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程最终版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程最终版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程
一、简介:穴位贴敷是指在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属于中药外治法。

二、适应症:主要用于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如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
三、禁忌症:
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酒精、药物、医用防渗水敷料贴;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等。

常用药物:白芥子、延胡索、麝香、白芷、细辛、冰片、米醋等。

五、操作步骤:
(一)施术前准备:
1、药物:①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麝香、白芷、细辛、冰片、米醋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患者病情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白芷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的治疗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
碎,过80~120目筛,备用。

生药粉和米醋、生理盐水的比例约为2克:2毫升,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用免洗消毒凝胶消毒。

(二)施术方法
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防渗水敷料贴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

使用膜剂者可将膜剂固定于穴位上或直接涂于穴位上成膜。

使用水(酒)浸渍剂时,可用棉垫或纱布浸蘸,然后敷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3、填法:将药膏或药粉填于脐中。

外覆纱布,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三)贴敷时间:
1、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4~6小时。

2、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

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
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3、疗程:连续贴敷10天为一疗程。

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4、贴敷部位:贴敷的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大椎、中府、膻中等。

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临床常用穴位有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六、施术后处理
1、换药:贴敷部位无水泡、破溃者,可用消毒干棉球或棉签蘸温水、植物油或石蜡油清洁皮肤上的药物,擦干并消毒后再贴敷。

贴敷部位起水泡或破溃者,应待皮肤愈后再贴敷。

2、水泡处理:小的水泡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

大的水泡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

破溃的水泡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七、注意事项
1、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

2、孕妇、幼儿慎用。

3、颜面部慎用,糖尿病患者慎用。

4、对于所贴敷之药,应将其固定牢稳,以免移位或脱落。

5、凡用溶剂调敷药物时,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挥发。

6、若用膏剂贴敷,膏剂温度不应超过45度,以免烫伤。

7、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布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8、对于残留在皮肤上的药膏,不宜用刺激性物质擦洗。

9、贴敷药物后注意局部防水。

10、贴敷后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泡、疹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

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八、其他注意事项
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扶助人体正气、增加免疫力、调动人体自身防病抗病能力的方法,需要一定疗程的使用。

对贴敷期间病人的管理非常重要。

患者如果疾病发作或者病情加重应及时告知医生,控制病情;并应认真记录每次发作的时间、程度、治疗情况等;临床医生应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给予治疗和康复的咨询指导。

同时,此疗法的使用要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进行此疗法前,要向患者认真介绍适应病症和注意事项等。

(专业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注:范文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
评与关注。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