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孟子的性善论思想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论孟子的性善论思想班级 10汉语言2班姓名乌珊珊学号成绩论孟子的性善论思想摘要:孟子是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
作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人生哲学。
他对人性进行了系统的探索,提出了着名的性善论,并以此为基础建构了他的人生哲学。
本文以孟子的性善论为核心,阐述了其“大丈夫”的理想人格思想,并于当今社会现实相结合,探讨孟子性善论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孟子性善论理想人格道德教育和谐社会孟子是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极大丰富了儒家学说的内涵。
其中“性善”乃孟子之中心学说,他认为性源于天,为天所赋,所以是善的。
性善论是孟子哲学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是其仁政学说和人格修养的理论前提。
孟子的性善论是对人类本质的自我认识和肯定,也是对道德的正面肯定,具有历久弥新的理论魅力。
因此两千多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及民族心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今天,它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孟子性善论的涵义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论人性的思想,是第一个系统提出性善论的人。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1他认为性源于天,为天所赋,所以是善的。
他提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2人的心性构成人的本质特征,也是人将自己与自然界的其他物种相互区别的主体意识。
人类有着共同的本性,这个本性是以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为内容的社会属性,而不是与禽兽无别的自然属性。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
”3“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4善之“端”或者善的原初形态是本就存在于人的本质中的,正是这种善端的存在,才构成了人区别于“禽兽”的特殊性。
否则,“人”与“禽兽”相互区别的界限便亦不复存在了。
“人皆有之”的善性,最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必须经过自我修养,“扩而充之”,才能最终发展成为完美的道德。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1《孟子·滕文公上》2《孟子·离娄下》3《孟子·尽心上》4《孟子·尽心上》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5孟子认为,人格修养的责任在于扩充人们原本就具有的“善端”。
“仁”、“义”、“礼”、“智”就是人的善端,它就好像是人的四肢一样是天生于人的。
但是善端又是一种隐性的存在,需要人自觉地去扩充,才能起到完善人格的功能和作用。
人与生俱来的只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萌芽。
既然是萌芽,就存在着两种可能性:或许因为得不到精心的养护,抵御不住恶劣环境的袭击而夭折;或许会在人的精心培育下茁壮成长,结出丰硕的果实。
因此,孟子十分重视后天的人格修养,通过后天的努力,把先天的善端扩而充之。
二、理想人格的形成孟子认为,人格修养的理想境界是培养出人的一种至大至刚的豪气、一种大义凛然的正气、一种气势磅礴的壮气,即所谓“浩然之气”。
孟子高度评价这种“浩然之气”,说它是“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绥也”。
6养成浩然之气需要个体注重培养自身的“大丈夫”精神,要懂得动心忍性,塑正道之质。
追求浩然之气的理想人格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人不断提升自我的需要。
关于动心忍性,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7人的才干是能够在身心饱受磨练之后,才得以充分发展的。
所谓“动心”,是对心灵的磨砺和震撼,使心灵更为强大,能够去承担和面对更大的挑战和困苦:所谓“忍性”,是抹去性格中不合时宜的棱角,是增添成熟与稳重和一份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孟子还列举了很多圣贤的实例:舜是在田野之中兴起的,傅说从筑墙的劳役中被提拔出来,胶鬲从鱼盐小贩中被提拔出来,管夷吾从狱官手中被提拔出来,孙叔敖从海边兴起,百里奚从市场上被提拔出来。
这些圣贤无疑都是经过了生活的磨砺,并战胜了逆境,才得以成为圣贤的。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8他认为,人们通过修养与磨练,不管是在富贵的环境里,还是在贫贱的环境里,都能严守节操;在邪恶、权势面前刚正不阿;面对敌人大义凛然、英勇不屈。
在任何环境、任何条件下都要保持崇高的气节,这样才算得上是大丈夫。
孟子所提倡的“大丈夫"精神正是在生活中的各种境遇之中所能够表现出来的人格,是只要付出努力之后,人人都可以达成的理想人格。
孟子由性善论中蕴含的大丈夫人格思想引申到理想人格的表现,孟子以大丈夫为培养目标,以居仁由义为核心内容,以性善论为基石,创设了理想的人格理论,并阐述了理想人格的实现途径。
在理想人格的实现方面,孟子提出了两个途径:自我修养和外界教化。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9当然,在理想人格的塑造过程中教育和自我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
而人格修养最主要的是一种自求自得,所以自我修养是主要途径,外界教化只是促成人格修养的辅助途径,只不过这种辅助性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理想人格的培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自我的实现。
“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日:‘持其志,无暴其气。
’”10人之所以能够养成善德在于人有“心”,人之所以有可能背离道德亦在于人有“心”。
因此5《孟子·公孙丑上》6《孟子·公孙丑上》7《孟子·告子下》8《孟子·滕文公下》9《孟子·离娄下》10《孟子·公孙丑上》才需要尽心知性、存心养性。
存养心性也就是要呵护本心本性,防止本心本性偏离其自然的内在的趋势而流于机巧之心、习染之性。
坚强的意志品格并非与生俱来,唯有通过逆境的洗礼、艰苦的锤炼,才能形成刚毅的人格。
三、性善论的现代价值孟子的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整个中华民族的人生态度、人生追求和理想人格的塑造都起了很大作用。
孟子性善论的基本特点是以人性本善为理论出发点,将重点放在主体自觉的道德完善的实践中,其中的一些进步思想和合理因素在今天仍具有一定意义。
在当今注重财富和效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吸取孟子性善论的合理价值,对于公民的道德教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孟子性善论强调人具有向善的要求和为善的能力,所谓“善”是指仁、义、礼、智以及符合价值体系的德行。
因此,孟子主张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
孟子非常重视“明人伦”,他认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11人最可贵的就在于知是非、明人伦、行善去恶。
孟子提倡仁爱思想,他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12孟子认为真正的仁政,是王道的仁政,它不是在百姓生存不下去的时候才考虑给他们一点仁慈,而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安居与乐业的问题,以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的安居与乐业为其出发点和最后归宿,王道才开始产生,仁政才得以出现。
孟子提出:“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13孟子思想中的“天人合一”、“仁民而爱物”等重要命题有助于我们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适应并改造人类的生存环境,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孟子认为:“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14孟子很重视诚信,他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15孟子认为,做人处世要以诚动人,以至诚之心对待别人,别人是不会不感动的。
一个人的行为合乎诚信,便是道德高尚的行为。
在历史上,这种诚信的观念在商业领域中是以商业道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强调以信为本、以诚待客、童叟无欺、不坑蒙拐骗、不以次充好。
这些商业道德在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应大力提倡,生产经营者应以“诚信”作为自己信奉的最高准则。
人性善论是孟子“和谐思想”的核心与基石。
将社会的道德努力与个体自身的道德努力相结合,能够极大地推动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和发展。
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的高低与其中每个个体的素质密不可分。
个体的人格修养的提升有助建立和谐的社会、和谐的人伦关系,孟子人格修养思想意蕴对当今社会的道德实践有很多有益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变迁,社会风气需要正确得到引导。
大力倡导个体对人格修养的追求,并以适当的方式去教育和引导,那么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就会有所提升,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献综述一、性善论的涵义11《孟子·滕文公上》12《孟子·离娄上》13《孟子·离娄上》14《孟子·梁惠王上15《孟子·离娄上》孟子以人的道德属性(实际上是道德意识)为人性,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明确的性善论:人性是天赋的天赋的道德(意识) 本身是善的,所以人性是善的。
李亚彬在《子思为孔孟之间的过渡环节——以孟子性善论的行成为例》中认为孟子的性善论的逻辑是这样的:其一,天有德;其二,天将德赋予人(实际上是天将四个“善端”植入人心中;这四个“善端”又含有为善的动机,是全部道德的萌芽);其三,人性是人的道德属性(实际上是四个“善端”)。
由这三个前提自然可以得出性善论。
杨泽波在《孟子性善论研究》一书中以“伦理心境”解说良心本心进而说明人性何以为善。
作者认为,人性之所以为善,一是因为人性中有一种自然生长的倾向,这种倾向属于一种自然本能,是先天的;二是因为人有良心本心,它来自社会生活和智性思维对内心的影响,是一种伦理心境,属于社会属性,是后天而先在的。
区分这两个不同方面,特别是理解伦理心境如何是后天而先在的,是破解性善论之谜的关键所在。
在对孟子性善论进行分析以前,对心、性、才、情这些概念全面分析,才能准确把握孟子的性善论。
彭富春在《论孟子的心性论》对人心和人性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人心和人性本身作为仁爱是善良的。
人人皆有是心,同时,人人皆有是性。
由此,孟子建立了他的心性理论。
此心具体化为四心,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孟子认为,人心规定了人性,人性是人心的现实化和扩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