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穴位贴敷治疗颈椎病98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穴位帖敷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全部病人采用基础治疗措施,治疗组加用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用非手术治疗:针灸、理疗等常规方法治疗。
结果治疗组治愈好转率为89.8%,对照组治愈好转率为77.6%,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穴位贴敷可改善颈椎病局部血液微循环、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穴位贴敷;颈椎病;治疗方法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36-02
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以及长时间的伏案工作、使用电脑、高枕、睡沙发等诸多因素,使人长时间保持单一姿势,肌肉韧带疲劳,从而加速了颈椎疾病的发生。
同时,饮食结构的改变及体重增加,也加剧疾病的发生。
近年来,我国颈椎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调查显示,全国大约有7%-10%的人患颈椎病。
而且,颈椎病发病出现低龄化趋势,其中中小学生的颈椎病发病率急速上升。
颈椎病已经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一大疾病。
我科自2008年2月至今应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颈椎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所观察的98例患者,均来自2008年2月至2012年12月我科门诊的颈椎病患者。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1994年7月第1版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为标准,确诊颈椎病。
9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治疗组中,男25
例,女24例。
平均年龄(62.4±19.6)岁,神经根型14例,交感型3例,脊髓型1例,椎动脉型31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28例,平均年龄(61.8±17.3)岁;神经根型14例,交感型4例,脊髓型2例,椎动脉型29例。
两组就诊时均有以下一个或数个症状:手指麻木、肩颈酸痛、头昏、头晕、头痛、手臂酸痛抬举困难,耳鸣、颈部活动受限,以及胸闷、心悸等;而且所观察的全部患者经x线,部分患者经ct检查,均提示颈椎退行性改变。
体格检查: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压顶试验(+)。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均在采用口服、静脉用药,针灸、牵引等物理治疗的保守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上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参与治疗,具体药物及方法如下:丹参、羌活、防风、伸筋草、透骨草、桂枝、秦艽、白术、当归、苍术、杜仲、续断、骨碎补、补骨脂、川乌、草乌、天丁、马钱子、三棱、莪术等。
上药打粉混匀,取适量以蛋清调和后,敷于颈椎退变部位,敷贴胶布固定,10小时后取下,每日一次,10天为一个疗程。
对照组采用口服vb1、vb6等神经营养药物。
痛甚可服用少量的镇痛药,如芬必得等。
静脉滴注丹参30ml 加入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液200ml中静滴3天;地塞米松5mg加入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液100ml中静滴3天(递减);甘露醇125ml静滴3天。
配合远端穴位,针灸止痛或远端穴位按摩止痛。
针灸选穴:风池、供血、颈夹脊、阿是穴、合谷、阳陵泉等;按摩选穴:曲池、手三里、天宗、肩髃等。
每日1次,疗程同对照组。
1.3 疗效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1994年7月第1版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原有各型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及工作。
好转:原有各型病症减轻,颈肩部疼痛减轻,肢体功能改善;未愈:治疗后症状无改善。
治疗组病例经治疗后,临床治愈13例(26.5%),好转31例(63.2%),未愈5例(10.2%)。
观察组临床治愈10例(20.4%),好转26例(50.1%),未愈13例(29.5%)。
1.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率比较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愈好转率分别为89.8%和77.6%,资料组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治疗组贴敷皮肤首次用药个别出现轻微皮疹,能耐受,不影响用药。
3 讨论
颈椎病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由于临床表现多且复杂,临床将其分为:神经根型、交感型、脊髓型、椎动脉型。
目前临床治疗颈椎病多以牵引、按摩、针灸、理疗、配合口服、输液治疗等非手术治疗。
颈牵引可使椎间隙增宽,椎间孔增大,颈背部痉挛的肌肉放松,并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水肿吸收,松解粘连,从而缓解和消除对神经根的压
迫和对椎动脉的刺激,使症状逐渐减轻和消失。
按摩治疗有助于矫正椎间关节的不稳定,缓解肌肉痉挛,消除或减轻对椎动脉或交感神经的刺激和压迫,改善椎-基底动脉的供血情况,使脑的循环得到改善,从而使症状得以缓解。
西药中的脱水剂有清除自由基、减轻脑水肿、保护神经细胞功能。
笔者根据颈椎病多虚多瘀,“以肝肾虚弱为本、风寒湿淤为标”,选用中药中丹参、三棱、莪术行气活血通络;羌活、防风、秦艽、川乌、草乌、苍术、马钱子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止痛;伸筋草、透骨草、桂枝温经通络止痛;白术、当归益气补血;杜仲、续断、骨碎补、补骨脂补肝肾强筋骨;天丁软坚散结、祛风通络。
诸药共奏祛风通络、除湿宣痹、益气补血、温经散寒止痛、补肝肾强筋骨之功;恰好切中本病之病因病机。
益气补血可使颈椎小关节软骨层厚度增加,软骨下骨小梁排列趋向整齐,软骨细胞退变延缓;活血化瘀药可使经络通畅,对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及微循环均有调整作用,能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和抗凝。
因此,穴位贴敷配合治疗颈椎病能更好地改善症状,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该疗法简便易行,安全性大,无痛苦、疗效佳,费用低廉,患者比较愿意接受,值得在基层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