民风民俗,也给我们描绘出一个别具一格的艺术世界。

本文的艺术特色:行文洒脱,从容舒徐,体现出“闲适”的情趣。

如“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喝茶时的那种悠然与闲适之情跃然纸上。

周作人融西方随笔的谈话风格、中国散文的抒情韵味以及日本俳句笔墨情趣于一体。

形成独具魅力的“闲话”言志体的小品文。

飘逸洒脱的文章笔势、和平恬淡的抒情特点、徐舒自在的语言表达形成周作人散文和平冲淡的风格。

3. 课文难点讨论讨论:作者写“喝茶”,看似闲适、恬淡,但引入日本茶道一节,探讨一下周作人笔下“喝茶”的深意。

周作人笔下的“喝茶”,并非全为“解渴”,而是“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实世界响了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其实从作者的行文安排上,道出了“五四”退潮后,知识分子的落寞与失望,时代的苦闷和内心的苦涩。

在闲适中流露出一种内心的酸涩与伤感。

4. 相关评论①张菊香《周作人代表作·前言》中说:“周作人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成熟的散文艺术的风格——平和冲淡的风格。

其影响所及形成了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

”②张思和《素瓷满芳绿清淡意愈浓——读〈喝茶〉》中说:“周作人这篇小文《喝茶》,虽然主要写他自己对喝茶的认识和体会,并向人们展示了他的情趣,却也细致生动地记述了一些关于喝茶的地方风习,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六、练习1. 选择题下面不属于“言志派”的作家是()A. 周作人B. 俞平伯C. 废名D.郁达夫答案:D2. 填空题周作人原名周櫆寿,字启明,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散文家、学者,著有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知堂回想录》等。

本文《喝茶》选自《雨天的书》。

3. 简答题说说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

答:周作人“闲话”的散文意味隽永,从容舒徐,其“闲话”在思想内容表现为“名士雅趣”,在体式上平和自然,就像《喝茶》,和闲话话题相宜的是文风的恬适闲逸,如话家常的“谈话风”。

从审美追求上,周作人融西方随笔的谈话风格,中国散文的抒情韵味以及日本俳句的笔墨情趣于一体,形式成了其独具魅力的闲话体“言志的小品文”。

七、研习与思考1. 品味作家追求的情趣和字里行间隐含的“涩味”。

答:周作人散文有“闲话”的情趣,又有令人咀嚼的“涩味”。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既优游闲适,又落寞惆怅。

隐伏其间的是“五四”退潮后知识分子失望于现实的时代苦闷和内心苦涩,从大时代的“十字街头”退守“自己的园地”,喝茶读书,“在文学上寻找慰安”。

2. 有人提出“单位意象”的概念,即每一个有独创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总是有自己惯用的、几乎已经成为不自觉的心理习惯的、反覆出现的观念(包括范畴)、意象,正是在这些观念、意象里,凝聚着作家列于生活独特的观察、感受与认识,表现着作家独特的精神世界与艺术世界,因此,从“单位观念(意象)”入手,进行多层次(哲学的,心理学的,伦理学的,历史学,美学的)开掘,或许是人们进入作家思想、艺术殿堂的有效途径。

试分析周作人散文中的“单位意象”和“水”的关系。

答:周作人的文章中大量涉及“风”、“雨”的意象,单文题注明“风”、“雨”的就有《苦雨》、《雨天的书》、《雨的思想》、《风雨谈》,等等。

周作人在“风”、“雨”中感受着雨天的阴沉和风雨的苦寂。

而这些单位意象里,都有“水”作背景的,《喝茶》中的绿茶是由“清泉”来沏,也离不开水作背景。

“水”的哲学让周作人思考忧虑一生,“水”的外在声、色与内在的性格、气质也影响了周作人的人生坐标和创作风格。

他的散文澄明、清淡、情感温润,可以说,周作人的散文与“水”已经融为一体了。

八、相关艺术作品展示1. 周作人照片,见本文PPT1. 周作人与孙子的合影,见本文PPT2.《喝茶》中提到的三脚桥,见本文PPT九、延伸阅读雨天的书周先生在《自序》里说:“今年冬天特别的多雨。

……想要做点正经的工作,心思散漫,好象是出了气的烧酒,一点味道都没有,只好随便写一两行,并无别的意思,聊以对付这雨天的气闷光阴罢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