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道文物考察报告综述太行踞河内之北,挺然高拔,摩天接云。
《书·禹贡》:“太行,恒山,至于碣石。
”《列子·汤问》:“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孔安国《书传》、孔颖达《正义》,皆谓:“此二山连延,东北接碣石而入沧海。
”《元和郡县图志》引郭缘生《述征记》曰:“太行首始河内,北至幽州,凡八陉:第一轵关陉,第二太行陉,第三白陉,第四滏口陉,第五井陉,第六飞狐陉,第七蒲阴陉,第八军都陉。
”《括地志》曰:“太行山连亘河北诸州,凡数千里,为天下之脊。
”德清胡渭《禹贡锥指》谓:“天下之山莫大于太行,然必有所止。
经曰:‘太行、恒山至于碣石’,绝无越恒山而仍为太行之理。
轵关陉在今济源县,太行陉在今河内县,白陉在今辉县,滏口陉在今武安县。
此四陉实太行山也。
若井陉在今获鹿县,尚在恒山之南,即以为太行,亦无不可。
至飞狐陉在今蔚州,蒲阴陉在今易州,军都陉在今昌平州,此三陉者,皆为恒山所隔,不得为太行。
太行虽大,不过千里而止耳。
”戴震《水地记》曰:“发鸠之南,沁水东、丹水西曰太行山,在凤台县南三十里,河内县北二十里。
山脉北连发鸠,西以沁水为界,东以丹水为界。
昔人谓连亘河北诸州,非也。
考河北八陉,起西南,迤而东北。
轵关之山,其脉来自太岳,与太行中隔沁水;白陉之山,其脉自发鸠,别而东,与太行中隔丹水;井陉、滏口之山,其脉自清漳之原沾岭,别而东,与白陉中隔漳水;飞狐、蒲阴之山,其脉来自北岳,与井陉中隔滹沱;军都之山,其脉自大同府之外阴山,别而东,与蒲阴中隔桑干水。
特以太行尤著,或称太行八陉耳,非谓轵关以北,军都以南,皆可谓之太行也。
核实言之,在今山西凤台县南三十里,河南河内县北二十里。
”清代山西阳城人张贻谷《太行考》一文罗列诸说,界太行为千里之说本于程朱,谬。
张文又说:“余素喜批览舆图,访察水道,于诸说皆窃疑之,及壮岁游两河历三晋,知世所指为太行者,自河北诸处望之,陡见连峰叠嶂,巀嶭而起,恍若云之排空。
若自晋南诸处观之,固已支分派别,次第就下,只如水之赴壑。
世之人不辨山脉所自来,与水道之相隔,但见禹河以北,山势屏列,遂盖以太行目之。
所谓不揣其本而齐其末也,岂其然哉!因思太行一山,不得以数千里言之。
间与同辈论及,皆溺于旧说,而不余信,反举近人沈用济‘千盘拔河内,一折走辽东’之句以相难,余无以证也。
及得休宁戴震《水地记》读之,不禁拍案惊喜,诸说如聚讼,得此书而太行真面目出矣。
……戴氏此说,了如指掌。
盖其明诸山之根末,晓众水之源流,故能以水界山,而一破千古之臆说。
其说虽本于蔡沈《书传》,但蔡氏既知诸山不相连属,而于其间诸川只引沁潞而不及丹水,而戴氏乃独以沁水东、丹水西为太行,此较之蔡氏更为精密也。
至胡氏,虽称地理绝学,究不若戴氏之修书四库,亲校郦道元《水经注》,且因修志汾阳,亲历晋省诸山,闻见既真,议论自确耳。
”综上所述,既然《列子》有“方七百里,高万仞”之说,何来“数千里”之遥?我们对张氏所考甚赞,故从其说。
太行之名,顾名思义,言其高大阵列。
有太行而后始有道。
道者,通行旅以济物困,走车马以伐诸戎。
初为征服自然之用,后兼以征服人类,因此有关隘险阻以利兵泽民。
太行道之名始见《战国策·秦策三》:“雎复说昭王曰:‘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
’王曰:‘寡人欲收韩,韩不听,为之奈何?’范雎曰:“举兵而攻荥阳,则成睾之路不通;北壍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一举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
夫韩见必亡,焉得不听?韩听而霸事可成也。
’”(诸祖耿编撰《战国策集注汇考》增补本288页,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
注曰:“鲍彪曰:‘太行之道,河内山阳。
唐有此山,晋隘也。
’”此处“太行之道”非今之专有名词,然后世称之者如是。
《汉书·地理志》曰:“上党郡,秦置,属并州。
有上党关、壶口关、石研关、天井关。
”西汉于太行道设立天井关,主要出于战略考虑,意在驻军设防。
后世兵家沿用不绝,且随着时代不同,名字屡有更替。
三国时,魏武帝曹操于建安年间写下“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崔嵬。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的名句,开创了此道诗文之端。
此后相继者不断。
自晋刘琨起,分别有唐李白、白居易、韩愈,宋司马光、苏舜钦,明王国光、王世贞、谢肃,清赵执信、陈廷敬、李锡麟等一百余位名人留下二百余首诗词。
其中,李锡麟《天井关》诗曰:“形胜名天下,危关压太行。
四山屯虎气,一径绕羊肠。
兵甲雄昭义,威名属晋王。
升平今已久,烟落万家荒。
”极赞了太行道天井关地理位置的重要。
“古道开天险,危峰拔地形。
”两千年来,太行道上兵连祸结,征伐不断,先后有上百起大小战事在此发生。
正由于此,这里留下了满载沧桑的断壁残垒。
生民被兵向福,又在这里留下许多宗教建筑。
历史发展到今天,万古开辟的太行道,依然承载着经济动脉的重担。
尤让人感到巧合的是,两千余年后的晋济高速依然穿越其下,正应了清康熙间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太行》所言:“天井关门跨碧空,太行开辟想神功。
遥连绝塞羊肠尽,下视中原虎踞雄。
……”历史沿革太行道形成较早,踞太行南端,当晋豫要冲,颈喉中原,背负上党,是三晋东南门户,古“太行八陉”之一。
最高点擎关顶(俗称沿村圪堆),海拔960米。
其上之星轺驿古有“晋南屏翰”美誉。
太行道南起河南省沁阳市西万镇邘台村,北至晋城市城区司家岭,全长约50余公里。
东界丹河西岸,西至追山岭以东三教河(今泽州县晋庙铺镇大山河)河谷,总面积约600余平方公里。
殷商之际,朝歌为都,厘定乾坤,干支计方,此为亥位,因称天门。
秦并六国,中原大统,始有四塞,方奠百陉。
刘邦灭秦,定都长安,置关守土,始曰天井。
晋代郭缘生《述征记》定其为“太行八陉”之一。
东晋十六国始有太行关之称。
后燕改名天井关,唐代复称太行关,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改名雄定关,金哀宗正大六年(公元1129年)复名天井关。
元称平阳关,明、清又复天井关。
太行道之历史沿革,夏、商时属冀州,春秋(东周)属卫,战国初属韩,后属晋。
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魏、赵、韩三家分晋,复归韩。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白起伐韩,拨野王(今河南沁阳),上党守冯亭以十七邑归赵”,天井关又归赵之上党。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后归秦。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划全国为三十六郡,属上党郡高都县。
两汉因之。
三国时,属曹魏辖地。
西晋因之,东晋十六国时始属汉,称太行关;继属前燕、前秦,后属西燕。
南北朝时属后燕,改太行关为天井关。
后属北魏并州之高都。
西燕中兴九年(394年),高都改称建兴郡。
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建兴郡改称高都郡,移治今晋城市区。
文成帝和平五年(464年),高都郡复称建兴郡。
孝昌后分并州置广州、建州等州。
建兴郡于孝庄帝永安二年(529年)改称建州,移治高都(今泽州县高都镇)。
政隶移治不恒,道属高都如故。
东魏,太行道属高都郡。
公元550年,高欢之子高洋篡夺东魏政权建立北齐,太行道属北齐所有,隶高都郡。
建德六年(577年),北周攻灭北齐,占领齐地,太行道归北周高平郡。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89年),建州改名丹川县,属泽州。
太行道属泽州之丹川县。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泽州改名长平郡,太行道属长平郡丹川县。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撤销丹川县,改为晋城县,太行道属晋城县。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泽州由端氏移治晋城,辖晋城、高平、濩泽、陵川、端氏、沁水六县,太行道属泽州之晋城县。
唐玄宗天宝十五载(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十二月,置泽潞节度使,驻潞州。
太行道属泽潞节度使。
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泽潞军与原驻相州(今河南安阳)之昭义军合并,称昭义军,驻潞州。
太行道属昭义军。
会昌四年(844年),割泽州隶河阳节度使,移治所于孟州,户口籍帐入河南府。
太行道属河阳节度使节制。
五代初,泽州归后梁,继属后汉。
广顺元年(951年),郭威篡后汉立后周,太行道旋为后周所有。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太祖亲征李筠,陷泽州。
太行道属宋之泽州。
宋高宗建炎二年(金太宗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金改泽州为南泽州。
宋英宗治平年间,复晋城县,太行道属晋城县。
金宣宗贞祐二年(蒙古太祖九年,公元1214年),以泽州属昭义军,隶孟州。
必兰阿鲁带以为:“其州城郭坚完,器械具备,若屯军数千,臣能保之。
今议迁于青莲寺山寨,距州既远,地形陕隘,所容无几,一旦危急,所保者少,所遗者多,徒弃名城,以失太行之隘,则沁南、昭义不通关矣”(清光绪版《凤台县志》),又改隶潞州。
太行道随属之。
金宣宗元光二年(蒙古太祖十八年,公元1223年),改泽州为忠昌军,置节镇。
太行道属忠昌军。
蒙古世祖至元三年(1266年)撤销忠昌军,仍名泽州。
明太祖洪武元年(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撤销晋城县,辖地归泽州,隶平阳府。
太行道属平阳之泽州。
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泽州直隶山西布政司,领高平、阳城、陵川、沁水四县。
太行道属泽州。
清世宗雍正六年,升泽州为府,隶冀宁道,原州辖地设凤台县,太行道属泽州府凤台县。
民国三年(1914年)废泽州府,改凤台县为晋城县。
太行道属晋城县。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盘踞在拦车,太行道为日军控制。
民国37年(公元1948年)春,陈毅自河南焦作来晋城,建议太岳区党委,晋城应当建市。
10月,晋城市委、市政府成立,太行道属晋城市。
1949年8月14日,晋城市撤销,并入晋城县,属长治专区。
太行道仍属晋城县。
1983年8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晋城县,设晋城市,为省辖(县级)市。
太行道属晋城市。
1985年5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晋东南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升晋城市为省辖地级市,并设立城区和郊区,太行道属晋城市郊区。
1995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晋城市郊区,设泽州县,县治南村镇。
太行道属泽州县。
常平以下一段属河南省沁阳市。
历史状况就现有资料和遗存古迹来看,太行道的古代状况相对较好,其主要运载功能以大口一段为车马通道,以小口为人行道。
东部的丹河河谷是其辅道,并不常用,只有在战争时偶尔一用。
三条道,大小二口在上山十余里后会合于星轺驿(今拦车);丹河道则沿河北溯,经石盆河、盐场向西北,延至蝌蚪店(今晋庙铺),与大道会合。
从曹操“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崔嵬。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的吟咏,可以推断,汉末战乱使得这条军事要道变得坎坷荒凉,无人修缮。
晋刘琨《扶风歌》曰:“朝发广莫门,暮宿丹水山。
左手弯繁弱,右手挥龙渊。
顾瞻望宫阙,俯仰御飞轩。
据鞍长叹息,泪下如流泉。
系马长松下,发鞍高岳头。
烈烈悲风起,泠泠涧水流。
挥手长相谢,哽咽不能言。
”广莫门是晋时洛阳的北门名。
由此诗可见刘琨当初是自洛阳出发,向东北行,经太行道登上太行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