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经济学与中国人口环境

生态经济学与中国人口环境

《生态经济学与中国人口环境》教学大纲杨帆编写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1800 目录前言 (1804)第一章国际环保理论 (1805)第一节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 (1805)一、问题的提出 (1805)二、可持续发展观逐步确立 (1805)三、可持续性发展六种定义 (1806)四、可持续发展的一般定义 (1806)第二节核算体系 (1806)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EEA)中的生态国民生产净值(ENP) (1806)二、国家财富与弱可持续性 (1806)三、人类发展指数(HDI) (1807)四、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807)第三节绿色GDP (1807)一、定义 (1807)二、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核算方法 (1807)三、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估价 (1809)四、联合国统计署推荐的估价方法 (1809)五、对策 (1809)核心概念 (1809)复习与思考题 (1810)课堂讨论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1810)参考文献目录 (1810)资料来源 (1810)第二章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二十一世纪议程 (1811)第一节社会和经济方面 (1811)一、消除贫穷 (1811)二、改变消费形态 (1811)三、鼓励无害环境的技术; (1811)四、处理越来越多的废料 (1812)五、促进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 (1812)六、将环境与发展问题纳入决策过程 (1812)第二节保存和管理资源以促进发展 (1812)一、保护大气,土地与森林 (1812)二、脆弱生态系统的管理: (1812)三、养护生物多样性 (1812)四、有毒物质的管理 (1813)第三节管理与实施 (1813)一、加强各主要群组的作用 (1813)生态经济学与中国人口环境二、实施手段 (1813)核心概念 (1813)复习与思考题 (1813)课堂讨论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1814)参考文献目录 (1814)第三章中国环保思想与环境问题 (1815)第一节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 (1815)一、西方世界环境危机 (1815)二、生态社会主义 (1815)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1815)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1816)一、人口,增长与就业 (1816)二、不发达地区 (1816)三、中国不发达地区 (1816)第三节中国环境损失估计 (1817)一、总环境成本 (1817)二、中国环境总量计算 (1817)三、单项计算 (1817)四、总体评价 (1818)五、国土承载力到达极限 (1818)核心概念 (1818)复习与思考题 (1818)课堂讨论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1819)参考文献目录 (1819)第四章中国环境损失 (1820)第一节森林与国土 (1820)一、森林之毁绝 (1820)二、水土流失的怪圈 (1820)三、荒漠化势不可当 (1820)四、地质灾变 (1821)五、耕地流失与超载 (1821)第二节水循环与水资源 (1821)一、世界水资源状况 (1821)二、中国水资源的枯竭 (1821)三、江河湖库乾涸 (1821)四、治水的思路 (1821)五、水污染 (1822)第三节气候灾害 (1822)一、世界气候问题 (1822)二、中国气候灾害 (1822)三、大气污染之癌 (1822)第四节其他环境问题 (1822)1801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1802 一、垃圾围城的窘境 (1822)二、近海之死 (1823)三、物种灭绝 (1823)四、疾病与瘟疫 (1823)关键词 (1823)复习与思考题 (1823)课堂讨论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1823)参考文献目录 (1824)第五章水资源与水循环 (1825)第一节世界的水危机 (1825)一、世界性的水资源短缺 (1825)二、水的私有化 (1825)三、水的商业化 (1826)第二节中国的水危机 (1826)一、基本数字 (1826)二、水资源危机导致的危害 (1826)第三节以水循环为中心的资源环境治理 (1827)一、古代治水思路 (1827)二、排水与蓄水 (1827)三、建设节水型社会 (1827)核心概念 (1828)复习与思考题 (1828)课堂讨论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1828)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1828)参考文献目录 (1828)第六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消耗 (1830)第一节谁来养活美国? (1830)一、美国的经济规模与消耗 (1830)二、美国的资源存量水平 (1830)三、能值消耗 (1830)第二节中国经济模式转换 (1831)一、先行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模式 (1831)二、中国经济重型化与转型 (1831)三、中国重化工业化对资源能源需求 (1831)第三节中国资源能源供给 (1832)一、资源基本供给 (1832)二、能源供给 (1832)第四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国策 (1832)一、基本目标 (1832)二、节能措施与局限 (1833)三、能源资源战略 (1833)核心概念 (1833)生态经济学与中国人口环境复习与思考题 (1834)课堂讨论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1834)参考文献目录 (1834)第七章石油与国家经济安全战略 (1835)第一节国际石油危机 (1835)一、石油的性质 (1835)二、石油供给与地缘政治 (1835)三、国际石油价格 (1835)第二节中国石油问题 (1836)一、中国石化产业 (1836)二、中国石油进口 (1836)第三节中国石油与能源安全战略 (1836)一、2020年能源发展基本思路 (1836)二、能源战略与对策 (1837)核心概念 (1837)复习与思考题 (1837)课堂讨论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1837)参考文献目录 (1837)第八章循环经济 (1838)第一节循环经济综述 (1838)一、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1838)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性 (1838)第二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 (1839)一、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近期目标 (1839)二、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和重点 (1839)三、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 (1839)第三节西方国家循环经济的几种运行模式 (1840)一、以杜邦化学公司为代表的企业内部模式 (1840)二、以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为代表的园区模式 (1840)三、以德国双元系统模式为代表的社会模式 (1840)核心概念 (1841)复习与思考题 (1841)课堂讨论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1841)参考文献目录 (1841)总参考资料 (1842)1803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1804前言课程的性质这是一门由杨帆教授独立创立的选修课,在全校本科生范围内选修。

从2003年开始,已讲3次左右,学生反应热烈,虽不是必修,也不考试,但是学生报名者非常之多,一般都在200—300人。

特别是第一次讲课,是在SARS时期,杨帆老师自愿到昌平操场的露天讲堂上为在校本科生讲授此课,在当时的情况下受到热烈欢迎,无论是从政治思想上,还是从学问上,都给大学生以很大教育。

2997年杨帆老师在外地讲学时,遇到几个政法大学毕业生,还特地谈到自己在操场上听过杨老师讲的这门课,非常受教育。

本课程的创始人杨帆教授,长期关注环境保护工作,是中国环境保护促进会常务理事,主持了国家环保局的《绿色DNP研究》,和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的《企业环保会计的应用研究》。

主持过《中国抉择——中国人的生存环境》一书的出版,发表过许多关于环境与资源的文章。

他所讲授的课程,系统地揭露了中国环境破坏的情况,计算了环境的损失,预测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对于能源与资源的需求,对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加社会责任感,关心人类文明等方面,不仅有智育的意义,也有德育的意义。

作为一般选修课,是经济学必修课的辅助,同时也是必修课所不可缺少的补充。

对于学生,如何把自己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拿来分析具体问题,对于他们来说是十分生疏的。

特别长期的死背书,背死书,应付考试,使20多岁的大学生,思想非常幼稚,非常缺乏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甚至完全没有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与方法。

许多学生对于中国近代史还知道一些,但是他们甚至连80年代和90年代发生的许多事情,许多人物都不知道,因为没有这方面的教材。

许多学生思想浅薄,缺乏理想与信念的追求,不关心实际情况和国家的前途,不关心社会疾苦等。

因此必须在教学中间,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加强世界观的改造,真正培养品德兼优的人才,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这样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对于大学生非常重要,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转折,就是从分别的学科学习,到各种学科的融会贯通,经济学之间的融会贯通,经济学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

由系统的书本知识,向理论与实际结合转变。

练习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理论出发,来思考问题,对他们准备毕业论文有直接帮助,对他们继续上研究生是必经之途,对他们直接参加工作也是一个锻炼。

课程简介本课程集中国内外近年以来关于环境与资源的资料,结合自己撒按年以来讲课而成。

分为八章:首先介绍国际上关于环境保护的思想与核算体系,然后介绍中国国内关于环境资源问题的理论与指标。

然后讲环境保护问题,从总的评估,到林,土,地,气,其他各项,最后突出讲水的循环。

然后再讲资源问题,从世界资源问题,到中国重化工业化时期,对于资源与能源的需求,突出到石油问题。

最后,以循环经济为主题,叙述中国未来环境与资源战略。

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课件教学为主,也有大量讲授和举例,边提问边讲授。

布置课外看书,课堂提问,记录分数,鼓励同学回答问题,平时多做答题,形式灵活,抓紧考勤。

以平时分数为主,最后写一篇文章,不做闭卷考试。

教学总进程课时安排(18课时)生态经济学与中国人口环境第一章国际环保理论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从思想和理论角度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过程,其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主要概念和指标体系。

了解人类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与人类思想家的反应,和人类做做出的巨大努力,以及以后非常艰巨的任务。

学习的难点和重点:人类追求现代化的过程已经遭到了严重的挑战,其基本价值取向,技术路径,生产社会结构,基本生活方式,都面临着资源紧张与环境破坏的基本问题。

自由放任经济学所依据的理论前提:资源与环境无限,已经不复存在。

因此必须彻底改弦更张。

搞清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理论概念和指标体系。

学时分配:3学时第一节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很快,经济学家和政府对经济增长的前景非常乐观。

但是60年末70年代初,西方国家出现了大量失业和通货膨胀,同时还存在着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

因此在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了反对经济增长和拥护经济增长的大论战。

这场论战广泛涉及到人口、资源、能源、粮食与环境等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