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5期
TIANJIN SCIENCE&TECHNOLOGY
0引言
科技进步在推动人类发展的同时,也伴生了消极现象,如
环境污染、军备竞争、失业人数增加、物价上涨和金融危机等,2008年爆发延续至今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的科技发展、环境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持续健康、社会公正和人们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
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
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予以鼓励,对环境不利的经济活动应予以摒弃。
在发展指标上,
不单纯用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而是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活等多项指标来衡量发展。
这种发展观较好地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使经济能够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1
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1.1
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是现实与长远考虑的首要问题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繁衍发展的主要因素,它直接影
响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命运和前途。
一些现代工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带来的大气污染影响着人类的生命健康。
人类的开荒、围湖造田、过伐、过牧、滥捕、滥渔严重破坏了自然的物质能量循环和食物链,大大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和承载限度。
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已引起全世界科技界的重视。
无论是文明古国留下的灿烂文明,还是近代工业发展中产业的布局及走向,乃至当今生态系统对社会发展的支撑或制约,再三证明环境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促成了一个共识: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
从现代经济学来看,经济系统与环境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环境首先提供生命支持系统以维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所以,离开环境谈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是不可能的,而不为环境发展提供条件的经济发展也是不能持续的。
1.2
自然生态环境是全部生产力自身要素和结果的载体人工自然既是人类社会的客观基础,又是人类不断利用自然规律、
自然物质条件创造出来的。
人工自然不仅在与科学技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而且它不断将科学技术知识积累和储存起来,使得人类生产和社会组织呈现出“生态化”
与“信息化”趋势。
“生态化”揭示了人工自然不能脱离天然自然而独立发展,人工自然的发展不能超越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信息化”则反映了随着人工自然对科学技术的积累和储存,将改变科技革命的角色,即科学技术不断“长入”人工自然,致使人工自然向有序化方向发展,这又直接改造着人类生活和社会形态。
无论从现代经济系统看,还是从人工自然的发展和影响看,自然生态环境不仅是人类社会改造的对象,而且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全部生产力自身要素和结果的载体。
2
促进科技进步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
发展清洁生产
发展清洁生产是从促进和保持可持续发展引伸出来的战
略。
它的含义不仅仅是控制污染,同时也是从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目的出发的。
发展清洁生产是从生产和消费的全过程考虑的,它包括选择无害环境的原料和材料,采取物料和能源消耗少、产品转化率高的工艺和生产技术,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要实行减量、循环、再生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还要求其产品在使用中或使用后不对环境构成危害,即生产“绿色”产品。
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从产业规划、产品规划、技术和工艺开发、产品设计、废物的综合利用和合理处置实行全过程的管理,对传统的设计观念和生产观念进行相应的革新。
因此,通过清洁生产,既可减少污染,又可通过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利用效率,以减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开发压力。
这是一种全新的生产观、生产模式和在新的观念指导下的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发展清洁生产的战略思想的提出,拓宽了环境保护的视野,促成提出变尾端治理为生产全过程的环境
门娟(天津市塘沽区环境保护监测站天津300450)
华桂英(天津市塘沽区天人合环保科技研发中心天津300450)
现代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论述了现代科学技术为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分析了某些技术盲目应用的不良后果。
探讨了在现代科技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坚持以清洁生产、节约环保的理念应对金融危机等各种社会矛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现代科技生态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
收稿日期:2009-09-06
科学观察
110
2009年第5期
TIANJIN SCIENCE&TECHNOLOGY
管理。
2.2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环境战略重点从单纯的污染防治转向生态环境的保护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将生态系统保护与自然资源相联系,从而也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将其作为保持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作为最优先考虑的领域;其次,从保护生态系统的角度考察污染防治的成效,确定其重点,如温室气体排放可能导致的全球生态变化,臭氧层耗蚀可能导致的生态影响,都不是以直接影响人体健康或造成经济损失为出发点,而是从生态影响出发考虑,受到特殊重视并列为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第三,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最优先领域,将生物技术作为划时代技术给予高度关注。
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人口大量增加,资源过度消耗,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矛盾极为突出,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绝不能采用“杀鸡取卵”的办法,也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要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统筹规划,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确保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结论
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知识、信息在生产和社会发展
中起着日益显著的作用,正逐步取代自然资源和资金的地位而成为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成为生产和经济竞争中最关键的因素。
但是,现代科技只有被进步的社会、国家和人民群众所利用、所掌握,才真正有意义,才会产生积极作用,才会成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
这就必然促使我们在现代科技中吸取营养,促进思维方式的现代化,从而更自觉地科
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和应用,给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并提出了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切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仍然是我们历史和时代的艰巨任务。
科技是为人类服务的,
应该牢牢掌握在人类手中。
因此要避免因科技进步过快而改变生产关系,影响社会整体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尹琴容.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J].郧阳师
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5(5):61-64.
[2]颜晓峰.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与科技发展[J].天
中学刊,2003,18(6):1-6.
[3]李天鹤.科技进步与人类自由[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5):449-451.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李彦西.现代科技革命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诉求[J].理论探
讨,2007(1):23-25.
[6]王勇.现代农业科技革命的生态理论学的思考[J].现代农
业科技,2007(1):121-122.
[7]徐建龙.科技革命条件下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的思考[J].系
统辩证学学报,2001,9(2):55-59.
[8]王正.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命运[J].社会主义研究,
2004(6):7-9.
[9]宋斌,张越友.论现代科技革命对思维方式的影响[J].重庆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3,12(2):16-17.
[10]崔沿江.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1,1(17):
51-54.
科学观察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