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民主理论纲要一、西方民主的起源1、民主的原初意涵我们今天说民主的时候,其意思已经不是原本意义上的民主了,而是指一种间接民主(indirect democracy),它包括代议制、普选制、政党政治三个方面的内容,而原本意义上的民主与此完全不同,可是当我们说到它时,反而要加上一个限定词“直接的”。
社会成员是否能够参与或影响公共利益的决策,是辨识民主的一个关键要素。
这种参与按民主的本意应该是直接的,而不应该有中介的机构。
“民主”一词的含义即是“人民的统治”(democracy is the rule of the people),即公民直接、亲自参与决定和制定公共政策。
也即所谓“公民自治”:自己统治自己。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民主是“轮流地统治和被统治”(Democracy is ruling and being ruled in turn)。
被统治者就是统治者,或者说,统治者就是被统治者(亦即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身份的重合)。
但是,从技术上讲,政治永远不可能完全是全体人民的事情。
2、雅典民主1)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
每年至少召开40次会议。
法定人数为6000人。
讨论和表决的范围没有严格的公私之分。
2)500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
任期一年,不得连任。
由抽签等方式从10个部落产生。
3)50人委员会:任职35天左右。
4)委员会主席:由当政的50人委员会中抽签选出,任期一天。
一个公民一生中只能担任一次。
5)民众法庭:由201至501位30岁以上公民组成。
既是陪审员,又是审判员。
由抽签产生。
(苏格拉底被判决死刑:361人判他死刑,140人反对。
)陶片放逐法(Ostracism,贝克放逐法)由公民大会(ecclesia)作出,目的是防止出现危及民主制度的个人权威。
6)10人军事委员会。
由公民直接选举产生,可连选连任。
3、亚里士多德论民主政体亚里士多德所阐述的民主政体的特征(1317b17-)(《亚里士多德全集》p213)1)所有官员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
2)全体公民统治每一个人,而每一个人反过来又统治全体公民。
3)官员通过抽签而产生,没有丝毫经验和技能方面的要求。
4)出任官职不受任何财产资格的限制。
5)一个人不会两次担任同一官职。
6)短暂的任职。
7)陪审员成员来自全体人民,并且审理所有的或大部分的事务。
8)公民大会对每一件事情,或至少对一些最重要的事情拥有主权的权威,官员对任何事情都不具有主权权力。
戴维·赫尔德(David Held)《民主的模式》一书描述的古典民主的特征:1、公民直接参与立法和司法活动;2、公民大会享有最高权力;3、最高权力的范围包括城市的所有公共事务;4、公共职务候选人的多种选择方法(直接选举、抽签和轮流执政);5、普通公民与公共官员所享有的特权没有区别;6、除与战争有关的职位外,同一个人不能两次以上执掌同一个官职;7、所有人的官职都是短暂的;8、出任公职需要付酬。
古典民主政治与现代民主政治相比,有如下特征:1)没有选举产生的政府,议员和官员大都由抽签方式产生(p37)。
2)没有代议制机构,实行公民的直接参与。
3)没有政党。
Demos的含义及其含糊之处什么是政体,亚里士多德《政治学》p86,123。
什么是民主政体?p87、124、125。
亚里士多德对民主制的承认p95。
民主制是最不坏的政体p121。
民主政体的形式p128—,亚里士多德对民主政体的激烈批评。
4、柏拉图对古代民主的批评柏拉图认为,最理想的政体是贵族制(贤人政治;哲学家王委员会),其统治者的特征是热爱正义。
“由优秀的人和高贵的人统治的理想国是贵族的国家制度。
”他认为,这种最好的国家制度可能有两种名称:君主制(统治者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和贵族制(统治者为一批杰出的人物)。
其他政体都是堕落的政体,它们依次是荣誉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僭主政体。
柏拉图特别斥责民主政体。
军统制,热爱荣誉;寡头制,热爱金钱;民主制,热爱自由;暴君制,热爱权力。
从上一个体制堕落到下一个体制。
柏拉图指责民主制是“一种使人乐意的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
在这种制度下,不加区别地把一种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
(柏拉图《理想国》)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指出,雅典的民主制度的“根本缺陷在于它不要求其领导者具有任何特殊的知识,它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之手。
”苏格拉底认为,“想要得到正确的判断,要根据知识,而不应根据多数。
”柏拉图认为,民主制的根本缺陷在于,它允许无知的公众来决定公共事务。
在柏拉图看来,政治统治是一门需要专门知识的艺术,必须要由一批经过专门训练的有知识的人来实行,它决不是一件人人皆可为之的事情。
统治能力是与智慧成正比的,而智慧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接受教育和训练,二是要有闲暇。
航海家比喻柏拉图将国家比作一艘复杂的航船。
为了航行的成功和安全,掌舵的船长需要是专业航海家。
由无知的外行人掌舵会危及船只和乘客。
同样,柏拉图认为,国家这艘航船也需要专业治理者掌舵,他们必须通晓法律、经济、社会、军事战略、历史,以及其它的相关学问。
普通人没有学习过如何驾驶国家这艘大船,他们将是公民和国家的灾难。
“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愿意因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雇佣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
”民主制的其他缺陷权威丧失,秩序和稳定破坏,社会的凝聚力受到威胁。
引起派别利益间的冲突,每个派别为自己而不是为公共利益而行动。
玩弄阴谋,野心政治。
若要避免民主制的缺陷,就应建立一个由技术官僚组成的政府。
既然不能指望平民以及那些通常的政客具有治国的能力,那就要通过一个由哲人王(哲学王)组成的委员会来保障公平、公共福利及和平。
在《政治家篇》和《法律编》中,柏拉图缓和了这种批评,提出一种将君主制与民主制相结合的混合国家的理论,预先提出了亚里士多德和后来的共和主义者发展的观点。
柏拉图认为,君主制发挥着人的智慧却过分的奴役,民主制中的人拥有大量自由,却导致盲从放纵。
他强调两者的折中,即能发挥智慧的因素,同时不失自由。
二、共和主义1、斯巴达共和制无论斯巴达还是罗马,都是贵族共和国,大权控制在贵族手中。
罗马共和国到了后期,由于平民在与贵族的斗争中取胜,加强了民主成份比例。
斯巴达有两个国王,有由28名60岁以上的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有全体成年男性参加的公民大会。
国王主持城邦的会议和祭礼,负责对外战争;元老院是决策立法中心,并有权监督国王;公民大会选举官员,批准元老院提案。
2、罗马共和制罗马共和制是古罗马在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27年之间的政体。
罗马城邦国家当时的全称是“罗马元老院与人民的共和国”。
三权(贵族、君主、平民权力)分立是其主要特征:元老院(senatus):300人左右,终生制,成员由贵族阶层中产生(既非抽签,也非选举)。
元老院表面上是咨询机构,但实际上掌握实权。
300名终身职的元老是贵族势力的坚实堡垒,他们掌管着国库的运作和一切的对外事宜。
执政官:2位,由百人会议选举产生并经元老院批准,任期一年,十年内不能连任。
执政官掌管国内事物,指挥军队作战。
两名执政官权力平等,如遇非常时期,设独裁官(又称"狄克推多"[Dictator])代替二执政官,任期仅为半年。
独裁官有12名扈从,肩苛插战斧的束棒,此权标就是“法西斯”(fascis或fasces) 的来源。
公民大会:由区会议、百人组会议、部族会议、平民会议组成。
作用有限,且为贵族把持,实权掌握住元老院手中。
保民官:初为2名,后增至10名。
一年一任,必须由贫民中选出。
此官职是为保护平民的利益而设的,凡是不利于平民利益的行为、法令等,保民官都有权力予以否决。
保民官的人身与其否决权神圣而不可侵犯,其权利以后又进一步扩大。
3、什么是共和?“共和”一词的英文是“Republic”,它来源于拉丁语“res publica”,其字面含义是“共同的事业”、“共同的产业”、“公共事务”等。
“共和”表示,国家是属于全体公民的公有物,而非属于个别人或个别集团的私有物。
共和的基本观念是共治、共有、共享,即社会各成员、各集团、各阶级都享有参与政府的权利,平衡彼此的利益,共享政府的保护与服务,国家不得成为任何个人、集团、阶级的私产。
“公共性”是共和主义的基本价值关怀。
共和主义提供的治国方案:一是通过培育美德,引领公民对公共利益做出优先选择;二是通过混合均衡,防范公共权力蜕变为操控在个别人或个别集团手中的私器。
古典时代的共和主义者强调,共和国理当把“公共性”奉为立国之本,但是,统治者的人数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构成施政取向的约束条件?君主、贵族当权可能会谋私,难道平民当权就不会谋私吗?“共和”所高扬的“公共性”,是同任何群体的一己之私相对立的,不管这类群体是公民成员的少数还是多数。
4、亚里士多德论共和政体亚里士多德认为,对于政体而言,掌握权力的人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施政的价值取向,也即是为了公共利益还是为了私人利益。
一人统治、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统治,都可以是为公共利益的(君主制、贵族制、共和制),也都可以是为私人利益的(暴君制、寡头制、民主制)。
前者是正宗的体制,后者是变态的体制。
如何保证政体的公共取向呢?一是培养公民美德,二是主张多元均衡,即权力在各社会阶层之间均衡分配,防止公共权力操纵在个别人或个别集团手中。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民主一词带有贬义,与暴民政治联系在一起,民主政府被认为谋求的是穷人的利益,而不是公共利益,穷人力图拉平一切社会差别,获得特权。
5、罗马共和时代的思想家罗马共和时代的思想家都不称自己的体制为“民主制”,而称为“共和制”,它力图避免民主制以及其他体制的缺点,吸收了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的优点。
从亚里士多德、波利比乌斯到西塞罗,古典共和主义者忧心的一个问题是政权在僭主、寡头和暴民之间的恶性轮转。
“混和均衡”就是作为防范此类政体衰变的制度化举措而提出的。
希腊先哲们所主张的混合不同因素的混合政体雏形,被罗马政治思想家发扬成为各种因素不但混合而且制约、平衡的体制模式。
波利比阿(Polibius,或译作“玻利比乌斯”)(前204—前122)波利比阿的历史观受到斯多葛派“宇宙循环论”的影响。
他认为在未开化状态下,民众像动物一样,服从于能力最强者。
渐渐地,这种统治改进为真正的王权。
当王者的后代继承王位后,谋求在各方面居于普通人之上。
于是,民众中最优秀的分子起来废黜他,便产生了贵族政治。
他们起初以父亲般的明智进行统治。
但是,他们的后代继承权力以后热衷于聚敛财富和奢侈放荡,贵族政治又蜕变为寡头政治。
他们落得与暴君同样的结局:人民建立起民主政治。
当那些经历过寡头统治罪恶的人掌权时,平等和自由得到尊重。
但一两代人之后,人们不再尊重民主和自由,为获取权力而用各种方法腐化群众,民主政治便让位于暴力统治,社会重新退化到野蛮状态,直到再次找出一个主人,循环重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