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犯罪概述
犯罪是一中特殊的社会现象,其中,共同犯罪是犯罪的一种特殊形态。
共同犯罪在西方刑法理论中常称为共犯。
我国古代刑法关于共犯罪的规定是比较独特的,自汉代就已有共犯罪之制,至唐律始详备。
我国古代刑法中的共犯罪在类型上相当于我国现行刑法中的共同犯罪,但在性质上存在着很大区别。
我国刑法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具有较为鲜明的特色,其理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法条的制约。
(一)我国刑法中关于共同犯罪的法定概念及含义。
关于什么是共同犯罪,各国在刑法中作出明确规定的比较少,在学界有着不同的定义。
1952年《阿尔巴尼亚法典》第12条较早的规定了共同犯罪的定义:“数人共同故意实施犯罪或者以这种目的的组织犯罪团体的,都是共同犯罪。
”这一定义具有开创性的同时显然不够概括,仅将共同犯罪分为了两类。
1996年《俄罗斯联邦刑法典》基本承袭《苏俄刑法典》关于共同犯罪的定义:“二人或者二人故意共同参加实施故意犯罪的,是共同犯罪。
”我国刑法亦属于此立法例,1997年修订的刑法未对1979年刑法的定义作修改,第25条规定:“共同犯罪是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同时规定:“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
在理解共同犯罪概念时涉及刑法中的共犯理论。
根据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共同犯罪中的“共同”需是行为的共同与犯罪故意的共同,要求既有共同的故意又有共同的行为。
共同犯罪的定义是相对于单独
犯罪而言的,即犯罪的“共同性”是共同犯罪的首要特征。
犯罪的本质是侵害法益,共同犯罪即是二人以上共同对同一法益实施犯罪的侵害,因此共同犯罪的共同性是指犯罪的共同性。
共同犯罪具有整体性,各共同犯罪人都在同一共同犯罪故意的支配下,将各犯罪人的行为引向共同犯罪客体,合力通谋,相互作用,共同造成了犯罪结果,在法律上应当实行共同定罪原则。
根据共同故意犯罪的共同定罪原则,各共同犯罪人对共同犯罪故意内,无论是本人还是他人的行为所造成的犯罪结果都要承担刑事责任,这就是刑法理论上的部分行为全体责任原则,简而言之就是“一人既遂,全体既遂”。
例如,甲乙二人共谋伤害丙,甲在伤害过程中临时起意杀害了丙,甲则应定故意杀人罪,乙定故意伤害罪。
甲乙二人在故意伤害罪中仍成立共同犯罪,只是乙一人定故意伤害罪。
(二)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
1 、共同犯罪的主体上:行为人为二人以上。
共同犯罪的成立必须是二人或二人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或单位。
首先,共同犯罪的成立必须是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实施犯罪。
共同犯罪人包括两种:自然人,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单位,即刑法规定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单位。
对于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犯罪,即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
事责任。
如果其与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或其他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共同故意实施,应当认定为共同犯罪。
而一个由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教唆或者帮助一个幼年人或者精神病人实施危害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教唆或者帮助者作为实行犯处理,被教唆者或者被帮助者不构成犯罪,这种情况在西方刑法理论上称为间接正犯。
我国刑法理论上没有间接正犯的概念,但是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存在着这种犯罪现象。
2主观上:必须二人以上具备共同的犯罪故意。
正如英国法谚,无犯意则无犯人。
共同犯罪人在主观上必须具备共同故意。
现在学界的主流观点是部分犯罪共同说。
共同犯罪人必须认识到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和行为会发生的危害结果,并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地心理态度。
首先,共同犯罪人之间在主观上必须存在意思联络。
共同犯罪人之间至少必须是一个共同犯罪人知道另一个共同犯罪人的故意和行为的犯罪性质而共同实施同一犯罪,并不是要求所有共同犯罪人之间都必须有意思联络。
第二,共同犯罪人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相互配合共同实施犯罪行为及行为的性质,能够概括地预见到共同犯罪行为和共同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对于犯罪结果,只要求预见到犯罪结果实现具有的可能性而非必然性。
第三,对犯罪结果的发生采取直接故意或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共同犯罪人都希望或者放任自己的行为引起的结果和共同犯罪会发生地危害结果。
共同犯罪行为的分工不影响共同犯罪的成立。
各共同犯罪人可以不都直接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具
体的犯罪实行行为,在共同犯罪中可以是一部分人实施实行行为,另一部分人实施教唆行为、组织行为或者帮助行为。
3、客观上:共同犯罪必须二人以上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共同的犯罪行为是指各共同犯罪行为人在参加共同犯罪时,行为都指向同一犯罪,虽然在地位、作用、分工可能有所不同,但其行为紧密结合彼此相关,目的一致,形成一个统一的犯罪活动整体。
按照共同犯罪的分工,可将共同犯罪行为的表现形式分为四种,共同实施的实行行为、组织行为、教唆行为和帮助行为。
各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必须是犯罪行为。
共同犯罪行为的形式有三种。
共同的作为,如甲乙二人共同动手抢劫丙的财物或甲乙一起动手将丙打成重伤;共同的不作为,例如甲乙夫妻二人共同遗弃年老的父亲丙致丙走投无路而自杀;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如保安甲与乙按照事先约定,甲佯装睡觉,乙进行盗窃。