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狄更斯 (1) - 副本

狄更斯 (1) - 副本


• 社会是邪恶的,生活是神秘的,唯有善良才会
给人生带来一线希望——这是狄更斯对社会、对 人生的主要感受。而戏剧性地、生动地表达这样 一种戏剧性的(准确地说,是悲剧性的)生活感 受,就是狄更斯后期作品的主要风格特征。 • 狄更斯后期自觉地寻求风格变化,说明他并不死 守一种风格模式,说明他拥有巨大的创造力—— 这正是大艺术家的表现。
德伐石太太
• 革命群众的代表。 • 革命之前,她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革命爆发以 后,她是一个勇敢无畏的革命战士。这是法国大 革命中人民英雄的典型形象。 • 作者对她的描写是不平衡的。在1792年之前,肯 定其坚强的革命毅力和非凡的组织才能欣赏其智 慧胆略和求实精神;由于作者不同意暴力革命, 因此使用漫画式手法把1792年后的她描绘成嗜血 成性的女魔王,这就歪曲了作为革命代表的革命 者形象。
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在位统治 (1837—1901) 这个时期通常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维多利亚女王 及家人
• 以此,他的小说是人性自身的大声疾呼,是人性对制度化
社会的非人化提出的抗议。 • 法国传记作家安· 莫洛亚在《狄更斯评传》(1934)里
说: “他厌恶所有的旧制度,痛恨一部分新制度,但如何以最 好的办法取而代之,他一筹莫展。他政治上的人生观体现在一 种真诚的博爱精神中。债务人监狱必须废除,贫民院必须废除, 恶劣的学校必须废除。但是拿什么东西去代替呢?怎样养活贫 民百姓呢?又如何去开办良好的学校呢?狄更斯一无所知。只 要好就够了。从根本上说,他痛恨所有的立法,信仰善良的狄 更斯式英雄的个人博爱。……在他看来,社会救星是一个心地 善良的人,他拥有一大笔财产,并且在邻里街坊竭尽所能地济 贫扶危。一个上了年纪的、脸膛红通通的老先生把金币分给穷 人,把甘美的水果和可爱的玩具堆在穷人的房间里——这就
• 他的形象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其悲惨命运和苦难 经历很有代表性,对法国和英国贵族阶级的残暴、 资产阶级的虚伪,起了一定的揭露批判作用。 • 但通过这一形象,作者又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理想。 他认为,医生由“爱”转为“恨” 而写就的“文 件”才自食其果,而“爱”的复活使他宽恕仇敌才 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 狄更斯告诫人们:即使正直善良的人心中一旦有了 仇恨,也会导致可怕的后果。只有爱才能消除社会 灾难,消除痛苦。这反映了作者的阶级局限。
《双城记》: “爱比恨要有力的多”
• • • •
双城:指巴黎与伦敦; 题材:历史; 作品大背景:法国大革命。 写作目的:借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来影 射19世纪50年代英国的现实。当时英国是太平盛 世,但狄更斯认为这只是一种假象,其繁荣的背 后隐藏着深重的社会危机与尖锐的社会矛盾,故 创作此作以警告统治者。 • 历史背景:作品头一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 景,法国大革命爆发前,人民与统治者剑拨弩张 的紧张局面:一方面是统治者草菅人命,另一方面 是人民怒不可遏,把尖刀插入作恶候爵的心脏。
风格的演变
• 狄更斯早期作品共有的风格特点是轻松的喜剧成分
和幽默讽刺的笔调。 • 后期作品旨在于把英国传统小说的叙事形式发展成 戏剧形式。 小说中不仅有大段的戏剧性场景描写,同时还 把一整套戏剧抒情手法引入小说,使其具有某种崇 高的、悲壮的意味。如《大卫· 科波菲尔》、《荒凉 山庄》和《双城记》都极富戏剧性,不仅有许多独 立的戏剧场面描写,而且还有类似古希腊悲剧中的 那种出自天意的巧合和宿命倾向,以此表现出某种 超乎人类之上、决定人类命运的神秘力量。把小说 从平铺直叙的“讲故事”变成了一幕幕绘声绘色的 “戏剧场景”,使后期作品的内涵和感染力都大为 增加。
革命的必然性
卡尔登
• 卡尔登是狄更斯式自我牺牲的怪诞英雄的形象。 • 他的忧郁表露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不满情绪 与叛逆性。他的牺牲带有一定的社会批评倾向。 • 卡尔登的自我牺牲预示在英国却实现在法国,这 一结局确实责难了革命的人民和革命的政权。但 他的死并不像作者所极力宣扬的那样会永生不朽, 因为他是英国社会的畸形儿,不是法国革命的牺 牲品。 • 作者把他乐于牺牲的结局放在法国革命的背景上, 其用意有两个:一是责怨、歪曲革命的人民和革 命的政权滥杀无辜;二是用革命者的“残杀”、 “暴乱”,反衬卡尔登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宣 扬人类之爱。这是作者的局限。
十九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狄更斯
狄更斯是19世纪 英国现实主义的杰代 表。 在英国古典作家 中,地位仅仅次于莎 士比亚。
生平与创作
1.幼时贫困屈辱 负债人监狱 做童工 被观看
狄更斯14岁
2.伦敦生活的经历
律师事务所的小职员 法院速记员 报社新闻记者 《博兹特写》集 代表作:《匹克威克外传》的 发表,标志着英国批判现实 主义文学的开端。
思想上:认识比较简单肤浅 作品基调:乐观向上 艺术上:流浪汉小说结构 情节巧合 英国式幽默
24岁的狄更斯
3.成家立业
• 1836年,和凯瑟琳· 霍格斯结婚 • 家庭婚姻的不和谐;1840年的感情危机; 1836-1841年他陆续发表了—— • 《奥列佛· 退斯特》(是第一部以狄更斯 原名发表的作品) • 《老古玩店》 • 《尼古拉斯.尼克贝尔》 • 《巴纳贝.拉奇》
• 第三种因素是他的戏剧经验。 在童年时代,他曾用木偶排演戏剧。在做律 师时,他经常光顾伦敦的戏院。他本想成为一名 职业演员,只是因为常发咽喉炎才没有如愿。他 一生都是个热心的业余演员,喜欢演戏,也喜欢 演员和各种各样从事表演的人,对他们非常熟悉。 他的小说中有不少这类人物,其中最感人的形象 就是《尼古拉斯· 尼克尔贝》中的克伦摩斯。 对戏剧的爱好对他的小说风格产生了最大影 响。从总体上说,他的小说既有强烈的社会针对 性,又有浓厚的戏剧性。
思想上:认识比早期深刻 作品基调: 乐观有悲凉之音 艺术上:结构完整 人物刻画成功 幽默夸张讽刺
狄更斯,36岁
4.圣诞精神
• • • • 1.朱述尔维特》 《圣诞故事集》—— 其中代表作品是《圣诞欢歌》。这篇小说集中反 映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观点。小说竭力宣扬“圣 诞精神”即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信任、互相爱护, 要使人间充满欢乐、友爱和幸福。希望圣诞节的 钟声唤醒富人的良心,要他们像善良仁慈的圣诞 老人那样关心穷人,慷慨而不吝啬,仁爱而不凶 残,行善而不作恶。
是他的乌托邦,一八三0年型的乌托邦。”
2、影响其风格的三种决定性因素。 • 第一种因素是童年生活的艰辛。 童年时代的记忆,使他从小就产生了对不幸儿 童的深切同情,对穷人命运的深切关注和要摆脱贫 困的坚强决心,以及对英国当时代的统治阶级和资 本主义的莫大仇恨。从那时起,他就有一种理想化 的想法,那就是:真诚和仁慈只有在穷苦人中间才 能找到。这也加强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他在自传中写到的关于债务人监狱以及关于老 鼠横窜的贫民窟里的情景,读来很像《奥列佛· 退 斯特》或者《大卫· 科波菲尔》里的某些章节。
《双城记》的思想内容
• 《双城记》是部历史小说,但处理的却是现实问 题。 • 小说探讨了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肯定了大革 命的正义性; • 作者虽然肯定了大革命的必然性和正义性,却反 对革命暴力和大规模的群众运动; • 狄更斯在小说中极力宣扬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 感化。 • 狄更斯主张用基督仁爱和自我牺牲精神来改变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狄更斯看来,人类的爱比恨 更伟大,通过爱和善可以调和阶级矛盾,代替暴 力革命,这是他的人道主义理想。
• 1870年患脑溢血力竭而死。 遗嘱: 丧事要办的朴素简单, 墓碑上只刻上名字, 不要加甚么“先生”“阁下”之类, 也不要为我建造纪念碑写悼念文章, 我的书会让人记得我的。 ——对我来说,这就足够了。
斯梯芬
西丝
《 艰 难 时 世 》
庞德贝
葛擂硬
思想与风格
1、思想倾向 • 狄更斯早年生活的年代,正是从以农业为主以贵 族为文化核心的摄政时代(1810-1820)向以工商 业为主以富裕的中产阶级为文化核心的维多利亚 中期转变的时代。其创作就是这种变化的晴雨表。 他认为:小说家的职责不仅在于给读者以愉悦, 同时也要为读者这剖析时代与社会。 • 但他并非是一个实际致力于改革的政治家,也不 是一个深刻的思想家或者一个社会理想家和道德 家。从根本上说,他所反映的仍是传统基督教的 伦理思想,基本立场是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中产阶 级的立场。
狄更斯,46岁
思想上:认识进一步加深, 作品基调:深沉严峻 艺术上:结构异常严谨 悬念和象征 幽默削弱
6.最后的遗言
• 1857年,年轻女演员爱伦· 泰尔兰;夫妇彻 底分居。 • 登台朗诵。走遍英伦三岛,再次访美,精 疲力竭,健康每况愈下。1870年1月伦敦圣 詹姆斯教堂的12场朗诵会结束后是年6月7 日病倒,9日凌晨与世长辞。
代尔那
• 代尔那是贵族的叛逆,是狄更斯理想的青年。 • 他的进步性体现在对叔父的抗议上,但是抽象 内在的缺乏具体有效的行动。据此而论,这一 形象有一定的消极作用,一定程度上又反映了青 年知识分子不断从封建贵族营垒中分化出来的 历史趋势。 • 狄更斯把他美化成“善”的典型,目的是要宣 扬人道主义博爱思想,所以当得伐石夫妇硬要 根据医生许多年前写的血书来惩罚他的时候, 作者便让卡尔登代他受过。这种大难不死的结 局表现了狄更斯“善有善报”的思想。
两条情节线索及主要人物形象:
• 梅尼特医生的受害史和得伐石太太的复仇史,两 家的仇人都是厄弗里蒙地候爵。 • 厄弗里蒙地候爵集中了统治阶级的罪恶,是“恶” 的代表; • 梅尼特医生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也是作者笔下的 理想人物,是“善”的化身。 • 作者对得伐石太太持双重态度:有赞扬,更多是 否定; 在梅尼特医生和得伐石太太的对比描写中,作者 表达了自己的社会主张,那就是用善行的感化, 美德的熏陶,来改变社会风尚,消除社会矛盾。
• 主要人物:
理 想 人 物
梅尼特医生 露茜 代尔那 卡尔登
批判对象: 厄弗里蒙地侯爵 群众代表: 得伐石太太
梅尼特医生
• 梅尼特医生是一个学识渊博、医术高明的小资产 阶级知识分子形象,作家人道主义思想的体现者, 是理想的正面人物形象。 • 他的一生及其思想性格经历了入狱前、在狱中和 出狱后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入狱前,医生是个 典型的人道主义者。在狱中,他从一个人道主义 者走上了反抗道路。出狱后,梅尼特医生的思想 性格发生了巨变,进入“复活”阶段。“复活” 后的医生有了新的信仰,要为爱、为别人而活着, 要用“爱”来消灭痛苦,消除仇恨。至此,梅尼 特医生完全成了狄更斯仁爱与宽恕的人道主义的 化身,超脱于仇恨与革命之上的“圣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