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师31 p595607 58 皮肤病性病+自测题+答案

医师31 p595607 58 皮肤病性病+自测题+答案

5.8 皮肤病性病科学1.试述表皮角质形成的形态特征。

(1)基底层细胞:位于表皮最下层,由一层立方形或圆柱状细胞构成,细胞长轴与真皮—表皮交界线垂直,排列整齐似栅栏状。

胞质嗜碱性;胞柱呈卵圆形,核仁明显,胞核上方可见黑素颗粒聚集或呈帽状排列。

正常情况下约30%的基底细胞处于分裂期,新生的角质形细胞有次序地逐渐向上移动,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约需14天,再移行至角质层表面并脱落又需14天,共约28天,称为表皮通过时间或更替时间。

(2)棘层:位于基底层上方,由4—8层多角形细胞构成,细胞表面有许多细小突起,且互相连接,形成桥粒。

电镜下可见胞质内有许多张力细丝聚集成束,并附着于桥粒上,细胞间隙内组织液流通,愈近表皮层愈扁平。

(3)颗粒层:位于棘层上方,由1—3层梭形或扁平细胞构成,而在掌跖部位细胞可达10层,细胞长轴与皮面平行,细胞核和细胞器溶解,胞质中可见大量形态不规则的透明角质颗粒,沉积于张力细丝束之间。

(4)透明层:位于颗粒层与角质层之间,仅见于掌跖等部位的较厚表皮中,由2~3层较扁平的细胞构成,细胞界限不清,易被伊红染色,光镜下胞质均质状并有强折光性。

(5)角质层:位于表皮最上层,由5~20层已死亡的扁平细胞构成,在掌跖部位可厚达40一50层。

细胞正常结构消失,胞质中充满由张力细丝与均质状物质结合而形成的角蛋白。

角质层上部细胞间桥粒消失或形成残体,故易脱落。

2.变态反应可分几型?各型主要见于哪些皮肤疾病?(1)第1型:又称立刻过敏反应型或速敏型,主要由IgE介导引起。

发生快,消失也快。

属此型的常见皮肤病有荨麻疹、血管性水肿、过敏性休克、异位性皮炎等。

(2)第Ⅱ型:又称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主要是由IgM、IgG介导。

属此型的皮肤病有药物过敏、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3)第Ⅲ型:又称免疫复合物反应型或称血管类型,主要由IgG、IgM介导,亦可IgA参与。

属此型的皮肤病有药物过敏、血型不合引起的血清病样综合征、血清病、某些荨麻疹、血管炎及SLE肾炎、关节炎等。

(4)第Ⅳ型:即迟发型变态反应,是由致敏淋巴细胞引起的免疫反应,与血清抗体无关。

属此型的皮肤疾患有结核菌素型皮肤反应、接触性皮炎及湿疹类皮肤病等。

(5)第V型:又称刺激型变态反应,即对特异细胞表面成分发生抗原抗体反应,不发生如第Ⅱ型变态反应的细胞破坏,相反地却刺激细胞促进分泌,这种反应与体液性抗体有关,无需补体参加。

其代表性疾病即甲状腺毒症,此型变态反应与皮肤科关系不大。

3.何谓棘层松解?并试述棘层松解细胞之特点和棘层松解见于哪些皮肤病。

棘层松解是指表皮或上皮细胞间失去粘连,呈松解状态,导致表皮内裂隙、水疱或大疱形成。

棘层松解细胞特点是松解而游离的细胞肿大,核周有淡色晕,核染色质均匀化,无棘突。

棘层松解常见于天疱疮、家族性良性天疱疮、毛囊角化病及一些病毒性皮肤病。

4.何谓角化不全?常见于哪些皮肤病?正常发育的角质层细胞无细胞核,角化不全时角质层内仍残留有细胞核,常伴颗粒层变薄或消失,常见于银屑病及亚急性皮炎等。

5.慢性盘状红斑狼疮从表皮到真皮的主要病理变化有哪些?其主要病理变化有:角质层有角化过度,伴角栓形成。

棘层萎缩,基底细胞液化变性,附件和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

胶原纤维呈纤维蛋白样变性。

6.皮肤科外用药物应遵循哪些使用原则?(1)根据临床特点选用适当剂型:急性炎症皮损,仅有潮红、肿胀、斑丘疹而无糜烂时,选用粉剂或振荡剂,如氧化锌粉或炉甘石洗剂。

有水疱、糜烂、渗出时,则选用o.9%氯化钠注射液、2%明矾液或3%硼酸溶液或1:2000醋酸铅溶液作湿敷用。

亚急性炎症皮损,可选用乳剂或糊剂如糖皮质激素乳剂或氧化锌糊剂等。

慢性炎症性皮损选用软膏、糊剂或硬膏、涂膜剂。

顽固性局限性皮损可用糖皮质激素作皮损内注射。

如无皮疹而仅有瘙痒,可选用醑剂或酊剂如5%苯唑卡因、1%麝香草酚、糖皮质激素制剂等,也可选用乳剂或振荡剂。

(2)根据病因、病理病化和自觉症状来选药:如化脓性皮肤病,可选择抗生素药物,如2%莫匹罗星、0.5%~3%红霉素、0.1%盐酸小檗碱(黄连素)等。

真菌性皮肤病可选用抗真菌药物,如2%~3%克霉唑、2%咪康唑、1%联苯苄唑、1%特比萘芬、5%~10%水杨酸、2%酮康唑、6%~12%苯甲酸等。

变态反应性疾病可选用抗过敏性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瘙痒者选用止痒药。

角化不全者选用角质促成药,如5%一10%黑豆馏油、2%~5%煤焦油或糖馏油等。

角化过度时选角质松解剂,如5%~10%水杨酸、10%雪钡锌、10%一20%尿素、5%一10%乳酸、0.01%~0.1%维A酸等。

有渗出时应选用收敛剂如1:2000醋酸铅溶液、2%明矾溶液等。

(3)熟悉和掌控药物的禁忌证和药物间的配伍禁忌:如洗剂不宜应用于毛发部位,它和乳剂皆不能应用于结痂、脱屑及湿润的糜烂面。

酊剂则禁用于急性炎症或渗出糜烂者。

(4)一般宜从低浓度、小面积开始试用,逐渐扩大面积、增加浓度,尽量避免刺激。

用药过程中如发现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或更换其他药物。

(5)应仔细向病人说明用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7.试述炉甘石洗剂的组成、作用、适应证及禁忌证。

炉甘石洗剂是由水和不溶于水的粉剂(如炉甘石、氧化锌等)加入少量甘油而组成。

它有消炎、止痒、收敛、吸湿(干燥)作用。

适用于湿疹、皮炎的无渗出期或亚急性期的皮损。

不宜用于毛发部位及有糜烂渗出处。

8.简述糖皮质激素在皮肤领域内的作用、适应证及其不良反应。

(1)作用:具有免疫抑制、抗炎、抗细胞毒、抗休克和抗增生等多种作用。

(2)适应证:①急性或危及生命的疾病,如过敏性休克、急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伴有喉头水肿等。

在短期内,应用大量激素进行突击治疗,使病人顺利地度过危险期。

②某些病情较重的急性自限性皮肤病,如重症药疹、重症多形性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等。

③某些病程长、病损广泛的皮肤病,如银屑病性关节炎、疱疹样脓疱病。

亦可用于亚急性、慢性、病情严重的疾病,如各型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蕈样肉芽肿等。

(3)不良反应:主要有感染加重、尿糖增高、血压增高、溃疡病加重甚至穿孔及出血、骨质疏松和骨折等。

还可引起白内障、精神失常、月经不调、低钾血症及库欣综合征、痤疮、多毛和萎缩纹等并发症。

9.何谓自身敏感性皮炎?自身敏感性皮炎是指在某种皮肤病的基础上,由于处理不当或理化因素刺激,使病人对自身组织所产生的某些物质敏感性增高,产生更广泛的皮肤炎症反应。

通常在发病前因皮肤某部位有湿疹或皮炎病变,由于用药不当或其他处理不当,致原有湿疹或皮炎恶化,使组织分解物、细菌产物等被吸收,形成一种自身抗原而发生致敏作用,结果在其附近及全身泛发皮疹,如红斑、丘疹、丘疱疹、疱破后糜烂、渗出、结痂等,自觉瘙痒剧烈。

10.简述急性湿疹的临床症状及外用药治疗原则。

(1)临床症状:①皮损呈多形性,患处皮肤潮红,轻度肿胀,其上有多数粟米样大丘疹和小水疱、糜烂、渗出、结痂等。

②无一定好发部位,但以头面、四肢远端及手足、阴部、肛周等多见,多呈对称分布。

③易反复发作而成亚急性或慢性改变。

④自觉瘙痒或灼热感。

(2)外用药治疗原则:①有红斑丘疹而无渗出者用洗剂或乳剂。

②有糜烂渗出者应消炎、收敛止痒,用溶液作湿敷。

渗出少者用乳剂、糊剂等。

11.试述过敏性休克发生的机制。

过敏反应系抗原和抗体在致敏细胞上相互作用而引起的。

当半抗原(如青霉素G)进人人体后,和组织蛋白结合而成为全抗原,对过敏体质者可使T淋巴细胞致敏,进而作用于B淋巴细胞引起分化增殖,转变成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IgE,抗体粘附在某些组织如皮肤、鼻咽、声带及支气管粘膜下等部位微血管壁周围的肥大细胞上和血液中的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使机体呈过敏状态。

当再次接触该抗原时,抗原即和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相结合而发生作用,导致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破裂脱颗粒,释放出组织胺、缓激肽、5—羟色胺等血管活性物质,这些物质作用于效应器官,使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高,从而引起多种多样的症状,如皮疹、哮喘、喉头声带水肿、窒息、血压下降、休克等。

12.试述引起过敏性休克的原因。

可引起过敏性休克的原因主要是药物,较常见的药物有青霉素、链霉素、破伤风抗毒素、普鲁卡因、细胞色素C。

碘化物造影剂等,其他如血清、昆虫咬伤亦可引起。

13.试述过敏性休克的临床表现。

过敏性休克一般在做青霉素皮内试验过程中或注射药物后,闪电式地出现症状,有的发生于用药数秒钟或数分钟以内,有的出现于半小时以后,也有极少数病人发生于连续用药过程中。

病人先是面部潮红、胸闷、气紧、头晕、心悸、四肢发麻,继之面色苍白、发绀、出冷汗、四肢厥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神志不清乃至昏迷。

有的可同时伴有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皮肤过敏反应。

本症一旦发生,应立即进行抢救。

14。

试述过敏性休克的抢救措施。

(1)立即停用致敏的药物,使病人平卧,进行就地抢救。

(2)即刻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lmL,病儿酌减。

如症状不缓解,可每隔半小时再皮下注射0.3~0.5mL,直至脱离危险期。

如发生心跳呼吸骤停时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或心内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lmL。

此药是抢救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它具有收缩血管,增加外周阻力,兴奋心肌,增加心排血量及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

(3)氧气吸人。

呼吸受抑制时,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并肌内注射尼可刹米或洛贝林等呼吸兴奋剂。

喉头水肿影响呼吸有窒息时,可考虑施行气管切开术。

(4)立即给氢化可的松200mg或地塞米松5~10mg,加入50%葡萄糖液40mL中静脉注射,或加入5%一10%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滴注。

此药有抗过敏作用,能较迅速地缓解症状。

(5)根据病情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或间羟胺等,同时注意纠正酸中毒和应用抗组胺类药物。

(6)密切观察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及其他临床症状变化。

注意保温,做好病情记录,病人未脱离危险时,不宜搬动。

15.临床上引起感染的真菌分几类?试述各类真菌所侵犯的部位和所致的常见病症。

根据真菌侵犯人体的部位,临床上把引起感染的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两大类。

浅部真菌亦称皮肤癣菌,只侵犯表皮角质层、毛发和甲板,常见的有头癣、手足癣、甲癣、体癣、股癣、花斑癣等。

深部真菌则可侵犯皮肤、内脏、脑和骨骼系统,较多见的有孢子丝菌病、着色霉菌病、隐球菌性脑膜炎等。

假丝酵母菌属则对表皮和内脏都能侵犯。

16.试述头癣的主要防治措施。

头癣的主要防治措施包括在流行区进行普查,早发现、早隔离,认真做好宣传教育及治疗工作,贯彻服、搽、剃、洗、消五字方针。

(1)服药:内服灰黄霉素片15—20mg/(ks·d),成人600~800mg/d,分2—3次口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