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本体论研究2.1道德实在论道德实在论(moral realism)的道德理论相信,道德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念或者意志力为而存在于社会中的。
也就是说,和宇宙我们看不见得原子,分子,是一模一样的,我们没有看清楚他并不是因为它本不存在,而是由于它隐藏起来。
道德实在论认为伦理学的目的之一应该发现有关道德伦理的真理。
道德实在论与道德主观主义(认为道德取决于人们的想法和意念,人们愿意有道德,便有,人们不愿意具有道德,便没有),也和道德相对主义对立(即认为道德是不存在的,“道德”这个词来源于其对立面“邪恶”,因为有了邪恶,才能显现出来我们一般情况下的道德的存在。
道德相对主义显然是把道德和邪恶等都看成了一种社会现象,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现象的纷繁复杂,道德只不过是为了其中一种比较善意的举动定了一个名字罢了。
而道德主观主义,强调了人是道德的主宰,是因为人愿意去进行道德的活动,道德才有可能存在,它说明了世间社会的不确定性,是一种人本思想,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道德实在论则是把道德脱离了人类,把它当做一个特别的东西研究。
道德事实或伦理性质诸如好(善)与坏、德与恶是不依赖我们的信念和意志而存在的,并认为伦理学应当发现有关它们的真理。
它是运用于道德事务和道德陈述的实在论。
它与道德客观主义相关,而与道德主观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对立。
相应于达米特对实在论的描述,道德实在论也被界定为这样的一种主张:道德判断服从排中律因而能够是真或是假。
道德判断的真独立于评价者的道德信念。
有时它在一种特别的意义上使用,即指称J.皮亚杰的理论。
皮亚杰的理论认为,我们已经经过了一个道德信念的实质性的早期阶段,在这个阶段,道德规则被看做是永恒的和独立于其社会功能的;在这个阶段,赞扬和责备的程度取决于行为的后果而不是意图。
据皮亚杰看来,这可以在我们社会中的儿童道德发展中和原始社会的成年人中发现。
2.1.1 罗斯的道德实在论及其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特色2.1.1.1 罗斯的道德实在论罗斯的道德实在论,是具备着唯物主义以及形而上学特色的。
其原因会在下文中给予解释。
罗斯所在的20世纪初,恰好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发展的时代。
因此,罗斯有这样的倾向,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这些学派的影响。
2.1.1.2 罗斯道德实在论的唯物主义倾向唯物主义论是一种哲学思想,其主要观点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唯物主义思想认为,物质第一、精神第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作为伦理道德,实际上是一种意识的反应和结果,和唯物主义相联系,可以发现,道德实在论的实际意义其实是因为实际上的物质原因,对意识的一种影响。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意识就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有机统一,从这个角度来看,作为意识的道德伦理便有了其客观性,所以,也就是说,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说,劳动等具体工作,影响了道德伦理的产生和发展。
因此,罗斯道德实在论具有唯物主义倾向。
罗斯的道德实在论认为,善与坏,德与恶是不依赖我们的信念和意志而存在的,确有其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所以罗斯为了研究这个道德伦理的内在规律,首先就要确定,其道德实在论的正确性。
罗斯的道德实在论想要表达的内容。
是意识是不以人的观点想法影响而存在的,但是罗斯并没有一五一十地按照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的原则进行分析和讨论。
他只说明了其存在的实在性,却没有发现其根本的原因在哪里。
或者罗斯也难于找寻一个实物的根基来决定一个叫道德的东西。
因此可以说,罗斯的道德实在论是有唯物主义倾向的,但其并不是唯物主义。
至少他们不能够等同。
罗斯的道德实在论思想的确看起来和唯物主义相当类似,或许其思维方式是相通的。
2.1.1.3 罗斯道德实在论的形而上学特色形而上学是哲学术语,哲学史上指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是哲学的方法论范畴。
形而上学未必是唯心主义,如不经过论证凭感觉就说唯物主义第一性。
唯心主义也未必形而上学,如黑格尔是辩证法大师,他的很多东西不是形而上学,但是唯心主义。
罗斯道德实在论是具有形而上学的特色的。
道德实在论的理论观点,是把道德看做一个真理,这也是有问题的,道德实在论理应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有其盈亏,变大变小,变革等等,这些都应该是道德实在论的情况,所以说,罗斯的道德实在论确实有其局限之处,因为其观点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没有一定的辩证思想,所以,其也具有一定的形而上学的倾向。
2.1.2 反道德实在论的唯心主义倾向2.1.2.1 情感论道德情感论的思想家有沙夫茨伯利、赫起森、巴特勒、休误、斯密。
道德情感理论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主妻思想:第一、值德来源,即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类情感。
辨别善念的是情感,而不是理性。
把一般人的普遍同情作为评判道德的标准。
第二、道德动机,认为道德动机不是由于简单的情感,而是由理性化情感所驱使的。
第三、道德判断,认为道德感是道德判断的根据,并且是即瞬而现的理性仅是提供一些事实。
第四,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方面,道德情感论者虽然强调人的利他情感,但整个伦理思想的归宿点,仍然是为了使个人私利得到最大满足和更有保证。
情感论,注重人类的主观意识,具有典型的唯心主义倾向。
而罗斯的道德实在论显然是反对一切道德判断看作是主观情感或态度的一切唯心主义道德本体论的。
2.1.2.2 康德义务论简介2.1.2.2.1康德义务论概述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是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他的道德学说主要体现在他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1785)和《实践理性批判》(1788)这两本著作中。
他的义务论伦理思想在他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一书中得到了充分的阐述。
康德义务论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第一、有道德价值的行为必须是因义务为动机的康德强调行为的动机决定行为的道德价值,只有基于义务而行动的行为才是道德上有价值的行为。
为此,康德提出并区分了四类行为:(1)违反义务的行为:即行为的动机是与义务相反,所以这类行为缺乏道德价值。
(2)和义务一致的行为:即行为的动机是迫于非自己喜欢的喜好而实践的与义务一致的行为。
(3)和义务一致的行为:即行为的动机是具有立即的喜好。
(4)和义务一致的行为:即行为的动机违反行为者的立即喜好。
康德的主要论点认为,和义务一致的行为不一定具有道德价值,只有基于义务而不是喜好的动机所从事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
第二、是“绝对命令"的观点康德的“绝对命令"主要通过善良意志与两种不同命令侧重点进行阐述的。
“在世界之中,一般地,甚至在世界之外,除了善良意志,不可能设想一个无条件善的东西。
”这是康德关于善良意志的描述。
康德认为,善的意志的善不是它可以导致某种好的效果,也不是因为它可以取得其他的什么成就,而是因为它自身就是善的。
一个有善的意志的人是一个按照道德律(即义务) 行动的人。
他的动机除了道德律或义务外,别无其他。
“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这表明康德的绝对命令是绝对的,因为它不允许有例外,并且具有绝对的约束力。
绝对命令规定,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这些准则总是具有约束力的。
“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作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
”这是康德的另一个个命令主张。
即认为:一个人必须把他人当作能自律地确立自己的目标的人来对待,而且决不能把他人纯粹作为达到你自己决定的目标的手段。
2.1.2.2.2罗斯对康德义务论的批判针对康德义务论的观点,罗斯在著作《正当与善》一书中提出了一种多元的规范伦理学理论来解决康德义务论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就是他的“显见义务论”。
罗斯认为康德将神秘的主观良知与义务感作为唯一的善的动机是不对的。
罗斯认为这是人的真实本性或本体本性,将包括爱、善良在内的一切其他欲求排斥在了善的动机之外,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道德悖论,有爱心的人或者善良成为良好习惯的人,由于对义务感有更少依赖而变成不太善良的人。
罗斯认为康德的“有道德价值的行为必须是因义务为动机的”的观点,首先那个逻辑上看是不符合的,因为一个人应当履行正当的行为,但并不是说他必定能够履行正当的行为。
罗斯也不赞成康德的“绝对命令”的观点,因为康德的“绝对命令”规定了义务是不允许有例外的。
但任何义务,至少绝大多数义务,似乎都有例外,而不是绝对化、极端化的。
2.1.3 西方元伦理学的实在性与道德实在论的价值2.1.3.1 西方元伦理学简介自20世纪初以来,元伦理学(meta- ethics)一直是西方的一种主要伦理思潮,目前仍然在积聚进一步发展的力量。
学术界一般把《伦理学原理》视为元伦理学在西方元伦理学崛起的标志。
所谓元伦理学,就是指在传统伦理学之上或之后的,超越传统伦理学的一种运用逻辑学和语言学的方法,分析研究道德概念判断和语词的意义、性质、功能和日常用法的道德哲学。
美国著名元伦理学研究学者约翰·罗尔斯,他在举世闻名的《正义论》(ATheoryofJustice)一书中用“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表现了元伦理学体系和规范伦理学体系有机结合的可能性。
元伦理学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道德视角问题;语义学问题:即主要涉及道德话语的语义功能;形而上学问题:即主要涉及道德事实和科学事实的关系问题。
;认识论问题:即主要涉及“道德知识”这一概念和道德判断的真实性、错误性;现象学问题:即主要涉及我们理解道德现象的方式;心理学问题:即主要涉及人的道德心理活动。
元伦理学并不试图发现或提出任何道德原则,它仅仅用概念分析、逻辑分析和语言分析的方法对规范伦理学已经提出的伦理概念、判断进行判断和分析那么元伦理学的最终目的是确定道德和伦理学这一特殊学科的根本性质。
因此,西方元伦理学家运用的概念分析方法、逻辑分析方法和语言分析方法作为元伦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2.1.3.2 道德实在论的价值元伦理学否认道德实在论,认为实在论既不可以证明又不可以证伪,没有研究价值与意义。
他们将道德判断的真假局限于道德理论的词句逻辑。
因此,而元伦理学并不把道德真理看作评价伦理命题的标准,认为伦理命题的真理性问题只是一种人为的假象,因为我们是把自己的道德判断强加于外在的事实或事态,而实际上这些判断只与我们做出某种决定的意志有关,并不涉及外在的事实或事态。
正如杰克孙、奥皮与史密斯所指出的:“最小限度主义的真理概念其不足之处,因为它弄清它成为真值的某种特定说的真相。
”即元伦理学并不能确定它所确定的具有真值的道德判断是否定真正反映了社会道德秩序的现实。
罗斯认为, 道德实在论是具有其基本存在价值的。
他认为,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义务也是相对的。
在道德实在论中有自然主义与非自然主义之争。
自然主义的道德实在论,认为事实上存在道德事实与道德属性,而且他们在本质上独立于人类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