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材料抵抗冲击载荷而不破坏的能力称为冲击韧性。
2. 材料在弹性范围内,应力与应变的比值εσ/称为弹性模量E (单位MPa )。
E 标志材料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用以表示材料的刚度。
3. 强度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永久变形和破坏的能力。
4. 塑性是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而不破坏的能力。
5. 韧性是材料在塑性应变和断裂全过程中吸收能量的能力,它是强度和塑性的综合表现。
6. 硬度是指材料对局部塑性变形、压痕或划痕的抗力。
7. 应力场强度因子I K ,这个I K 的临界值,称为材料的断裂韧度,用C K I 表示。
换言之,断裂韧度C K I 是材料抵抗裂纹失稳扩展能力的力学
性能指标。
8. 晶体是指原子在其内部沿三维空间呈周期性重复排列的一类物质。
9. 非晶体是指原子在其内部沿三维空间呈紊乱、无序排列的一类物质。
10. 把原子看成空间的几何点,这些点的空间排列称为空间点阵。
用一些假想的空间直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三维的几何格架称为晶格。
从晶格中取出一个最能代表原子排列特征的最基本的几何单元,称为晶胞。
11. 体心立方晶格(bcc );面心立方晶格(fcc );密排六方晶格(hcp )
12. 在晶体中,由一系列原子所组成的平面称为晶面。
任意两个原子的连线称为原子列,其所指的方向称为晶向。
立方晶系中,凡是
指数相同的晶面与晶向是相互垂直的。
13.在晶体中,不同晶面和晶向上原子排列方式和密度不同,则原子
间结合力的大小也不同,因而金属晶体不同方向上性能不同,这种性质叫做晶体的各向异性。
14.所谓位错是指晶体中一部分晶体沿一定晶面与晶向相对另一部分
晶体发生了一列或若干列原子某种有规律的错排现象。
位错的基本类型有两种,即刃型位错和螺旋位错。
15.由于塑性变形过程中晶粒的转动,当形变量达到一定程度(70%
以上)时,会使绝大部分晶粒的某一位向与外力方向趋于一致,形成特殊的择优取向。
择优取向的结果形成了具有明显方向性的组织,称为织构。
由于是变形过程中产生的,故称为形变织构。
16.由于每个小晶体外形呈不规则的颗粒状,因此被称为晶粒。
晶粒
与晶粒之间的接触界面称为晶界。
工业上广泛应用的钢铁材料中,晶粒尺寸一般在mm
3
110
-,必须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
10-
17.组成合金的最基本的独立单元称为组元,组元可以是金属、非金
属或稳定化合物。
由两个组元组成的合金称为二元合金,由三个组元组成的合金称为三元合金,以此类推。
18.相是指合金中具有同一化学成分、同一结构和原子聚集状态,并
以界面互相分开的、均匀的组成部分。
固态合金中的相结构可分为固溶体和金属化合物两大类。
19.所谓组织是指用肉眼或显微镜观察到的不同组成相的形状、尺寸、
分布及各相之间的组合状态。
20.焊接热影响区中的过热区,由于奥氏体晶粒长得非常粗大,这种
粗大的奥氏体在较快的冷却速度下会形成一种特殊的过组织,其组织特征为在一个粗大的奥氏体晶粒内会形成许多平行的铁素体(渗碳体)针片,在铁素体针片之间的剩余奥氏体最后转变为珠光体,这种过热组织称为铁素体(渗碳体)魏氏组织。
21.合金的組元通过溶解形成一种成分及性能均匀的、且结构与組元
之一结构相同的固相,称为固溶体。
通过形成固溶体使金属强度和硬度提高的现象称为固溶强化。
22.合金組元相互作用形成的晶格类型和特性完全不同于任一組元的
新相即为金属化合物,或称中间相。
金属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是与其組元具有完全不同的晶格类型,其性能特点是熔点一般较高,硬度大,脆性大。
23.相图是表明合金系中各种合金相的平衡条件和相与相之间关系的
一种简明示图,也称为平衡图或状态图。
24.一个晶粒中先结晶的树枝晶晶枝中含高熔点组元较多,后结晶的
树枝晶晶枝含低熔点组元较多,结果造成在一个晶粒之内化学成分的分布不均,这种现象称为枝晶偏析。
25.生产上为了消除枝晶偏析的影响,常把合金加热到高温,并进行
长时间保温,使原子充分扩散,获得成分均匀的固溶体,这种处理称为扩散退火。
26.二元合金的结晶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匀晶反应、共晶反应、
包晶反应和共析反应。
27.F e-Fe3C相图中存在五种相:液相L;δ相,又称高温铁素体;α相,
也称铁素体,用符号F或α表示;γ相,常称奥氏体,用符号A 或γ表示;Fe3C相,也称渗碳体。
共晶反应的产物是奥氏体与渗碳体的共晶混合物,称莱氏体,以符号Ld表示。
共析反应的产物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的共析混合物,称珠光体,以符号P表示。
28.球化体,又称球化珠光体。
定义:在铁素体内分布着碳化物(或渗
碳体)球粒的复相组织。
29.单晶体的塑性变形有两种,即滑移和孪生。
30.滑移是指在切应力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沿一定晶面(密排面)
和其上密度最大的晶向(密排方向)进行。
滑移是通过位错的运动来实现的。
31.在切应力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沿一定的晶面(孪生面)和晶向
(孪生方向)相对于另一部分所发生的切变称为孪生。
32.随着塑性变形的增加,金属的强度、硬度升高,塑性、韧性下降,
这种现象称为加工硬化,也称形变强化。
33.对变形后的金属在较低温度下进行加热,会发生回复。
34.能够进行再结晶的最低温度称为再结晶温度。
35.马氏体的转变发生在比较低的温度区域内,所以在转变过程中铁
和碳原子都不能进行扩散,因而不发生浓度变化(马氏体和奥氏体具有相同的化学成分),只发生铁的晶格改组,由面心立方变成体心立方。
36.钢中马氏体有两种基本形态:板条马氏体,又称位错马氏体和片
状马氏体,又称孪晶马氏体。
37.贝氏体是碳化物(渗碳体)分布在碳过饱和的铁素体基体上的两
相混合物。
贝氏体转变是过冷奥氏体在“鼻子”温度至Ms点范围内进行的转变。
共析钢上贝体大约在550°C(鼻子温度)至350 °C之间形成。
共析钢下贝体大约在350°C(鼻子温度)至Ms之间形成。
38.退火或正火是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并保温一定时间以后,以缓慢
的速度冷却下来,使之获得或达到接近平衡状态的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39.将钢加热到Ac1或Ac3以上,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快速冷却以获得
马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淬火。
淬火是钢的最重要的强化方法。
40.钢的淬透性是指钢在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
钢的淬硬性是指
淬火后马氏体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淬硬性主要决定于马氏体的碳含量,与淬透性含义不同,不能混淆。
41.将淬火后的钢件加热到Ac1 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冷却至室
温的热处理工艺叫回火。
42.晶界属于热力学不平衡的晶体缺陷。
43.塑性变形过程中位错密度的增加及其所产生的钉扎作用是导致加
工硬化的决定性因素。
44.?(可能会有问题)一个晶粒内可以有多个相,相是成分相同,
结构相同并有一定界面分隔开的部分综合,比如一个珠光体晶粒
中,就有铁素体相和渗碳体相间隔分布的片层结构;再如常见的钢种DC01或SPCC的组织就是铁素体基体相上分布的第二相颗粒渗碳体。
珠光体晶粒内有铁素体和渗碳体两相,晶粒度测量的是珠光体的晶粒大小,一个晶粒内当然是多个片层,上学的时候,我还测过片层间距,测量多个片层的长度,再除以片层数,因为片层间距是决定珠光体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