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研究_现状与启示

当代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研究_现状与启示

当代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现状与启示卢 瑾内容提要:经过二十多年,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者们对西方协商民主的内涵、价值、困境和制度形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来自各方的批评进行了回应。

但总的看来,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并存在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而国内学术界对协商民主的研究成果大多数是译著和论文,研究专著较少。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研究启示我们,民主应该不仅是竞争、对抗方式,还应该有协商、合作方式。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启发作用,但在借鉴的时候,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中西民主政治具有本质的差异,我国的民主理论研究目的是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关键词:西方协商民主;政治理论;民主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Deliberative De mocracy)①兴起于20世纪后期,之后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协商民主理论是西方在对自由主义民主和共和主义民主的批判吸收中发展起来的,它不满于政策制定仅仅是各种偏好聚合的过程,提出通过协商程序实现偏好的转换,并在反思选举民主理论的基础上,重新强调公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

事实上,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与我国民主现实有许多契合之处,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的兴起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西方协商民主理论成为当代西方最重要的民主理论之一。

1980年,约瑟夫・毕塞特在《协商民主:共和政府的多数原则》一文中首次从学术意义上使用“协商民主”一词,倡导公民参与,反对精英主义。

1987年,伯纳德・曼宁在《政治理论》第15期上发表了《论合法性与政治协商》,1989年,乔舒亚・科恩发表了《协商与民主合法性》,他们真正推动了协商民主理论的发展。

②之后,协商民主理论受到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美国的约翰・罗尔斯、英国的安东尼・吉登斯、德国的于根・哈贝马斯等西方重要的理论家都是协商民主的推崇者,尤其由于哈贝马斯的影响③,他的《包容他者》、《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等著作中包含着丰富的协商民主思想。

罗尔斯在《正义论》、《政治自由主义》等著作中有关公共理性和交叠共识的论述也为协①②③学界关于Deliberative De mocracy的翻译存在分歧。

deliberative本身具有审议的、审慎的、深思熟虑的、讨论的和协商的等多重含义,在对del1berative不同的理解下,出现了多种译法:审议民主、商议民主、商谈民主、慎议民主、深思熟虑的民主和协商民主等。

鉴于各种译法都有其优缺点,而“协商民主”这种翻译方式已产生影响的情况下,本文暂且采用“协商民主”的译法。

参阅陈家刚选编:《协商民主》,序言第2页,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Deliberative De mocracy.Edited by Jon Elster,Ca 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p.1.转引自陈家刚选编:《协商民主》,序言第2页,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商民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吉登斯则在《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一书中提出“对话民主”概念,认为自由民主的缺陷表明需要深入进行更彻底的民主化,并且在协商民主的基础上,提出对话民主“是这样一种情况:那里有发达的交往自主权,这种交往构成对话,并通过对话形成政策和行为”。

①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学者对协商民主理论进行大量研究。

1990年,约翰・S.德雷泽克出版了《讨论式民主:政治、政策与政治科学》,并在2000年发表了研究协商民主的重要著作:《协商民主及其超越》。

1996年,圣路易大学的詹姆斯・博曼出版了论述协商民主条件的著作《公共协商:多元主义、复杂性与民主》。

同年,美国学者阿米・古特曼和丹尼斯・汤普森出版了《民主与分歧》,这是“在实践问题和政策语境中为协商民主理论提供持续发展契机的第一部著作”,②在该书中,作者较为系统地探讨了协商过程中的互惠性、公开性、问责制,以及有关协商结果的基本自由、福利职责和公平机会问题,出版后受到广泛关注。

1998年,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乔・埃尔斯特在其主编的《协商民主》中提出,作为一种政治决策机制,讨论与协商是对投票的替代。

2004年,古特曼和汤普森又出版了《为何是协商民主?》③一书,根据当代公共生活的变化,对协商民主理论进一步进行了修正。

除此之外,哈佛大学欧洲研究中心教授塞拉・本哈比发表了《民主与差异:变化中的政治边界》、《以文化为名的主张:全球时代中的平等与多样性》等文集和著作,提出一种“复杂的多元文化对话”的模式,把个人视为公民社会内部文化交流与竞争过程的核心。

④还有美国圣路易大学哲学教授詹姆斯・博曼和威廉姆・雷吉主编的《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南非开普敦大学教授毛里西奥・帕瑟林・登特里维斯主编的《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等文集,这些文集收录的文章集中代表了目前西方学术界对协商民主问题研究的最高水平和最新动向。

可以说,近十年来,协商民主理论在西方政治学界逐渐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2000年后出版的关于民主问题和政治哲学的论著很少有不涉及协商民主的。

正如加拿大著名学者威尔・金里卡所指出的,“为了克服以投票为中心的民主制的缺陷,民主理论家越来越关注先于投票的慎议和舆论形成的过程。

民主理论家已经把注意力从投票站的情况转向了公民社会中公共慎议的情况”。

⑤国内对于协商民主理论还处于介绍和初步研究阶段,成果大多数是译著和论文,研究专著较少。

其中,在译著方面,2004年陈家刚选编的《协商民主》一书,最早收录了国外关于协商民主理论的重要论文。

2006年,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了俞可平主编的“协商民主译丛”,包括四部重要的著作和文集,为国内研究协商民主提供了重要资料。

2007年l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谈火生选编的《审议民主》,共收录16篇国外学者的文章。

还有中央编译局主办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将协商民主作为其一个重点栏目,发表了许多国外学者的重要文章。

在研究性著作方面, 2002年出版了汪行福的《通往话语民主之路—与哈贝马斯对话》,该书较好地解读了哈贝马斯的协商民主观。

2007年12月,出版了罗豪才等著的《软法与协商民主》,此书将法治发展特别是宪政发展与协商民主联系起来,并进而以协商民主的兴起作为探讨软法未来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内政治学研究 2008年第5期①②③④⑤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第119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阿米・古特曼,丹尼斯・汤普森:《民主与分歧》,中文版序言,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该书的英文名是“W hy Deliberative De mocracy”,台湾学者谢宗学和郑惠文把此书名翻译为《商议民主》(智胜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6年1月出版)。

Seyla Benhabib,The Clai m s of Culture:Equality and D iversity in the Gl obal Era,Princet on,NJ:Princet on University Press, 2002,p.101.转引自htt p:///vie w/632110.ht m。

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第524页,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在动力。

①同年12月,出版了谈火生的《民主审议与政治合法性》,该书集中考察了民主协商与政治合法性的关联。

②另外,近年还出现了很多专门研究协商民主理论的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

总之,协商民主理论正受到国内外学术界越来越大的关注。

二、西方协商民主的基本理论近年来,学者们集中对协商民主的内涵、价值、困境和制度形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对来自各方的批评进行了回应。

(一)协商民主的内涵、特征与理论流派自20世纪后期协商民主理论复兴以来,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协商民主给出了不同定义,但至今仍有很大分歧。

概括来说,西方学界有代表性的协商民主概念可归为以下三种类型:③一是将协商民主看作是一种民主治理形式。

例如,古特曼和汤普森提出,可以把协商民主定义为一种治理形式,这种形式“可促使自由而平等的公民(及其代表们),提出互相能够接受且普遍可以相信的理由,来为各种决定辩护,其目的在于达成对当前全体公民具有约束力,但未来仍可接受挑战的各种结论。

”④瓦拉德兹认为,协商民主“作为一种具有巨大潜能的民主治理形式,它能够有效回应文化间对话和多元文化社会认知的某些核心问题。

”⑤二是将协商民主看作是一种社团或组织形式。

这种观点将协商民主看作是静态的。

库克提出,“协商民主指的是为政治生活中的理性讨论提供基本空间的民主政府。

”⑥科恩认为“协商民主意味着一种事务受其成员的公共协商所支配的社团。

这种社团的价值将民主本身视为一种基本的政治理想,而不仅仅是可以根据某方面的平等或公正价值来解释的衍生性理想。

”⑦同时,科恩提出协商民主的形式概念有五个特征:1、协商民主是一个正在形成的、独立的社团;2、协商民主是一种多元联合;3、成员们共享这样的观念:恰当的联合条件为他们的协商提供基本框架,同时,这些联合条款也是这种协商的结果;4、成员将协商程序看成是合法性的来源;5、社团成员承认其他人的协商能力。

⑧三是将协商民主看作是一种决策方式。

例如,米勒提出,“当决策是通过公开讨论过程而达成,其中所有参与者都能自由发表意见并且愿意平等的听取和考虑不同的意见,这个民主体制就是协商性质的。

”⑨国内学者在协商民主的定义上基本遵循西方学者对协商民主的看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广义的,认为协商民主是一种治理形式。

比如,有的学者提出协商民主是一种治理形式,“其中,平等、自由的公民在公共协商过程中,提出各种相关理由,尊重并理解他人的偏好,在广泛考虑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利用公开审议过程的理性指导协商,从而赋予立法和决策以政治合法性。

” λυ另当代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研究:现状与启示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λυ罗豪才等:《软法与协商民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谈火生:《民主审议与政治合法性》,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参阅陈家刚:《协商民主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3期。

Amy Gut m ann,Dennis Tho mp s on:《商议民主》,第7页,智胜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6年版。

乔治・M・瓦拉德兹:《协商民主》,《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3期。

梅维・库克:《协商民主的五个观点》,陈家刚选编:《协商民主》,第43页,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乔舒亚・科恩:《协商与民主合法性》,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主编:《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第50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乔舒亚・科恩:《审议与民主的合法性》,谈火生编:《审议民主》,第176~177页,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