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11期(总第208期)学习与探索Study &Exploration No.11,2012Serial.No.208·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战略思考刘国斌(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长春130024)摘要:乡村旅游在拉动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农民发展状况等方面的作用与日俱增。
现阶段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起着推动又抑制的作用,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则有效推进了当地的城镇化进程。
因此,要以开发和保护最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为主线,加强政府调控和管理,打造具有田园风味的特色品牌,处理好与依托城镇的关系,倡导当地农民参与,从而推动中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乡村旅游;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 (2012)11-0119-03收稿日期:2012-08-22基金项目: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12YJC790139);教育部农林试点实践基地建设专项资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2B26);吉林省教育厅长吉图开发开放背景下的吉林省县域经济“亚核心”发展研究;吉林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核心教材(20102306);吉林省教育研究所县域教育与县域经济的良性互动研究(GH11009)作者简介:刘国斌(1963—),男,吉林长春人,教授,经济学博士,从事县域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的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乡村旅游在拉动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农民发展状况等方面的作用与日俱增。
一、中国乡村旅游概况1.乡村旅游的含义。
目前,学术界对乡村旅游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学者们从各学科角度出发,在理解其要点、充实其内涵的基础上各抒己见。
抽象和笼统地说,乡村旅游就是发生在乡村地域的旅游活动,田园风味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特点所在;而由于乡村的定义具有时代性和空间性的特征,因此,对所属乡村的地域进行准确的定义具有一定的困难。
本文认为,乡村旅游是在乡村地域内,以乡村自然风光、乡村农田景观、乡村农事劳动体验、乡村民俗文化、乡村健身康体、名胜古迹观光等为主要内容,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户群体,以满足游客休闲、度假、观光、娱乐、康体、购物为目标的新型旅游活动[1]。
乡村环境、乡村生活、乡村文化就是乡村旅游的全部资源和所有魅力,它迎合了新世界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的大趋势,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中国乡村旅游的主要类型。
随着人们对旅游需求的多样化发展和国家对乡村旅游的重视,目前,中国的乡村旅游已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旅游景点增多,规模扩大,功能拓宽,类型扩展,呈现出一个良好发展的态势。
据测算,2008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4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超过600亿元,约占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的23%和8%[2]。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中国乡村旅游的类型可以得出不同的划分方式。
按照项目依托的主要旅游资源,可以分为农家乐、特色村落型、度假村和度假山庄型、观光采摘型、森林公园型和现代农业观光园。
按照乡村旅游的区位条件,可以分为都市郊区型、景区边缘型、特色村落型和特色农业基地。
3.中国乡村旅游的特点。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人们更愿意选择以旅游的方式度过节假日,加上黄金周长线旅游过热的消极影响、小长假制度的实施,以及国家政策的导向,乡村旅游便成为一种理性的、最佳的旅游消费选择。
中国对乡村旅游的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其市场需求巨大,开发潜力大。
在中国经济较发达、交通便利的大中型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周边地带及景区周围的大中型城市农村,具有广大的客源市场,乡村旅游发展十分迅速。
中国的乡村旅游类型众多,其开发项目与农业生产和生活活动、景区观光以及民间传统文化紧密相关,并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国家的要求,不断完善和创新。
就现阶段大众在乡村旅游上消费的形式看,农家乐最受欢迎。
“住农家屋,吃农家·911·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城市居民大众化、平民化的休闲度假及旅游需求,游客参加的频率最高和重游率最高,充分体现了“农、游合一”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特点。
二、城镇化与乡村旅游的相互影响(一)城镇化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1.城镇化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正面影响。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农村人口的减少,同时,城镇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充实,交通更加发达便利,服务功能更加完善,而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也越来越希望工作之余能够脱离城市,回归自然、观赏自然和享受自然。
这就为乡村旅游市场的拓展提供了大量的客源,为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交通和后勤保障条件。
2.城镇化对乡村旅游发展的负面影响。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也给其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城镇化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土地越来越少,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乡村旅游供给地在数量上和面积上都有所减少,结果就是乡村旅游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其次,城镇化的本质之一是农村人口非农化,大量的青壮年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一方面使得乡村失去活力,另一方面导致发展乡村旅游所需要人才的匮乏。
最后,城镇化难以避免地会破坏乡村文化的特性、乡村原生的自然风光和传统的农耕活动,使得乡村旅游的主体吸引物的吸引力和魅力减弱,竞争力降低,从而无法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二)乡村旅游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推进城镇化建设。
乡村旅游在满足现代化城市建设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多种消费需求时,也可以推进城镇化的建设。
总体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对提高农民收入、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作用,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推进城镇化进程。
1.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
乡村旅游开发最显著和直接的作用是给农村和农民带来相关产业上的经济效益,即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从而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有助于改善中国的“三农”现状。
开展乡村旅游,大批农民从事纪念品、工艺品等商品的加工制造,并在当地进行销售,参与或直接从事与旅游六大要素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服务;有的农民甚至利用自己闲置的房屋和生产资料,面向当地消费市场直接进行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投资小、风险小、经营灵活。
因此,乡村旅游开发有利于农民开发经营,增加就业机会;同时农民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现金收入,并可以直接依据消费者的信息,对产品进行开发或改进,实现增收。
这为农村城镇化打下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2.拉动第三产业发展,优化经济结构。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需要许多部门的支持与配合才能发展,同时它又能促进和带动许多部门与行业的发展,关联性极强,能够很好地辐射和带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
开发乡村旅游能够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良好结合,推动传统农业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现代农业转化,实现旅游业“高投入、低风险、高收益”的经营策略。
其在向旅游者提供旅游活动中的食、住、行、游、娱、购等多方面需求的同时,带动了当地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建筑和加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因此,发展乡村旅游,能够迅速改变乡村地区第三产业弱小的局面,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持续推进农村城镇化的保障。
3.改善和充实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
目前,中国乡村地区基础设施普遍较为薄弱,无法很好地达到发展乡村旅游的要求。
在传统乡村地区发展旅游业,就需要对相应的基础设施、旅馆住宿和其他旅游设施进行建设;为了对游客产生更大的吸引力,也必须改造村民生活和居住环境,抓好和完善景区各项诸如道路、住宿、餐饮、水电、通讯、管理、防护等服务设施的建设。
完善的基础设施还能为当地居民享用和来到其他的经济效益。
因此,发展旅游经济,可以逐步实现农村水电道路通达、村庄美化、庭院绿化、厕圈卫生、垃圾无害等。
而农村基础设施的逐渐充实和完善,可以为城镇化提供基础条件。
4.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求农民要有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要掌握更加科学和专业的农业生产知识,以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
同时,随着大量城市游客的来访,新的信息、观念和文化也不断涌入,同乡村的经济和文化碰撞、交流和融合;从而使当地农民的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解放,观念更加创新,劳动素质随之提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做好了准备。
三、城镇化进程中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原则要开发和保护最有特色和价值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应从保护乡村旅游业的如下四要素出发:1.保护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能够最大限度地给游客制造乡村意向,而别具一格的乡村意向和·021·原生性极强的乡村意向是乡村旅游得以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保护原有的乡村景观,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并有意识地在乡村营造一种“可印象性”的整体氛围,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乡村旅游产品,着力突出农村自然、朴实、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
2.保护民俗文化。
乡村旅游的核心是乡村文化。
让旅游者亲身体验乡村的人文环境,深刻体会当地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是乡村旅游产品的突出卖点之一。
要通过教育等办法,确保传统核心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开展乡村旅游时,要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进行宣传;要培养乡村旅游接待地的居民对自己独特的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乡土文化上做足文章。
3.保持农业生产比例。
城市人希望在农村享受到原汁原味的农村本色生活内容。
要深入发展乡村旅游,有必要保持农业劳动在生产活动中的比重。
这也是保持乡村旅游目的地在自然风貌以及文化上的乡村特性的必然要求。
4.保护生态环境。
在开发乡村旅游过程中,要考虑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考虑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尽量避免资源的简单粗放使用,杜绝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开发,坚持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的原则,清洁生产,循环发展,通过制定相关的宏观政策和投入一定资金,不断调整乡村旅游的规划,改进实施方案,以达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持续发展。
四、城镇化进程中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发展中国乡村旅游业,要注意发现旅游项目的共性、挖掘其个性,兼顾城镇化对其产生的影响,以开发和保护最具有特色和价值的旅游项目为主线,着力做好以下四点:1.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实施规范化管理。
在乡村旅游开发之前,当地政府应组织乡村社会、社会心理、民俗文化、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园艺环境工程、旅游观光、农村建设等各方面专家进行实地考察与评估,并参与详细的规划和设计,项目方案出炉后,要全方面进行考核评审,合格后予以立项。
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进行动态的跟踪考察,对不达标和不合理处进行及时纠正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