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孟子导读作业 孟子人性善述论

孟子导读作业 孟子人性善述论

孟子人性善述论摘要性善论是孟子思想的基点,是孟子人道精神在动乱不堪的时代的选择,孟子人性善的实现途径是自我反省和恪守道德规范。

本文从性善论的内容,基本观点、性质和现实意义三个方面来阐述孟子性善论。

【关键词】孟子性善论内容基本观点性质现实意义孟子是儒家学派第一个提出系统人性理论的人,性善说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成为儒家学派最有代表性的人性学说之一。

孟子在人性上主张性善,在《孟子·滕文公上》最早提到性善,“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的性善论是儒学思想史上影响深远的人性理论,在当时及对后世的人性理论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孟子的很多思想都是从人性之善出发进行论证的,性善论是孟子思想的基点。

在政治治理上,孟子提出“保民而王”,孟子在论证实施仁政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时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上。

”(《孟子·公孙丑上》),其中的“不忍人之心”其实就是人性之善,孟子将性善作为仁政的基础,实施仁政便可实现王道。

在道德观念上,孟子提倡“舍生取义”的重义轻利的道德价值导向,并且在论证时也认为作为性善之一的“义”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明确提出“取物以时”的自然和谐的主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梁惠王上》)。

可见孟子的性善论是其思想的出发点。

孟子是中国历史上性善论的代表, 对性善论的阐述最为详细[],了解孟子的性善论有助于我们正确的认识孟子的思想,本文从性善论的内容,基本观点、性质和现实意义三个方面来阐述孟子性善论。

一、孟子性善论的内容(一)性善孟子关于人性善的论述主要出于《告子上》和《公孙丑上》。

在《告子上》中孟子与告子、公都子展开了有关人性善的讨论,孟子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从人天生的资质看,可以使它善良,便是我所说的善良。

言外之意,人天性中具有某种资质,这种资质在日后各种条件的促成下,可以发展成为现实中的善行,孟子于是将人向善的资质定义为人性善。

性善是孟子在人性上的独到见解,是一种价值选择、理念追求,孟子为我们明确了人生态度,指引了人生方向,告诉我们人生价值的共同追求是真、善、美。

在人性问题上,孟子讲人性之善,是就人心而言的。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孟子指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不善,水无不下”,这句话里“人性”与“水”相对,“善”与“就下”相对,所以孟子是说人具有向善的本性,孟子阐述了善的内容是“四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炙。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或相倍徒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告子上》)”孟子认为人天生具有一种最基本的天赋本性,即“不忍人之心”。

牛山之木尝美类,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莫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灌灌也。

人见其灌灌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告子上》)孟子以牛山作比,说明人的善性就像山上的林木,需要不断滋养方能壮大。

既然善性需要滋养,就需要滋养的方式,孟子于是提出了滋养善性的方法。

(二)滋养善性的方法—尽心、知性而知天《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妖寿不二,修身以俊之,所以立命也。

”对个人来说,充分发扬善良的本心,就能体会人性的真谛。

懂得了人的本性,就懂得天命了。

保持人的本心,培养人的善性,就是对待天命的方法。

无论寿夭,都不三心二意,以此等待天命,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尽心、知性而知天的过程是从对内的探求开始的。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尽心上》)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尽心下》)很显然,对于人性的两种追求,孟子是以能否实现作为人性的必然,因而要努力顺从向善的天性,求其实现,不能让物质欲求损害了人的善性。

他说:“体有贵贱,有小大。

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

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

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公孙丑下》)(三)以人性善为基础,治民以仁政。

对士君子而言,他们具有培养善性的意识和自觉,而普通人虽有善性,却缺少自觉,因为外界形势改变了他们的本性。

“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颗;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告子上》)人性向善就像水向下流样,水往山上流,不是水的本性,而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同样人也有不善,但那不是出于人的本性,而是形势改变本性的结果。

所以君主要创造有利于培养善性的社会环境,孟子由此展开了他的仁政思想。

孟子以人性善为基础,将培养善性与推行仁政联系起来,为诸侯国君指出了一条一统天下的道路,这就是他为什么要将人性向善的可能性定义为人性善的目的。

虽然他没有明确说明人性中的物质欲求具有向恶的可能性,但他在“养心莫善于寡欲”的论述中意识到物质欲求对培养善性的不利,这种不利在荀子那里直接成了人性恶的证据,而善则是后天人为的结果,由此展开了他的礼治主张。

二、孟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一)人性是善的孟子曰:“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就说明善是人的本性,就如同水向下流一样平常。

孟子讲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不仅把心限定在善良和道德范围内,而且认为这个“心”是人人固有的。

(二)性善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差别也就是说人之性应该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人与禽兽相异的地方很少,庶民把这些相异的地方去掉了,只有君子注意保存。

又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4] 孟子谈的人性,主要是在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讲的。

他认为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而与禽兽相区别的特性,这种异于禽兽的人性就是人作为“类”而与其他“类”的本质区别所在。

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与生俱来的,而不是后天形成的。

孟子认为人之所以生来就有共同的善性,与人生来就有共同的口耳之欲的道理大体相同。

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耳目口鼻四肢和仁义礼智之心。

身与心都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

对于人的耳目口鼻四肢和由此产生的各种物质欲求,孟子淡然视之,认为这只是人的自然属性,是一种生存本能和生理需要。

并非人的本质属性,凭此并不能把人与禽兽区别开来。

只有人的心理需要和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正是它们使人真正脱离了动物界而成为天地间最高贵的存在。

所以,孟子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眸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意思是说,君子所得自天的本性,仁义礼智深深植根在他的心.中,它生发出来的神色温润清和.表现在颜面.显露于肩背.遍及到四肢,四肢一动作.不待用言语说明,人们一看便知道了。

这表明,孟子所讲的性善是就人的本质属性而言的。

具体地说.性善的内容就是人生而具有仁义礼智这四“心”.四“心”是性善的根本标志,每一“心”都县人之所以为人的必要条件吗,缺一而不可。

(三)人的善性体现为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四心孟子又称之为“不忍人之心”。

四心即仁义礼智这“四端”。

“恻隐之心,人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讲到:“人之有四端,犹其有四体也。

”因此可得出,他认为四心或仁义礼智“四端”犹如人的身体是人本来就有的。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那么,如何才能使“四端”“扩而充之”以至性善臻于完备?孟子认为,首先要有从善如流的主观愿望。

他说:“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豚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也。

”(《孟子·尽心上》)孟子认为,要想成为尧舜那样充分实现性善的人并不困难,只要愿意“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即只要能以尧舜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作为行动的准则努力实践,就“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

有了向善的主观愿望之后,必须通过自我反省的修养方法去寻求放大了的善心。

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孟子·离娄上》)三、孟子性善论的性质从孟子“性善论”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孟子的“性善论”包括生而固有的“四端”,这是说明“性善”具有普遍性。

同时还包括后天的“扩充”才能使“性善”完备,他看到了后天的外部环境对人性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这种认识显然有接近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倾向,在当时历史发展的条件下孟子能看到这一点是十分可贵的。

这是否就可以认为孟子的“性善论”是唯物主义性质呢?孟子是在人性先天而善的前提下承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认为保持良善的本性主要取决于“求”。

表明孟子强调“思”、“求”对于保持“固有”之“本心”的决定作用,即强调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在人性的保持发展中的作用。

孟子承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作用,但强调的仍然是主观思想意识对人性的决定作用。

综上所述,可以对孟子“性善论”的性质做一个简短的结论:孟子虽然承认了后天客观环境对人性的影响,在这一点上具有一定的唯物倾向;但是,他的“性善论”的理论前提是性善先天固有,并强调主观意识在人性发展和保持中的决定作用,这两者都是主观的东西。

而判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看意识与物质谁是第一性的,谁决定谁。

据此,孟子“性善论”是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的,具有主观唯心主义的性质。

四、孟子性善论的现实意义在当今我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学习孟子的性善论思想会有极大的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