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业分析化学(第二版)第七章 金属材料分析

工业分析化学(第二版)第七章 金属材料分析


生铁
C 2.5~4% Mn 0.5~6% Si 0.5~3% S 、P(少量)
通常按用途(碳的存在形式)分为炼钢生铁(白口 铁)和铸造生铁(灰口铁)。
炼钢生铁(白口铁) :含硅低而含硫高,多用于 炼钢;碳以化合态存在。
铸造生铁(灰口铁):含硅高而含硫低,多用于 铸造;碳以游离态存在。
碳素钢: 合金钢:
生成氢氧化物,就是因为碳酸铁在水溶液中水解。
(2)铁的氧化还原性质
铁的价态有0、+2、+3和+6,Fe3+比Fe2+稳定。 在研磨试样时试样中的Fe(Ⅱ)和溶液中的Fe2+可 能被氧化。提高酸度或使Fe2+形成稳定络合物有利于 其稳定性增加。
Fe3+是弱氧化剂,只有较强的还原剂如SnCl2、 TiCl3、盐酸羟胺等才能将它还原。
1.2.3 铁的分析化学性质
(1)铁化合物酸碱性质
铁的氧化物均可溶于酸;铁盐、亚铁盐与碱作
用生成相应的氢氧化物沉淀:Fe(OH)3沉淀完全的 pH4.1,Fe(OH)2沉淀完全的pH9.7(有铵盐存在时可 能沉淀不完全)。
新沉淀的Fe(OH)3 与强碱作用形成可溶性铁酸 盐:
Fe(OH)3 + OH-=FeO2- + 2H2O 而 Fe(OH)2 + 2OH-=[Fe(OH)4]2-
Fe2+,再用TiCl3将剩余的Fe3+还原,用Na2WO4为指示 剂[W(Ⅵ)无色 →W(Ⅴ)蓝色],再用K2Cr2O7将过量的 TiCl3还原至钨蓝消失。
氧化过量的TiCl3,也可在 Cu2+的催化下,利用空气中的O2 进行,使钨蓝褪色。
滴定: 向预处理完的试液加硫磷 混酸,以二苯胺磺酸钠为指示 剂,用K2Cr2O7标准溶液滴定。 高锰酸钾法、间接碘量法 和EDTA络合滴定法也能用于铁 的测定。
单独测定全铁:多采用酸溶,以HCl为佳。如不能 全分解,可用硫磷混酸分解,但须注意加热时间不能 过长,冒白烟1-3min即可,否则会生成焦磷酸盐,使 结果偏低。
测定铁矿石中的Al2O3:用NaOH熔融分解。 测定S和P:Na2CO3-ZnO半熔法。 铁矿石全分析:Na2O2或NaOH熔融分解。
(2)全分析项目
工业纯铁(含碳量≤0.04%) 低碳钢 (含碳量≤0.25%) 中碳钢 (含碳量=0.25~0.60%) 高碳钢 (含碳量>0.60%)
低合金钢 (合金元素≤5%) 中合金钢 (合金元素=5%~10%) 高合金钢 (合金元素>10%)
1.1.2 各元素在钢中的形态和作用
(1)碳 碳是钢铁的主要成分之一,它直接影响着钢铁的
铁的氧化还原性质是建立铁的测定方法的依据。
1.2.4 铁的测定方法
(1)滴定法 重铬酸钾法是主要测定方法。 预处理: 有汞法:试样用酸分解后,加稍过量的SnCl2将
Fe3+全部还原为Fe2+,过量的SnCl2用HgCl2除去: SnCl42- + HgCl2 = SnCl62- + Hg2Cl2↓ 无汞法:试样分解后用SnCl2将大部分Fe3+还原为
全分析:即系统分析 分析项目按该钢材种类牌号的国家标准或行 业标准进行。 重点成分分析: C、Si、Mn、S、P五种元素及相应钢材的特定 功能元素。 情况不明材料分析: 先定性或半定量分析,再确定所需分析项目。
(2)分析特点
样品制备较简单:分布相对均匀 分解较容易:酸溶 定量分析方法较简单:多用分光光度法,只有 少数用滴定法。许多项目用自动分析仪。如金属材 料元素一体化分析仪是综合性元素分析仪,该仪器 可满足钢、铁、合金钢、不锈钢、耐热钢、玛钢、 耐磨钢等材料中元素的测定。仪器通过电弧燃烧炉 燃烧样品,红外分析法测定C、S元素的含量,通过 光电比色法测定Mn、P、Si、Cr、Ni、Mo、Cu、Ti、 V、Al、W、Mg、稀土总量等元素的含量。
TFe、SiO2、Al2O3、CaO、MgO、MnO、 P2O5、SO3、 As;有时加FeO和金属Fe。
SiO2、Al2O3、CaO、MgO、Mn、P、S的测定方法可参 照硅酸盐分析中的方法,As一般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测定。
1.3 钢铁试样的采集、制备及分解
1.3.1 采样、制样原则 1.3.2 试样的采集和制备 (1) 采样工具
1.4 主要元素分析
1.4.1 碳的测定 测定各种形态的碳属于相分析;碳在钢铁中
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游离碳和化合碳。游离碳 一般不与酸作用,而化合碳能溶解于酸。
在成分分析中,一般钢样只测定总碳量;而 生铁试样除测定总碳量外,常分别测定游离碳和 化合碳的含量。
总碳量的测定方法方法有很多,但通常都是 将试样置于高温氧气流中燃烧,使之转化为二氧 化碳再用适当方法测定。具体的测定该当有气体 容量法、吸收重量法、非水滴定法、光度法、色 谱法和多种电分析化学法。
第一节 钢铁分析 第二节 铝及铝合金分析
目录
第一节 钢铁分析
1.1 概述
金属材料分为黑色金属材料(铁、铬、锰及其 合金,即钢铁)和有色金属材料。钢铁是铁和碳的 合金,其化学成分中主要元素是铁,还含有碳、硅、 锰、磷、硫等五大元素及其它合金元素和杂质元素。
1.1.1 钢铁的分类 (1)生铁
铁矿石和焦炭、石灰石按一定比例配合,经过 高温煅烧、冶炼,则铁矿石被焦炭还原,生成粗制 的铁,含碳量2.5%-4%,பைடு நூலகம்生铁。
1.2 钢铁冶炼原料--铁矿石分析
1.2.1 铁在自然界的存在 铁在地壳中的丰度大约为5%,在丰度表中居氧、
硅、铝之后,排位第四位。 铁在各类岩浆岩中的平均含量为:超基性岩
9.64%;基性岩 8.61%;中性岩 3.67%(正长岩), 5.85%(闪长岩);酸性岩 2.80%(富钙岩), 1.42%(贫钙岩)。
在试样中加入CuSO4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CuSO4 + Fe = Cu + FeSO4 金属铁变成Fe2+而进入溶液,过滤,用K2Cr2O7法或磺 基水杨酸光度法测定。
为消除CuSO4颜色对终点的干扰,在滴定前加入 Al片使Cu2+沉淀。如不加Al片,可加HNO3使Fe2+氧化 为Fe3+,再加氨水使形成Fe(OH)3↓,过滤后用HCl重 新溶液后测定。
(2)光度法和AAS法
低品位原矿石及选矿尾矿中的铁含量较低, 可选用光度法和AAS法等仪器分析方法,以AAS法 为佳。
光度法主要有磺基水杨酸法和邻菲啰啉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灵敏度不高,不如邻菲啰 啉光度法。
光源
单色器 吸收 池
检测 器
0.575
显示器
1.2.5 Fe(Ⅱ)的测定
如组成复杂,含有机物 等杂质,通常采用CO2气体保 护滴定法:
存在。
硫的存在,使钢产生“热脆性”,属有害成分, 产生热脆性的原因是FeS的熔点较低,最后凝固,夹 杂于钢铁的晶格之间。当加热压制钢铁时,FeS熔融, 钢铁的晶粒失去连接作用而脆裂。
(3)磷
磷由原料中引入,有时也为特殊需要而有意 加入,以Fe2P或Fe3P状态存在。
磷化铁硬度较强,以至钢铁难于加工,并使钢 铁产生“冷脆性”,但P↑→ 流动性↑→易铸造, 并可避免在轧钢时轧辊与压件粘合,在特殊情况下 常有意加入一定量P达此目的。
增强钢的硬度、弹性及强度,提高抗氧化能力及 耐酸性。
促使C以游离态石墨状态存在,使钢有较高的流动 性,易于铸造。
一般生铁或碳素钢Si含量<1%; 电器用硅钢的Si含量可达4%; 特殊用途的硅铁、硅钢等合金,Si含量高达 12%-95%,如: 含Si 12%-14%的铁合金称硅铁; 含Si 12%、Mn 20%的铁合金称硅镜铁,主 要用于炼钢作脱氧剂。
钢制长柄勺;铸模;取样枪 (2) 采集方法 (3) 制样方法
1.3.3 试样的分解
钢铁试样主要采用酸分解法,常用的有盐酸、 硫酸和硝酸。三种酸可单独或混合使用,分解钢铁 样品时,若单独使用时一种酸,往往分解不够彻底, 故更多是混合使用。
此外可用来分解钢铁样品的还有磷酸和高氯酸, 主要起助溶作用。
某些难分解试样,也可使用碱熔法分解。
(5)锰
锰少量来源于原料矿石中,主要是在冶炼钢 铁过程中作为脱硫脱氧剂有意加入。在钢铁中主要 以MnS状态存在,如S含量较低,过量的锰可能组成 MnC、MnSi、FeMnSi等,成固熔体状态存在。
锰能增强钢的硬度,减弱延展性。 生铁 Mn 0.5% - 6% 锰钢 Mn>0.8% 碳素钢 Mn 0.3%-0.8% 高锰钢 13% - 14%
pH 14 pH 13
铁盐在水溶解中容易发生水解,强酸铁盐在水
溶液中水解能释放出质子: Fe3+ + H2O → Fe(OH)2+ + H+ Fe(OH)+ + H2O → Fe(OH)2+ + H+ 2Fe3+ + 2H2O → Fe2(OH)24+ + 2H+
另,Fe3+与碱金属碳酸盐作用不形成碳酸盐而
铁是广泛存在的最普通元素之一,它和所有元 素都可以共生,含铁矿物也可伴生众多元素,其中 较为密切的是与铁同周期的过渡元素和铂族元素, 此外还有镁、铝及一些常见非金属元素。
1.2.2 铁矿石类型
主要矿石类型:赤铁矿、褐铁矿、菱铁矿等。 磁铁矿:FeO•Fe2O3,具强磁性。 赤铁矿:Fe2O3,无磁性。 褐铁矿:mFe2O3•nH2O。 菱铁矿:FeCO3。 黄铁矿:FeS2。 此外还有钒钛铁矿、铬铁矿等。
生铁 P<0.3%,一般碳素钢<0.06%,优质钢 <0.03%
特殊用途:轧辊钢高达 0.4%–0.5%。 炼钢或铸钢用的磷铁 15%-20%之间。
(4)硅
硅由原料矿石引入或在脱氧及有特殊需要时加入。 主要以硅化物形式存在:FeSi、MnSi、FeMnSi。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