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1.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分析类

11.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分析类

11.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分析类
模板展示
应用体验
1.读下图,回答下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针对海河流域频发的旱涝灾害,在流域西部、北部修建了大量水库,在东部新开了多条入海河道。

结合流域气候和地形特点,分析修建水库和新开入海河道的自然原因。

解答示例:
答案流域内降水量偏少且集中于夏季,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中上游地区以山地、高原为主,平时地表径流量少,暴雨时洪峰流量大,修建水库蓄水调节,可缓解旱涝灾害。

下游地区以平原为主,排水不畅,支流集中汇聚于海河,易发生洪涝,开挖人工河道,主要用于排水泄洪。

2.下图为我国某地等高线图,下表是该地气候资料。

读图、表回答下题。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该地计划在图幅所示东北部修建水库,水库最大蓄水量时水面高程不超过390米。

你是否赞成在该地修建水库?请依据图表信息说明理由。

答案赞成。

该地降水季节变化大,建水库可调节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地势低洼、开阔,利于蓄水(或图幅北部河谷狭窄,利于建坝);邻近农用地、居民点,便于生产、生活用水。

不赞成。

该地已有河流流经,可提供生产、生活用水;迁建公路和居民点,增加建设成本;淹没大片耕地,人均耕地减少。

解析河流综合治理和开发,要紧密结合上、中、下游气候、地形和水系特征等自然条件,确定治理措施和开发方向。

该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修建水库可调节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图示东北部正处于小盆地地区,并有狭窄水道与外界相连,适于建设水库,同时小盆地附近居民点多,水库建设可发挥其供水功能。

但该地耕地面积广,区域内还有居民点和公路,水库的修建势必会淹没大量良田和道路,还需对库区居民进行迁移安置。

3.(2019安徽合肥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郑国渠是在战国末年由秦国修建,它利用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引泾河水缓缓流入洛河。

郑国渠对渭河平原(又称关中平原)农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史记·河渠书》对郑国渠记载到:“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盐碱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

当地关于郑国渠的歌谣云:“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灌且粪,长我禾黍……”。

自公元前246年到公元1930年,郑国渠渠首(从泾河取水的地方)曾六次变更。

下图示意郑国渠位置及历代渠首位置。

(1)说出《史记·河渠书》中关中平原“凶年”发生的自然灾害,并分析其形成的气候原因。

(8分)
(2)简述郑国渠对改善渭河平原农业土壤的作用。

(6分)
(3)说明自先秦以来人们不断改变郑国渠渠首的主要原因。

(8分)
答案(1)旱灾。

(2分)关中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年际变化大,凶年降水偏少(凶年夏季风弱,关中平原降水少);年降水量较小且降水多集中在夏季(降水季节变化大);春季(夏半年)蒸发量大。

(每点3分,任答两点得6分)
(2)郑国渠为渭河平原提供灌溉水源,增加土壤水分;泾河含沙量大,郑国渠为渭河平原提供肥沃的土壤;郑国渠引泾河水冲洗渭河平原的盐碱地,缓解了土壤盐渍化问题。

(每点3分,任答两点得6分)
(3)郑国渠渠首不断向泾河上游方向移动。

(2分)因渠首附近的泾河下蚀作用,泾河水位不断降低,泾河水难以自流入渠;郑国渠泥沙淤积,输水渠河床不断抬高,使泾河水难以自流入渠;为使得泾河水能自流到渠内,在上游河段(高海拔河段)设置新的渠首(取水口)以便于泾河水能自流入渠。

(每点3分,任答两点得6分)
解析(1)“渠成”无“凶年”,说明因修建水渠,而减少了凶年危害;则凶年是指干旱、降水少而田地收成减少的年份。

干旱的气候成因可从降水少、蒸发大角度分析,而降水可从夏季风的不稳
定(年际、季节变化大)角度分析。

(2)“填淤之水”“其泥数斗,且灌且粪”,体现了增加土壤水分、肥力的作用;“泽卤之地”“关中为沃野”,体现了改良盐碱地作用。

(3)图示渠首向泾河上
游移动,则渠首地势不断升高。

结合该地位于黄土高原而河水含沙量大,易淤积抬高渠床分析即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