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讲教学方式的有效运用(大纲)

第二讲教学方式的有效运用(大纲)

第二讲 教学方式的有效运用(大纲)一、教学方式的转变与认识对教学方式的认识:先进的教学理念通过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来落实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新课程教学方式应该完成的转型是以讲授为主转变为多元互动——凸显实践学习、体验学习二、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教师在自主、合作、探究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困惑3.如何理解与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做到真正的自主(2)落实因需的合作(3)追求科学的探究(4)自主、合作、探究三者之间的关系(5)自主、合作、探究不是语文学习方式的全部三、教学方式的有效运用1.“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以学为主的学习进程来实现的,尽可能地探索,精要的讲授。

以《母亲的纯净水》为例:(1)学生参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案的确定(2)落实自主探究的粗略读懂(3)追求交流共享的不断完善。

2.简介“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学习方式3.追求“讲授的高效化”孔凡艳:各位老师,大家好!“课堂教学”专题的第二讲是“教学方式的有效运用”。

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今天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的两位老师。

这位是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小语教研员魏淑媛老师;这位是北京市顺义区马坡中心小学张杰老师。

两位老师都是北京市小学语文学科的骨干教师,顺义区语文学科的带头人。

我是孔凡艳,也来自于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

魏淑媛:孔老师是北京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顺义区小学语文学科首席教师,也是我们顺义区小学语文教研室的主任。

张杰:作为一线老师,很高兴能有机会参与这样的活动。

孔凡艳:今天我们将从“教学方式的转变与认识”、“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方式的有效运用”这三方面展开专题研讨。

在研讨的形式上,我们将与大家分享我们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认识与实践,并以具体的案例,结合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与大家一起交流、碰撞,提出我们的观点与思考。

我们期待着您的参与!一、教学方式的转变与认识孔凡艳:大家知道:教学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都以讲授为主,师生在课堂中有明确的角色定位: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是传授者、灌输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

新课程改革使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由钟启泉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中谈到: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随着课改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来落实。

新课程下,语文教学应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呢?张杰:应该说,“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对课程改革、对教与学的方式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这“师生平等对话过程”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同时,《课程标准》也为我们指出了努力的方向: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孔凡艳:这里谈到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教学方式还包括谈话式、实践活动式等。

山东师范大学毕华林博士认为:根据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分为三类:注入式;启发式;探究式。

我们一般也把“注入式”称为“讲授式”。

讲授式教学是一种非常传统的教学方式。

我们今天谈教学方式的转变,不是以简单的否定来实现的,我们要采取扬弃的态度对待传统。

比如传统的讲授法作为课堂教学最基本的、主导的教学方式,其本身并非一无是处,作为一种既有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有其优缺点,要用辩证的眼光去考察,一提到讲授就斥为“灌输”、“填鸭”,一味的批判并不是真正的反思,你们觉得呢?张杰:我觉得讲授法一般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直接向学生系统连贯地传授知识,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说,讲授是一种传授型的教学手段;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说,讲授是一种接受型的学习方式。

但是,讲授法是有它自身的优势的:它有利于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较多的知识,而且准确、系统。

简洁、高效是它在传授知识方面无法取代的优势。

魏淑媛:我觉得讲授法的另一个优势还在于,它十分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

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老师会自然而然地把自身的学识、修养、情感也同时传递给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

当然,从“关注人”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来审视,讲授法又有着明显的劣势与不足。

奥苏伯尔就曾指出了这种接受性学习的劣势:教师直接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传递给学生,学生只需将现成的结论内化到自己的头脑中,无需去独立发现;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往往不理解材料的意义,依靠机械记忆的方式进行学习,导致了学习效率低下。

我们追求高效率的课堂,而“高效率的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学习。

”(奥苏伯尔)孔凡艳:我们说,对待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不可一概而论。

其实,教学方式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适合与否的区别。

无论哪一种教学方式都不是万能的。

而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活动不是简单地运用某一种或某几种方式就能完成的,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学习方式也是一个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

只有当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获取新知识时,有意义的学习才可能发生。

大家知道,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学方式,我们认为应该完成的转型是“以讲授为主转变为多元互动——凸显实践学习、体验学习”。

也就是说:在新的教学方式中,原有师主生次关系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取而代之的是多元互动的格局,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和谐、合作的关系。

在这种关系下,学生的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在这种关系下,课堂中师生展开多元互动:师讲生听、生讲师听、生讲生听;在这种关系下,学生逐步由“他主学习”,走向“自主学习”。

转型之后,从师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上,师生关系正发生着悄然的变化。

我们来看教师的角色:教师角色的转变管理者 转变为 组织者传播者、讲授者 引导者、促进者居高临下 平等交往(平等中的首席)教学模式化 教学个性化教师的角色转变,使得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发现学习、体验学习”。

新课程下,传统意义的教和学不断地让位于互教互学,这也赋予了传统教学理念之一的“教学相长”以新的内涵与外延。

其实,我们说教的方式的转变,就是说“要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以教学方式的转变力度来判断课程改革的深入程度。

二、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孔凡艳:新课程的要求呼唤着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又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张杰:确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四大核心理念之一。

孔凡艳:我们看,《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说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那教师们应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呢?显然,这是教师们最关注的问题。

2.教师在自主、合作、探究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困惑魏淑媛:是的。

大家都非常认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样的学习方式。

但在课改之初,为了迎合时势的要求,老师们往往会在自己的课堂上有意识地安排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但伴随着研究的深入,由于实践操作层面上缺少有效的方法与策略,导致了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

这时,“什么是真正的自主,怎样体现自主;小组合作学习有哪些形式,怎样合作;探究什么,怎样探究”,成为困惑大家的普遍性问题。

张杰:确实是这样的。

在实际教学时,不少老师常常怕别人评价自己的课不自主,因此,就对学生的发展听之任之,甚至有些放任自流;常常担心别人说自己的课没有体现出合作学习的形式,就生硬地安插一些合作学习的环节。

至于是否需要、是否适合,尤其是合作学习是否有实效,则考虑得不够深入。

这些不仅是我的困惑,我相信,也是许多教师的困惑。

3.如何理解与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孔凡艳: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要做到真正的自主、因需的合作,追求科学的探究,我们一起交流一下:(1)做到真正的自主张杰:孔老师,我先谈一下。

“自主”,就是“自己做主”。

“自主学习”是说对自己的学习有着清醒明确的认识,是相对于被动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是主体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

魏淑媛:我来补充一点。

对于小学生来说,我认为做到“参与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确定,然后亲历学习过程”就是真正的自主,比如,让学生根据预习的情况,结合课本上的单元提示、课后探究练习,也可以借助于教师和同学的指点来确立学习内容,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和学习习惯选择学习方法,这些都是自主的真正体现。

孔凡艳:自主学习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魏老师结合小学生的特点谈得很好!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自主学习不是一个环节的落实,是要贯穿在学习始终的,比如:自学中遇到困惑要独立解决;解决不了再与学伴探究或者求教于老师;自学后能够把学习的收获与他人交流,并在交流中主动汲取相关的认识,补充、完善自己的学习。

第二,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咨询者、指导者,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深入自主。

(2)落实因需的合作孔凡艳:我们来谈一下“落实因需的合作”。

魏淑媛:我先来说说。

“合作学习”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并于8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合作”的解释是这样的“互相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

”而《心理学大辞典》也指出:合作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由两个以上的个体共同完成某一行为,是个体间协调作用的最高水平的行为。

在我国,许多教育工作者认为,合作学习就是为了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由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完成某一学习任务的集体学习方式。

张杰:我在《课程·教材·教法》上,读到过王鉴的《合作学习的形式、实质与问题反思》一文,他把合作学习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同伴之间的互助性合作学习(如课堂中的同桌之间的合作学习、课余时间好朋友之间的合作性学习等) ;第二种,小组合作学习(如课堂的小组讨论学习、研究性小组学习、兴趣小组学习等) ,第三种,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全员性合作学习(又称合作教学,如班级授课过程中的讨论学习、角色扮演活动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